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的效果研究

2023-05-10刘倩倩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康复疼痛

刘倩倩

( 辽宁省残疾人服务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15 )

在骨科疾病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常见疾病,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包括髓核、软骨板、腰椎间盘纤维环等出现退行性改变,或者椎间盘纤维环在外力的作用下被破坏,然后在椎管内或者椎管后方突出,从而对与之相邻的神经根进行压迫,最终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 加之纤维环发生的破裂或髓核突出,从而刺激患者的神经根,最终导致脊柱的退行性病变,随着我国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疾病的发生率在逐年攀升[1]。 腰椎间盘突出症高发于长时间重体力劳动、驾驶员、运动员以及久坐伏案人群,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一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后,患者会长时间受到疼痛的折磨,并逐步出现日常活动功能受限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会出现腰部钝痛、下肢麻木、步态不稳等情况,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腰疼痛,会导致患者腰椎功能受限,从而严重制约患者的正常活动,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滑,不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同时还会威胁患者生活功能,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治疗[2]。 腰椎间盘突出症就目前而言,手术是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有着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术后容易产生活动受限、坐骨神经痛等问题,不利于患者快速恢复,同时还会影响手术治疗的长期疗效,因此需要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来改善患者术后质量[3]。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 年1 月-2021年1 月收治的75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此来研究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作用与价值,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接受治疗的75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37 例,男22 例,女15例;年龄34 -75 岁,平均年龄为(56.25 ±1.57)岁。观察组患者38 例,男23 例,女15 例;年龄34 -72岁,平均年龄为(55.63 ±1.42)岁。 组间数据比较,P>0.05。 诊断标准:以《外科学》[4]诊断标准为判断依据,(1)腿痛大于腰痛,主要局限于坐骨神经或股神经支配区;(2)皮区感觉异常;(3)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角度<正常的50%,或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具备肌肉萎缩、无力、感觉减退以及腱反射减弱等4 项中的2 项;(5)与临床表现相符的影像学特征。 研究已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1)纳入标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能够有效配合康复护理。 (2)排除标准:周围神经炎患者;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者;既往存在退行性脊柱疾病引起腰腿痛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免疫系统疾病者;既往存在骨关节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 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其方法如下:(1)早期心理疏导。 多数患者会因为疾病的折磨而产生严重绝望、悲观、恐慌等负面情绪,进而对预后效果产生影响。 所以需要给予患者适当心理干预,积极与患者沟通,用耐心、亲切的态度为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危害、产生因素、治疗方法、防治措施、注意事项等。首先对患者的基本资料与信息进行收集,包括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并进行调查表填写,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对自身疾病认知度、日常生活与饮食以及运动等情况;对调查结果与患者各项身体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疾病知识认知度、自我护理管理能力以及医疗依从性等;评估患者的机体营养情况、心理情况;护理小组依据患者相关信息进行综合讨论,并制定出个性化的早期康复护理计划。 每周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且不低于3 次,全面提升患者的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向患者介绍日常的护理方法,密切监测其心理情绪变化,并给予对应帮助;由营养师依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饮食与运动训练计划,护理人员则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进行监督与管理,同时指导患者做好自我管理。 根据患者实际理解能力与文化程度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健康宣教,通过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的方式加深患者对知识的了解,为患者介绍以往成功案例,使得患者能够尽可能放松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接受干预。 为患者讲解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动态掌握患者心态,及时疏导患者不良情绪,鼓励患者主动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尽可能倾述内心的不安和顾虑,医护人员在耐心的倾听过程中能够改善患者心理压力。 (2)早期理疗康复。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腰椎间歇性牵引,对每次牵引力度进行确定,治疗前对患者的卧姿与坐姿进行纠正,并告知患者不能够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14 天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通过HY -D 型电脑中频治疗仪为电脑中频理疗工具,设置中频单向电流为20 -50mA,根据患者实际耐受程度来对电流进行适当调整,0.5h/次,2 次/d,持续治疗28 天。 理疗结束后,如果患者有着较为良好的康复状况,则可以针对性的展开相关训练,以此加快患者康复。 (3)早期康复护理。 为避免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与神经根粘连情况。①术后4 小时-3 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锻炼。 首先协助患者实施被动抬腿锻炼,让患者伸直膝关节,然后帮助患者进行被动抬腿动作,使得腿与床面呈现30° -90°,持续时间为10 -20 秒,交替双腿后,实施踝关节练习与运动,包括背伸、环转、跖屈等。 在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后,帮助患者逐步实施主动抬腿运动,由小幅度逐步过渡至大幅度,20 次/组,2 组/d。②术后第4 -14 天,将康复训练内容进行适当增加,主要是将患者的腰背柔韧性进行提升。 首先指导患者实施伸背运动,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将肘部撑住床,确保患者的小腹与床面相贴,后仰患者上半身,并告知患者抬头,持续时间为10 -20 秒,并将仰角度逐渐增加,直至患者伸直双臂后,后仰头部。 其次指导患者实施髋膝伸屈运动,协助患者实施仰卧位,主动将髋关节、膝关节屈伸,患者的双手将一侧膝关节环抱,同时慢慢向胸部牵拉,保留5 秒的最大位置,之后再更换另外一条腿重复该运动,首先指导患者展开单腿训练,在患者适应后,再更换双腿进行运动,5 次/组,3 组/d。 然后再引导患者实施贴墙运动,协助患者佩戴腰围护具,让患者靠墙站立,将背部贴近墙壁,其中头部、足跟、臀部、双肩与墙贴近,5min/次,3 次/组,2 组/d。 ③术后2 周,指导患者下床进行相关锻炼。 主要是将患者的腰背肌肉强度提升,首先指导患者展开腰背肌5 点式运动,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膝、肘、髋屈起后,利用双肘、双腿以及枕骨等部位对身体进行支撑,同时抬高患者的腰背部,持续时间为20 -30 秒,3 次/d。 协助患者展开伸腰锻炼,指导患者将腰围佩戴好,叮嘱患者将双手护腰,同时分开双脚,直至与肩部同宽,然后后伸腰部,持续20 -30 秒,并放松全身。 再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飞燕运动,协助患者取去枕俯卧位,将双手放置背部后,告知患者抬头挺胸,将膝关节伸直,头部、胸部、双侧大腿用力向后,离开床持续3 -5 秒,然后放松,再将各个部位归于原位。 患者出院时,需要叮嘱患者坚持上述方法展开康复锻炼,持续锻炼3 个月,并对其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恢复情况、耐受情况来制定针对性锻炼方案。 叮嘱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监督与帮助,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疑惑与不解,并纠正患者不良姿势,叮嘱患者注意保护腰背部,对疾病复发的预防有着积极作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2 组患者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指数、生活质量评分、遗留痛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疼痛程度:通过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5]进行评估,疼痛程度用0 -10 来进行表示,分数高则差,分数低则优。 功能障碍指数:通过JOA 日本骨科协会[6]进行评分,总分为0 -29 分,分数高则优,分数低则差。 生活质量评分:采取SF-36 量表[7]来进行评定,总分为100 分,分数低则差,分数高则优。 遗留痛症发生率:包括腿痛、腰痛、直腿抬高阳性。 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均输入到SPSS 25.0 软件当中,采用(n,%)、(x±s)分别对计数、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分别采用x2、t实施相应的组间检验。 以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护理前2 组疼痛程度无差异,P>0.05;护理后2组疼痛程度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s),分)

