中原文化融入河南高校德育工作路径探析
2023-05-10李达
李 达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15)
“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 它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 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 它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1]2“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产生和培育的根本动因, 并因此构筑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初始模态, 而且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向心力, 引领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发展演变的航标。 ”[1]5它具有很多“根”文化特质, 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所论述的“中原文化”, 其内涵侧重于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传统文化。 中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 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 对大学生开展中原文化教育是河南高校理应承担的神圣使命。 河南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本地实际, 充分利用中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
一、 中原文化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社会各界对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已形成广泛共识。 河南省众多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区域优势, 积极响应当地政府文化建设的号召, 参与地域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宣传教育, 如安阳市高校多年来致力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文化研究、 洛阳市高校长期专注于河洛文化研究、 南阳市高校开展了汉文化研究、 周口市高校开展了老子道家思想文化研究等。 部分高校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 打造传统优势项目, 申报并获批河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首批的如河南理工大学的太极拳、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的少林武术、 信阳学院的信阳皮影戏、 南阳师范学院的大调曲子、 安阳师范学院的甲骨文艺术等[2], 第二批的如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八段锦、 周口师范学院的越调、 河南城建学院的马街书会、 许昌学院的钧瓷、 洛阳师范学院的洛阳三彩等[3], 第三批的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太康道情戏、 洛阳理工学院的河洛民间剪纸、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汴绣等[4]。 这些基地既弘扬了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 又丰富了高校的教育资源, 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影响力。
尽管河南省的部分高校在传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其价值和特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在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发挥中原文化育人实效方面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中原文化普及教育不足。 河南省高校的中原文化普及教育还不够, 大学生们对中原文化的了解不深, 相关宣传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第二, 对中原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中原地区人文资源优势突出, 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富多样的民风民俗, 对其系统、 全面地整理开发还不够。 第三, 中原文化育人方式创新不足。河南省高校在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 形式还比较单一, 手段和载体尚不丰富。 第四, 中原文化德育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中原文化中的很多优秀教育素材没有被有效利用, 德育功能发挥不充分。
二、 中原文化育人问题原因分析
其一, 经济发展滞后和区位优势丧失导致文化影响力下降。 文化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文化发展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古代中原文化灿烂辉煌, 与中原地区长期位居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密不可分。 近代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转移, 河南省的经济发展逐渐落后, 区位优势不复存在, 文化发展理念落后于经济发达省份, 文化市场建设相对滞后, 文化消费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日渐下降。
其二, 传统文化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不断滋生。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 特别是21世纪以来, 受全球化影响, 大学校园中多元文化盛行, 各种价值思潮泛滥。 大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传统道德观念认知度低, 包括中原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备受冷落。
其三, 功利主义思想使中原传统文化不受重视。 近年来, 部分高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着功利主义思想, 不考虑学校实际, 大量撤销传统文科专业, 争上新兴热门专业, 使人文教育在高校备受冷落。 在学校建设中, 重视硬件设施建设, 忽视软件(大学文化, 特别是传统文化)建设。 大学生们更多地从“好就业”的实用主义角度出发, 仅重视专业技能训练, 热衷于考各种证书, 忽视传统文化提倡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
其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缺乏中原文化相关师资。 当前, 河南省高校研究中原文化的学术机构较少, 中原文化相关课程建设薄弱, 从事相关教学、 研究的教师欠缺。 高校要投入更多的经费财力,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使更多教师热爱并致力于中原文化教学、 研究, 投身中原文化的宣传教育, 产出更多的教学科研成果, 促进中原文化的传承弘扬。
三、 提升中原文化育人实效的方法和路径
(一)总体方法和路径
第一, 建立完善中原文化育人工作的体制机制, 整合有关部门, 成立专门机构, 制定工作目标和规范, 从组织制度上为开展传统文化育人提供保障。 第二, 制定好中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 第三, 将中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强化环境育人的浸润熏陶作用。 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四, 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将中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 让学生走出去参观调研, 寻访中原大地的古迹遗址, 直观感受并体验中原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第五, 加强中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 定期选派任课教师参加培训进修, 增强其传统文化素养, 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第六, 加强中原文化相关网络平台建设, 发挥新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优势, 制作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 扩大中原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典型案例分析
