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耀州窑瓷制饮食器造型的发展与演变

2023-05-10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4期
关键词:耀州青釉釉色

龚 鸣(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一、宋代耀州窑的发展概述

耀州窑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因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得名耀州窑。耀州窑始烧于唐,鼎盛于宋,自元代转型之后开始走向没落,终于明代正德、嘉靖期间。其烧造的产品上供皇室,下销民间,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青睐。并且,其独特的烧造技术和装饰技法影响深远,辐射至周边多个地区,如河南、甘肃、广东、广西等各地诸多窑场,这些窑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于宋时成为最为著名的青瓷窑场。

耀州窑在唐早期多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褐彩、三彩等釉色,唐末五代时期因越窑秘色瓷的创烧成功,其如湖水般翠绿、玲珑似冰、晶莹剔透、匀净幽雅的釉色,广受世人的推崇,于是耀州窑的工匠便开始对越窑青瓷的釉色、造型等各方面进行模仿,并迅速成长为当时北方较为著名的窑场。唐初期耀州窑所产瓷器的质量不高,釉色杂质较多,青瓷的烧制产出也较少,色调往往呈现土黄色,器身几乎没有任何修饰,造型浑圆墩实,整体朴素无华。发展到唐晚期时,青绿釉色的精美青瓷日益增多,各类华丽的纹样也逐渐用在制瓷的装饰当中。但这一时期耀州窑所产出的瓷器胎体含铁量较高,色泽呈铁灰色,并因其釉层较薄,玉质感较为欠缺,整体温润不足而玻璃质感过于强烈;到了五代,耀州窑在吸收融汇了越窑技术和定窑工艺之后,创烧了湖绿、深兰、天青色等釉色,其质地精细、釉层均匀,具有较好的温润玉质性,并且开始大规模运用模印贴花和剔花装饰手法,线条表现饱满舒畅,构图严谨,很是精美考究,与前代相比有了明显的发展与提升。宋时,耀州窑发展至鼎盛时期,受当时的思想文化、经济贸易等时代因素的影响,其所产出的瓷器整体呈现出一种自然精雅、恬淡幽然的艺术风格,并跃至宋代“六大窑系”之列,其青釉釉色质地较之前更为精细纯净,色泽为橄榄绿色,给人以或青如美玉、或清澈如水的视觉美感。装饰技法多为刻画花装饰,刻印宽阔有力,线条流畅,纹饰上还同时使用交错的排线刀刮纹理,使图样更为灵活生动,具有浮雕般的效果,极为优美。装饰题材也更为丰富,有牡丹纹、菊花纹、莲花纹、鹤群博古、竹梅戏婴、水波游鱼、花草奔鹿等。器物的造型也在唐、五代的基础上,作出了更为丰富的拓展,除常见的碗、盘、洗、瓶、壶等日常生活用具以外,还出现了盆、炉、香薰、注子、盏、盏托、尊、灯等生活用品以及符合审美需求的装饰品种。此时的瓷器壁也更薄,整体样式相较于唐时的浑圆饱满,显得更为清秀优雅,外轮廓的构成线条更具韵味,曲线、直线、转折线的综合使用协调自然,富有极强的韵律和节奏感,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洋溢着生动细腻、华丽典雅的艺术神韵。

二、宋代耀州窑瓷制饮食器造型的构成与演变

瓷器自诞生以来,就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的瓷器使用范围大多集中在饮食器上,如碗、盘、杯、壶、盏、瓶、罐等。食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人类从用火加工食物开始,无论怎样吃都离不开饮食器,如清代李渔[1]在《闲情偶寄·器玩部》中所言:“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饮食器的形成以及发展是在不断地传承与当时各类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它不仅是生活器具,还是精美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是蕴含着中华民族设计理念与文化艺术内涵的艺术载体。瓷制饮食器,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独特的造型审美与艺术表现。汉代社会整体呈现出一种雄浑豪迈的面貌精神,在艺术层面的思潮推崇将目光注视于广阔的世界当中,从广阔的世界当中去寻求美,占有美,这种艺术追求在陶瓷造物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汉代陶瓷大都给人以粗犷质朴、浑厚豪放的视觉感受,器物造型敦厚大气,大口沿、大器腹、大足底,整体展现出朴素大方、庄重深厚的审美韵味。唐是我国历史上文化融合,多民族发展的高峰时期,是一个统一、自信、上升、开放的朝代。这一时期,人性化思想转变,社会思潮开始了对人喜好和欲望的探寻,并且因开放贸易及对外接触面的不断扩大,手工艺品的表现形式及种类样式,呈现出多样化并趋于融合的态势。在这一环境下,瓷器的造型展现出生动、饱满、新颖、华丽的艺术风格。宋代时期,受当时社会、人文、经济、技术等各类时代因素的影响,瓷器的发展达到一个历史高峰,这一时期社会的精神倾向和艺术追求在于对意态的认识,在于内心的澄洁,崇尚思源致远、婉约幽隽、精微内敛的形意追求,这种精神观念也深刻影响着瓷器的创造及发展。宋瓷的造型少见华丽繁复的装饰,讲究以形色来展现蕴意无穷的美。得益于技术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瓷器需求的增大,宋代瓷制饮食器的生产规模相较之前更加庞大,种类和样式也不断增多。六大窑系之一的耀州窑为适应市场需求,出产的饮食器器型种类繁多,不同种类中又有各类样式。下文选取耀州窑出土最多的碗、盘这两种极具代表性的造型案例进行探究。

