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加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2023-05-10傅叶辉
傅叶辉
( 新余银河医院, 江西 新余 338000 )
肱骨骨折多是由于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所引起的,其中直接暴力则为由外侧击打肱骨干导致粉碎性骨折或者横形骨折,如果是间接暴力则为手部或者肘部着地,在方向传导下身体倾斜而产生了剪式应力[1]。 该骨折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位置,较为常见的则是肱骨干、肱骨髁上、肱骨外髁颈骨折等,骨折的情况相对复杂,如果不及时的开展治疗也会加重病情,甚至影响到骨折的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该疾病的诊断相对容易,可通过X 线正位片来展示骨折的情况,分析骨折类型,同时还可以通过侧位片了解肱骨头是否存在旋转,重叠,移位等[2]。 在治疗中常采用的方式则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 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方式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保护供血是非常关键的,同时还要做好早期的康复训练指导。在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下,容易对血管和周围组织造成较大的损伤,而导致术后骨折愈合状况不好,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不佳,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臂丛神经损伤以及胸部损伤[3]。 由此在医疗技术不断改进下,通过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技术,能够带来更优质的治疗结局。 鉴于此,选取2019年1 月-2021 年12 月就诊的60 例肱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1:1 的方式进行平均数分组,重点分析加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应用方式以提升患者肩关节功能,肘关节功能,加速骨折愈合为目标,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就诊的60例肱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1:1 的方式进行平均数分组。 观察组女性14 例,男性16 例;年龄31 -55 岁,平均年龄为(55.12 ±7.33)岁。 对照组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年龄33 -54 岁,平均年龄为(56.01 ±8.34)岁。 从骨折原因上看,交通事故33例,高处坠落10 例以及重物砸伤17 例;同时开放性骨折为31 例,闭合性骨折为29 例;在Neer 分型中,可见2 型有20 例,3 型有24 例,4 型则有16 例。 2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数据库录入和对比分析,结果无明显差异,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本研究报备医院医务科,并获取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纳入标准:患者通过CT 或者X 线检查,确定为肱骨骨折;无手术禁忌,可开展手术治疗;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之情,并同意将患者病情数据作为样本进行院内讨论分析与研究。 (2)排除标准:患者骨折周围神经受严重损伤;既往有精神病病史;患者送医时有严重的颅脑损伤,伴有意识障碍;患者有其他严重脑血管疾病,或者存有肢体活动障碍;患者由于个人原因选择转院治疗,或终止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随后切开胸大肌、三角肌皮肤,钝性分离肌肉和皮下组织,并将骨折部位显露,清除骨折缝隙的血块,在直视下进行复位,在复位效果满意后使用克氏针进行固定,并在X 线检查下置入钢板固定,如果为粉碎性骨折或者不规则骨折,则需要用螺钉固定分离骨块,对骨质有缺损的地方需要进行植骨。 所有手术操作完成之后可进行常规清洗并放置引流管,完成手术操作流程。 观察组患者为加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手术体位上选择仰卧位。 通过X 线确认复位的实际情况,并在满意后,在三角肌和胸大肌的间隙作为切口入路的选择地,置入锁定的钢板。 以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再通过X 线确认骨折复位情况,随后可拧入螺钉固定钢板。 在手术操作中要谨慎,要防止对血管神经的损伤,外固定架应当尽量靠近肱骨近端远端旋入。 在术后应当采用前臂悬吊带,将前臂悬吊在胸前。 同时应当放置引流管,随后对皮肤以及皮下组织进行缝合处理。 在术后2 -4 个月都需要进行复查拍片,了解患者的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在术后给予2 组患者康复训练指导,如固定骨折术后6 小时可以进行床上的肌肉功能锻炼和踝泵运动,在3 -7 天可加强下肢锻炼来防止肢体肿胀。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将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同时对比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在并发症上,常见的则有骨折端再位移、螺钉穿出关节面、股骨头坏死、感染(切口感染、钉道感染)、骨折延期愈合等。 此外,对比患者的肩功能恢复情况,并统计患者的治疗优良率。 其中如果患者的肱骨骨折,相关解剖部位未见异常,同时肘部的伸屈范围可超过15°,则视为治疗优秀;如果患者的肱骨骨折解剖复位较为顺利,偶尔可感到肩周疼痛,但是整体对生活影响不大,肘部活动范围可在30°,则视为复位良好;如果患者治疗后,解剖结构复位达标,但存在疼痛问题,对生活产生影响,则视为治疗一般;如果治疗后复位效果不佳,伴有剧烈疼痛影响生活,则视为治疗效果较差。 在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上则采用Constant 量表,可以针对患者肩关节8 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评估,可分为系统主观和客观成分,分别占比为30 分和65 分。 