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之谓美
——日本民艺的求真之路
2023-05-10周井凤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周井凤(西安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1925年,有着日本“民艺之父”之称的柳宗悦先生发起了一场影响极大的民艺运动。民艺运动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以实用为美的民艺美学思想独树一帜,极具东方特色。在民艺思想的研究方面,国内大多数研究者主要关注民艺运动的美学思想。柳宗悦先生①认为:“美的问题不仅仅是美的问题,如果这里不包含真、善、圣等问题,应该也就没有美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柳宗悦看来,凡是美的对象,一定是有着真的特质的。美的民艺一定有着真的特质的民艺。然而很少有人关注日本民艺对真的追求。民艺的求真与民艺之美联系密切,研究民艺求真的一面可以使我们从工艺层面上理解真与美的统一关系。
研究是从不隔的观看方式、自然之真、去虚务实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其一,民艺之美,首先是一种直观的美,它是通过直观的观看方式发现的。其二,民艺的生成、生产、民艺品本身都充满了自然的天真。其三,民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用,民艺的实用之美更是一种真诚朴素之美,追求实用,代表着一种去虚务实的真诚之心,是求真的一种体现。
一、直观的观看方式————不隔的真实
民艺的观看方式是“直观”。柳宗悦所说的直观的观看方式是指眼与物之间没有障碍②。这个障碍是指知识,即既成的概念与标准。“直观”是“概念前”的自由观看,没有滤镜,没有隔阂。
为了使参观者进入无碍的“直观”状态中,民艺展览的形式设计有些特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对参展的物品,在介绍目录上,只给图片,几乎没有文字介绍。现场的实物陈列也同样基本不提供文字介绍(图1)。观者不知道作者姓甚名谁,更不知道是不是名家……总之尽量避免信息干扰,使人专注于展品本身。第二个方面:在展品陈列空间的设计上,模拟展品所处的日常生活空间,或者营造展品的生产空间,使参观者更易进入“直观”的状态中,体会注重实用的民艺之美。
图1 日本民艺馆的陈列 图片来源:徐艺乙《何为民艺》第165 页
彭肜等③在《物的“直观”——日本民艺审美机制的生成与衍义》一文中关于直观、知识、自由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有两点结论:一是直观先于知识,二是自由是直观的前提,是不受知识的干扰,凭借直观感觉自由地观看。从观看民艺的方式是先于知识的直观这一点来看,民艺之美是一种不隔之美,追求目视物后内心没有障碍的感受。在这种观看体验下得到的感受是最贴近心灵的真实感觉。不受既有的各种成见、偏见的干扰,听从内心的感受,直观的感受形成于后天的理性思考之前。从自由是直观这种观看方式的内在前提这一点来看,这种自由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观看真实性。自由表现了这种观看方式的心理状态。即这种观看方式是不受条条框框约束的,是“随心所欲”的。从以上两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民艺直观的观看方式是一种自由的、没有干扰的观看,最大限度地遵从观看者的真实感受,不以后天的知识和成见来判断美,就是一种不隔的真实。
二、自然之真
自然指没有人为干扰,不做作、不勉强,人或物自由发展变化的一种状态。自然与真实是高度相关的,自然反映了一种真实、天真的真之美。民艺思想理论里具备丰富的自然之真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艺的自然天成
柳宗悦②在《木喰上人发现之缘起》一文中写道:“我的心被民众的作品所打动。作为日常用品而制作的东西,是不受任何美之理论影响的无心之作,是在贫穷的农家和乡村工场中生产出来的。简言之,是真正地方的、乡土的、民间的东西,是在自然中涌现的、不做作的产品。”柳宗悦认为健康的民艺就是自然的意志生成的。自然的意志反映了一种真实的诉求,即综合天、地、人三者的真实诉求。具体表现为:民艺必然是在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与当地居民最佳适配的产物。
(二)生产者自然的心态————“无心之美”④
民艺的生产者是普通的匠人,柳宗悦提出的“无心之美”④的“无心”指他们生产时的一种自然、自由的心态。民艺生产者的心态是自然的。首先,他们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没有知识的干扰与负担。其次,他们不追求出名,只专注于实用。再次,由于民艺产品的数量是庞大的,民艺的生产过程必然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这使得工匠们的技艺在经重复训练后达到一种极其纯熟的自由境界。之所以自由,是因为在极其熟练之后不再需要刻意用心就能自然而然地进行操作,类似于无意识的行为。就像人们学会了骑自行车,不需要太专心就能轻松地骑下去。
上面三点原因,使匠人们达到了一种自然“无心”的境界。这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为之的虚伪。这种遵从本心、心无旁骛、恰到好处的境界,造就了民艺的简洁、凝炼、自然、淳朴、天真之美。例如图2的捏钵,它是用馄饨和面或馅料搅拌的,体型较大,直径为一尺六七,深五寸。其内部刻画的是山崖上的松树,纹样极其简单,经过多次重复描绘,呈现了大胆奔放的风格。只有忙碌的工匠们才能制作出如此高度凝炼的作品。图3的盐壶,产于日本丹波立杭窑,是使用竹子流釉的,呈现极其简约的自然美。