(一)碗

碗作为饮食器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属于最为常用的必需品。受限于碗的功能,碗的造型从诞生开始,结构就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对碗的设计也大多集中在口沿、碗腹以及底足。早期的陶瓷碗多为平底,其造型更像钵,口沿到器腹基本呈90°直线下延,碗底大多为“U”形,向下凹陷,以方便在使用时将碗底的食物拨出,虽然汉时的碗底结构也有圈足、实心圈足、高足、外撇型高足等各类足底,但这些造型大多用在金银器或是祭祀器中,日常生活所用的陶瓷碗还是以平底为主。直到唐时因防烫手和便于端取等实用需求,圈足底才开始逐渐取代平底得到广泛的应用。

唐时瓷器的烧造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瓷器的使用范围和使用规模都有扩大。碗作为生产量最大的一种日常用瓷,其形制在满足单纯的实用工能外,对观赏性也有一定的追求,因此造型也逐渐开始多样化,口沿出现了敞口、敛口、直口、撇口、花瓣形口等,器腹有斜腹、深腹。底足花样更为繁多,在延续前代各类器物底足的基础上,还发展出玉璧形足、花形圈足、饼足、圈足内凹等诸多样式,样式极为丰富。虽然唐时瓷碗的形态琳琅满目,但整体还是在大口沿、宽底足、深弧腹的基础上变化的。到了宋代,瓷制碗的造型在时代审美以及覆烧法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下,碗底的圈足不断变短变细,器腹的曲直线结合运用更为频繁,口沿多为敞口、撇口、侈口、花式口等,并且因口足比增大,器身内壁部分露出,使宋代瓷碗的装饰不再停留在器外壁或器底,内壁也能到关注,具有了观赏性。以五代耀州窑青釉葵瓣口碗(图1)和宋代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图2),五代耀州窑青釉葵瓣口碗的口足比约为3∶1,口沿微向外撇,有五处浅淡的内弧,呈现出五瓣花口状,器外壁自花口凹陷处向下延伸起棱线,以加强整体花形感。口沿连接至底足的外轮廓线为45°倾斜的直线,靠近底足的位置用少量的弧线作收口,碗型虽精巧优美,但整体并无过多亮点,较为中规中矩。宋代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的口足比约为4∶1,在几乎相同的口径和碗高的情况下,更大的口足比使器物更为修长秀丽。碗身刻有六道棱线,外壁内凹,内壁外凸,从碗口往下看,整体被分为了均匀的六瓣,使得拟花的造型更为生动,并且因口足比的增大使内壁的展示面积变大,所以内壁上的装饰为宛转自然、碧波荡漾的海水纹,内底刻有一只生动传神的游鸭。刻画花纹清晰鲜明、灵动立体,口沿至底足的轮廓线也不是简单的曲直拼接,而是更为优雅舒缓的糅合应用,直线延伸至碗腹中间的位置,换为弧度逐渐变大的曲线,向下连接,视觉效果更为平淡流畅,更为自然,底足略高,衬托出碗挺拔优雅的姿态,极为精巧美观。

图1 五代 耀州窑青釉葵瓣口碗 故宫博物院藏

图2 宋代 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二)盘

盘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器皿之一,其基本造型为敞口、浅腹、平底、圈足,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和液体,或充当祭祀用具。早期的瓷盘造型以圆形为主,也有方形或椭圆形,形制与碗相似,只是口沿更大,器腹更浅。

隋朝以前,因家具多低矮,人们习惯席地而坐进食,所以有较大一部分的盘形为高足,足呈喇叭状,上窄下阔。这种盘形使人们能更方便地抓取食物。到了唐、五代时期,高圈足盘逐渐变少,足底形制多见平底或浅宽圈足,口沿有直口、撇口、微敛口,口沿造型也更为丰富,不仅有方形、圆形,还出现了葵花形、莲花形、海棠形、八角形等的盘口样式,器腹也进一步变浅,并且发展出折腰、深腹、鼓腹等造型。

宋代瓷盘造型受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少有各类繁复装饰,瓷盘的造型相较于前代更为简约,以圆形为主,多见圆口盘、折沿口盘与花口盘,装饰纹样通常在盘心部位,以便能更好地观赏。如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纹盘(图3),其为撇口盘,口足比约为3∶2,从口沿连接至底足的外轮廓线为一条“S”形曲线,中间部分的连接线似直微曲,曲直结合呈现出舒缓流畅的韵律,盘心刻有四朵缠枝菊花纹装饰,盘腹内壁则围绕着一圈缠枝花叶,刻纹清晰生动,纹样灵动饱满,突出了花卉盛开的勃勃生机,整体给人以平淡自然、精巧雅致的视觉感受。

三、结语

饮食器是宋代瓷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的发展经过漫长岁月的传承、创新、融合之后,在两宋时期达到了艺术高峰。耀州窑作为当时的六大窑系之一,其所生产的瓷制饮食器适应了人们的需求,与时代的思想审美相契合,功能和审美和谐统一,完美诠释了宋人所追求的平淡典雅、自然天成的美学特征,为后世的瓷器设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耀州青釉釉色
如意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知足(竹)常乐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
耀州瓷:时光雕刻千年——你的美一缕如烟,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耀州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