在主观程度上主要是疼痛度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在客观评价上作为肩关节活动范围和力量。 该量表得分越高,则证明肩关节功能越好。 此外,在对比肘关节功能上采用Mayo 功能量表进行评价。 在具体评估上,疼痛占45 分,日常生活占25 分,运动功能占20 分。 得分在90 分以上为优,75 分以上为良,60 分以上为中,低于60 分则为恢复较差。 在对2 组患者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后,针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进行对比。 采取资质生活量表从4 个方面做出调研统计,包括了对患者生理、情感、社会以及精神4 个方面的信息进行了评估,最终分数越高,证明患者的生活状态更符合理想目标。
1.4 统计学方法
测验数据均在SPSS22.0 中录入,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手术开展情况对比
患者手术开展的相关结果较好,特别是在手术用时、出血量上观察组均短(低)于对照组,在切口长度和骨折愈合时间上观察组更短,对比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手术开展情况对比(±s)
表1 2 组患者手术开展情况对比(±s)
?
2.2 2 组肩关节功能及肘关节功能对比
在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以及肘关节功能恢复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见表2。
表2 2 组肩关节功能及肘关节功能对比(±s,分)
表2 2 组肩关节功能及肘关节功能对比(±s,分)
?
2.3 2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即观察组为3.33%,对照组则为36.67%,2 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4 2 组术后优良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为90.00%,对照组则为66.67%,对比差异显著(P<0.05)。 见表4。
表4 2 组术后优良率对比(n,%)
2.5 2 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在生理反馈,情感、精神以及社会支持上均优于对照组,2 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2 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s,分,n=30)
表5 2 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s,分,n=30)
?
3 讨论
肱骨骨折属于常见的骨骼疾病,在治疗上可以采用钢板螺钉或者髓内针为方式。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可能造成2 次手术的风险,也会增加并发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杠杆固定,需要广泛暴露,骨膜剥离范围大,不利于术后愈合[4]。 如果采用交锁髓内针的方案,则患者的经济压力大,费用相对高,由此我们必须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肱骨骨折的解剖结构复杂且损伤常伴有肩袖损伤大,结节骨折,还有可能出现仅内侧的缺损和塌陷。 如果为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在术后也容易出现再次骨折的情况,肱骨颈端骨折的手术质量和固定方式,对结果会有较高的影响,同时也与手术操作水平,患者本身身体状态均有关联,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等。在该手术的治疗上,因为老年患者容易引起冻结肩,因此要仔细了解疾病,选择合适的方法,保证肩关节的活动度。 可采取手法复位外固定,也可以采取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方案[5]。 多数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可采用非手术疗法。 从肱骨骨折的临床表现上看其症状有肩关节弥漫性肿大且范围较大,除了局部疼痛压痛之外,在叩击肘部的时候,还有可能出现肩部的传导痛,其活动范围明显受限,如果为粉碎性骨折则更为严重,如果为嵌入较多者,骨折端相对稳定,受限程度相对较轻[6]。 采用外固定架技术,能够缩小切口,且不需要广泛暴露在骨折愈合之后将支架进行拆除即可,也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 但是这也需要把握手术指征,对于有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横断骨折的患者并不适用。 肱骨骨折作为常见的四肢骨折,其发病率高,在传统的治疗中则为石膏外固定或手法复位,而在临床实践探究下可见以上方案患者的骨折愈合慢,患者功能恢复慢,并不适用于开放性肱骨骨折以及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的骨折患者[7]。 随着骨折治疗方案的优化以及患者对骨折愈合及其功能的要求提升,要对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案进行改革,而实施加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加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以下几点优势。 (1)在治疗中,钢板结构类似于肱骨解剖结构,并不需要有支架的作用,固定效果好,有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 (2)钢板和骨骼之间存在间隙,可以对骨膜血液以及神经系统进行保护,并不会受到钢板造成的挤压和摩擦,同时还能够保障骨折端有足够充足的血供,对于患者的早期愈合十分有益,并且能够避免肱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8]。 特别是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能够减少对膜血运的破坏。 (3)在加压钢板的设计中,能够促使锁定孔、加压孔和缝孔和孔的相互结合[9]。 