表1 2 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s),分)

?

2.2 2 组患者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患者功能障碍指数为(13.37 ±2.85)分,观察组患者功能障碍指数为(13.44 ±2.96)分,护理前2 组无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功能障碍指数为(23.91 ±3.71)分,观察组患者功能障碍指数为(28.13 ±4.09)分,护理后两两比较有差异,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2.3 2 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患者躯体疼痛评分为(52.24 ±5.68)分、生理功能评分为(51.97 ±4.87)分、生理职能评分为(51.54 ±5.25)分、精力评分为(51.15 ±5.62)分、情感职能评分为(52.07 ±4.85)分、精神健康评分为(51.85 ±5.63)分、社会功能评分为(50.96±5.25)分、总生活质量评分为(52.27 ±6.14)分;观察组患者躯体疼痛评分为(52.17 ±5.25)分、生理功能评分为(51.54 ±4.52)分、生理职能评分为(51.49±5.32)分、精力评分为(51.35 ±5.58)分、情感职能评分为(52.05 ±4.82)分、精神健康评分为(51.82 ±5.66)分、社会功能评分为(50.91 ±5.13)分、总生活质量评分为(52.31 ±6.18)分,护理前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 护理后,对照组患者躯体疼痛评分为(62.14 ±6.98)分、生理功能评分为(60.56 ±7.83)分、生理职能评分为(62.17 ±7.12)分、精力评分为(62.63 ±7.34)分、情感职能评分为(62.27 ±7.25)分、精神健康评分为(62.64 ±7.18)分、社会功能评分为(62.32 ±7.64)分、总生活质量评分为(62.54 ±7.16)分;观察组患者躯体疼痛评分为(80.24 ±8.05)分、生理功能评分为(80.33 ±8.41)分、生理职能评分为(80.53 ±8.15)分、精力评分为(81.01 ±8.03)分、情感职能评分为(81.11 ±8.12)分、精神健康评分为(81.29 ±8.33)分、社会功能评分为(81.49±8.08)分、总生活质量评分为(82.32 ±8.21)分,护理后两两比较有差异,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2.4 2 组患者遗留痛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腿痛2 例,腰痛2 例,直腿抬高阳性2 例,遗留痛症发生率为16.21%(6/37);观察组患者腿痛0 例,腰痛0 例,直腿抬高阳性1 例,遗留痛症发生率为2.63%(1/38),两两比较有差异,且观察组患者遗留痛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2.5 2 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7 例、满意18 例、一般8例、不满意4 例,护理,满意度为67.57%;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13 例、满意20 例、一般3 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86.84%。 护理满意度两两比较有差异,P<0.05。

3 讨论

腰腿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椎间盘组织突出是引发该病的病理基础,而刺激或压迫神经、神经根是引发上述症状最主要的因素[8]。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因有4 个,即: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积累性损伤、腰骶部先天异常、遗传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率在2 % -3 % 之间,其中,男性的患病大约高出女性2.3 % ,且大约95 % 以上患者突出部位在L4-S12 个节段[9]。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压力的日益增大,脑力工作比重、学业负担日益加重,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愈发趋于年轻化,给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进行干预[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主要是摘除患者椎间盘突出部位,同时切除患者相应椎板,并处理患者瘢痕组织以及纤维化,从而极大地缓解患者活动受限、硬膜囊受压、神经根粘连等情况[11]。 不过在手术后,通常会限制患者行为,同时还会影响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并且大多数患者还会出现比较强烈的疼痛反应,不仅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加快患者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早期康复护理是能够分阶段展开康复护理工作[12]。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指数、生活质量评分、遗留痛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该结果能够充分说明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是因为早期康复护理是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其内容是在患者耐受的基础上展开,尽可能的引导患者进行主动锻炼,有助于刺激患者神经,拓展患者通道[13]。 从而帮助患者加速水肿消退,防止患者术后神经根粘连,因此是能够更好的帮助患者重新恢复腰背部柔韧性[14]。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是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肌肉力量与功能,对疾病的复发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将其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康复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疼痛不简单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