图2 捏钵 图片来源:徐艺乙《何为民艺》第159 页
图3 盐壶 图片来源:徐艺乙《何为民艺》第155 页
(三)民艺的自然之美————“无事”⑤之美
柳宗悦认为民艺具有一种“无事”⑤之美,即一种如其本然的正常之美。与“无事”相对的是异常。柳宗悦认为正常才是健康的美,而异常是病态的。“无事”就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状态,也指平常心、平凡、中和、平静等。具体在民艺上表现为简洁、自然、单纯、平淡的造型带给人的不喜不悲的宁静心态。柳宗悦认为:“所有的作品都应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平凡、更健康。”①此思想来源于佛教禅宗的平常心。佛教关注人的本心自性,平常心就是不被外界的各种干扰所迷惑,安住于本来的境界之中,是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禅宗追求人生中的一切都应该自然,不作刻意追求,也就是无执。禅宗还认为平凡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能理解这些道理才是开悟的境界。因此,可以说禅宗的“平常心”蕴含着深刻的意蕴,而柳宗悦的“无事”之美也包含着同样深刻的内涵。看似平凡的民艺,包含着最本真、最深沉的美。与“无事”之美相对的就是“病态”的美,因为追求不凡、引人注目,充斥着烦琐的复杂、刻意的作为和不自由,而呈现一种“病态”。这种“不平常”的凸显容易让人失去平常心而不自然,这样的器物缺乏令人感到放松的自然天真之美。
图4的陶制茶碗,产于李朝(16世纪),外形极其平凡,没有任何装饰,这是朝鲜平民平素所使用的饭碗,削刨和烧制都很粗糙,上面还有黏物,釉施得也很随意。这在当时是谁都能买得起的厨房消耗品。然而它却在现代被视为天下名器之“大名物”,号称“最佳美的茶碗”——大井户茶碗。大井户茶碗的美在于它的平凡所体现出来的无事、率真、自然、健康。它的平淡无事衬托出茶的绝顶之美,同时营造出“和敬清寂”的茶境⑥。
图4 灰釉大井户茶碗图片来源:《茶与美》书末
不刻意去追求美,也不刻意去追求名气,对器物和自身都没有执念,而将一切托付给自然,反而产生了极美的器物。因为它是自然的天意,也是天之真意。
三、追求实用————去虚务实的真诚
民艺是平凡的,它的生产者和服务对象是平民,民艺以实用为主要目标,追求低廉的价格,简洁、朴素、没有过多的装饰,这一切都体现了一种去虚务实的真诚之心。
(一)不追求虚名
民艺的生产者都是普通的匠人,他们制作的大量民艺品是供应给普通人的。他们在制造器物时,没有想要把自己的名字留在这些普通的器物上,因此工匠们在制作民艺品时不是为了出名而费尽心思地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技巧,而是遵照传统,专注于完成一个实用的器具。他们的注意力聚焦在器物的实用性上,物的实用性是物的核心价值。他们遵循传统、相互合作,致力于完成实用的良器。民艺匠人对留名的无视、对实用性的关注,体现了一种去虚务实的态度。
(二)不追求财富地位的炫耀
民艺品是为了满足民众日常生活需求而制作的,因此必须保持价格低廉,以确保民众能买得起、用得起。民艺品大都是简洁朴素的造型,不是华而不实、富丽堂皇的。在满足实用性的前提下,民艺品尽量不再增加冗余的成本,没有过多不必要的装饰。在民艺材料的选择上,考虑到成本,一般倾向于选用本地区常见的价廉天然材料。民艺不追求展示财富与社会地位。在民艺简洁、朴素、低价的特点中可看出一种不追求虚荣的务实与真诚。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发现:日本民艺求真的一面如同民艺的美一样突出,柳宗悦民艺理论里包含着丰富的求真价值取向。这种求真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民艺之美的探索过程中,在工艺层面上诠释了真与美的统一关系。
从今天日本现代设计的平淡、朴实、自然的风格上,我们可以看到民艺思想中求真价值取向的延续。如深泽直人注重直观的无意识设计、柳宗理重视功能性和舒适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⑦对日本民艺的研究,可以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传统工艺提供借鉴。
注释
①(日)柳宗悦:《民艺运动的贡献》,徐艺乙,译,2021 年第3 期,第128、121、125、123 页,理想国出版社。
②(日)柳宗悦:《民艺四十年》,徐艺乙,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年9 月第2 版,第16 页,第64 页。
③彭肜,武涛:《物的“直观”——日本民艺审美机制的生成与衍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 年第4 期第155 页。
④(日)柳宗悦:《工艺之道》,徐艺乙,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 版,第38 页。
⑤(日)柳宗悦:《工艺文化》,徐艺乙,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1月第1 版,第162页。
⑥(日)柳宗悦:《茶与美》,欧凌,译,重庆出版社,2019 年1 月第1 版,第54 页。
⑦见《诗经·小雅·鹤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