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 从开展中原文化育人方面的主要做法和传统文化育人实践的主要特色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其一, 开展中原文化育人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是构建一套科学的文化育人制度体系。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 建立以学校党委统一领导、 党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牵头、 团委和教务处等部门协助, 以文法学院为实施主体, 以校园文化社团组织策划, 全体师生参与的综合育人体系, 确保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持久化、 常态化开展。 此外, 推进制度文化建设。 把传统文化中富有价值的理念融入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特别是与学生有关的制度或集体公约中, 用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 在评选“最美郑航人”、 各级“文明教师”和“师德标兵”、 各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活动中, 把优秀传统道德作为评选标准。 二是将中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和行业人才培养工作。 一方面, 组构教育模块, 嵌入教学体系。 依据文化属性, 细分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突出中原文化教学元素, 将理论知识讲授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相结合, 专业课、 通识课与思政课相结合,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体系。 通过特色课程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能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 作为具有航空特色的院校, 根据航空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在航空礼仪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元素, 为民航专业学生开设传统礼仪、 茶艺、 民乐等国学课程, 为航空企业员工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 三是发挥蓝天书院和孔子学院的优势。 依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蓝天书院,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新模式, 从课程设置、 环境营造、 院风凝练、 日常管理、 行为规范、 “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全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坦桑尼亚设立的孔子学院为窗口,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 进一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四是发挥各类平台的作用。 主要包括以国学通识课和思政课为主的教学课程平台, 以党建和思政创新课题为主的科研平台, 以传统文化社团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平台, 以传统文化网站和公众号为主的媒体传播平台等。 突出学生在文化育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功能。 不断优化社团活动, 结合专业特点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 特别是传统文化社团。
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现为“文法学院”)连续10余年举办“传统文化月”活动, 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具体而言, 先后举办了经典诵读、 科举考试、 成人礼、 曲水流觞、 礼敬先贤、 汉服礼仪秀、 端午游园、 中秋诗词大会、 相声、 戏曲、 武术、 茶艺表演、 中医问诊等主题活动。 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 寓教于乐, 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道德教育与道德践行相结合、 专题活动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凝练了知识类、 体验类、 实践类等三种不同性质的活动, 构建了 “学”(传统文化)、 “过”(传统节日)、 “习”(传统礼仪)、 “访”(传统遗迹)四大板块, 打造了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立体育人模式。 目前, “传统文化月”已被打造成一个具有鲜明价值导向、 充满时代气息、 极具文化内涵的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此外, 该校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系列活动”、 “传·承”系列活动、 “含英咀华、 传承经典”四部曲等, 也荣获河南省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一、 二等奖。
其二, 传统文化育人实践的主要特色。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传统文化育人效果显著, 传统文化教育特色鲜明, 活动育人、 师生参与、 知行合一的表现形式突出, 为地方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良好范例和有益尝试。 一是凸显传统文化的实践和活动育人特色。 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 应重道德实践和素质培养。 除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传授外, 还要组织第二课堂的体验类、 实践类活动, 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 如, 开展诵读经典、 练习传统礼仪、 身着汉服过传统节日、 练习书法、 弹琴下棋、 吟诗作赋、 寻访古迹等, 充分调动人的多种感官参与体验。 二是特别强调传统文化育人实效的知行合一。 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知易行难、 知行不统一。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传统文化育人, 强调在传统道德教育上做到言行一致、 知行合一。 学校多年来的育人实践, 正是围绕如何提升教育的实效性这一目标, 探索出一套较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策, 构建知行合一的学生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是实现弘扬中原文化和高校德育工作的良性互动。 地方高校在依托地域文化做好德育工作的同时, 应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贡献。 国家对河南提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要求[5], 高校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 河南高校将中原文化融入学校育人体系, 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又有利于弘扬河南优秀的传统文化, 增强学生热爱河南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还能更好地宣传、 展现河南良好形象, 为文化强省做出河南高校的贡献, 从而实现弘扬地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的融合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