骨折端的固定效果更为牢固,并且能够缩短患者的患肢制动时间,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上能够尽快开展,这也有助于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 (4)在加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下手术的切口小,创伤少,对软组织的损伤小,也能够缩短手术用时,降低手术中出血量。 (5)在手术之后患者不需要再进行外固定,由此防止了对软组织和血管的挤压[10]。 特别是在术后,很多患者需要长期的恢复,而这一期间也会存在不同的并发症,将不利于骨折的康复治疗,也会降低功能恢复的整体效果。除此之外,我们也调研了有关学者的研究,如在采用加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下,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治疗优良率[11]。 然后对骨折断端通过加压的方式提升固定效果,并达到较为满意的解剖状态和传统的内固定方案相比,在钢板加压下的坚固效果好,稳定性强,有助于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同时能够更快地解除外固定用时,由于长时间的外固定也会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这些都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从其他角度上看,普通钢板虽然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是通常放在一侧,属于偏心固定形式[12]。 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能够提升稳定性,且能够对软组织起到较为完整的保护作用,不会造成软组织大面积受损,还能够保护骨折端血运。 结合本次调研,在手术整体成效中,观察组显示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 此外,在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以及肘关节功能恢复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另一方面,观察组的手术安全性高于对照组,对患者加强了并发症上的防范指导。 整体可见,在治疗优良率对比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得到了巩固,4 项指标也更为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也结合了笔者的工作经验,进行了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案的实施情况总结。 首先我们认为钢板的体积小,更符合人体的解剖结构,能够减少肩峰撞击风险,同时钢板和骨面的贴合程度高,也能够降低对骨折断端损伤。 在手术中要做好对骨折周围组织血管、神经的保护,同时要确保钢板和骨之间的间隙,这样有助于骨折快速的愈合。 在加压钢板的使用中,还能够降低手术后肩袖提拉出现的粉碎骨块远期再位移的风险[13]。 通过内外螺纹锁定钢板,在固定效果上有较为理想的效果,从基本恢复情况上看,有助于防止术后螺钉松动而导致的钢板脱落。 值得重视的是骨折延期愈合也是常见的并发症,究其原因,可能与骨折实际情况,医师的手术操作不当具有一定关联性。 也有学者提出无菌性肱骨头坏死也是术后常见并发症[14],应当得到充分重视。 在本次调研中,观察组患者未出现肱骨头坏死的情况,对照组则有1 例,即由于骨膜和血液供应受到严重破坏,故而增加了患者血液循环的恢复效果,这也会进一步提升患者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在传统的固定方案中,首先是通过螺钉和钢板之间的压力来固定骨折断端的,但是对于有骨质疏松者或者粉碎性骨折者,则会缺乏内固定的支撑,在术后螺钉松动以及骨量丢失后,会加速肱骨头坏死。 螺钉穿出关节面也是手术治疗下所见到的一项并发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则为螺钉穿过关节面,这与螺钉的长度不当,手术操作不佳,以及术中透视不严格有关。 继发性则认为与肱骨头术后坍塌以及复位丢失有关。 为了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应当加强CT 检查或X 线检查,同时要对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程度的评估,在手术操作中要更加的精准。 对于有骨质缺损的患者,或者检查中可见到肱骨头塌陷较为严重的患者,还可以采用人工骨、自体骨进行填充,保障对骨折的支持固定效果。 在术后更是要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为改善肩关节功能,加速骨折愈合做好保障工作。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15],加压钢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手术的过程遵守着生物固定理论的相关原则。 该钢板的设计能够允许钢板与骨面存在比较小的接触,所以在手术的过程中并不需要进行骨膜的剥离,其手术的过程并不需要进行塑性,从而也减少了患者手术的时间。 但是该方法的使用需要对患者骨质的要求更高。 特别是老年患者在骨折术后早期需要抗凝、活血化瘀及扩血管治疗。 骨折稳定后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及骨质的钙沉积。 除此之外,还需及时检查身体系统的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间接加快骨折愈合速度。
综上所述,采用加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对于降低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加强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保障,以及促使骨折愈合方面优势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和手术方案优良率,故而值得推广。 但本次调研也有不足之处,如在病例和手术方案的选择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同时案例人数少,跟踪随访的时间不足,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提高随访质量,以便更充分地分析手术和固定治疗方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