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本”理念下幼儿园户外美术区材料投放的思与行
2023-05-10季钰芯平燕玉
季钰芯 平燕玉
【摘要】随着幼儿美术教育不断改革以及“儿童为本”理念的普及,多数园所开始重视美术活动。其中,户外是开展美术活动的重要阵地,户外美术区材料是推动美术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部分园所由于理念的偏差,未充分发挥户外美术区的价值。文章基于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反思户外美术区的现状以及问题,围绕户外美术区材料的户外性、主体性、差异性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关键词】儿童;户外;美术区;材料;园本教研
作者简介:季钰芯(1998—),女,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高新区翰林幼儿园。
平燕玉(1981—),女,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高新区翰林幼儿园。
一、反思现状,提出园本教研问题
(一)以听发现真问题
笔者通过多种途径,采集户外美术区材料投放的真实信息。首先,对园所21个班的儿童进行随机访谈,了解其真实想法。其次,利用“我眼中的户外美术区材料投放”微型教研课题,搜集教师的意见与建议。最后,家园合作,让家长观摩户外美术区活动的开展,得到家长的有效反馈。
儿童主要有以下想法:户外美术区的材料很多,但是总是这些材料,不更新;有的材料不知道该怎么玩;总是纸浆画、沙画这些活动,不想玩了。
教师主要有以下想法:材料多,内容也丰富,但是内容、场地的规划以教师主导居多;材料没有关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指标,没有了解儿童的兴趣与美术创作需求;经验性示范与支持的材料不多,能体现小、中、大班儿童年龄层次差异性与同一班级儿童能力差异性的内容与材料也不多。
家长主要有以下想法:户外美术区活动内容丰富,材料多样,但这么多的材料是否卫生?儿童在使用材料过程中的安全是否得到有效保障?
(二)以思梳理真问题
搜集信息后,教师共同梳理,列出三个关键性问题:户外美术区材料投放与室内美术区相比,未能凸显户外性;户外美术区材料投放缺乏目标意识,未关注儿童的年龄大小与能力发展高低等差异性;投放户外美术区材料时以教师为主,未关注儿童的主体性,未了解儿童的真实兴趣与需求。
二、扎实开展户外美术区活动,破解园本教研难题
(一)以学提升理念
1.教师自学,资源共享
幼儿园方面鼓励教师根据三个关键性问题,自主寻找相关专业书籍,用小便签记录得到的启发,相互传阅学习记录;鼓励教师利用图书资源库,开展资源共享活动;推荐教师阅读《开放性材料》系列、《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等书籍。
2.思维碰撞,形成理念认同
教师通过自学以及资源共享活动,突破了原来对户外美术区材料的固有认知,形成以下理念认同。
第一,区域活动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激发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材料,获得自身发展的活动[1]。户外美术区作为区域活动的阵地之一,其材料投放应满足儿童的需求,尊重儿童的自主性。
第二,户外美术区是全园21个班共享的区域,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要关注全园儿童年龄与能力的差异性。
第三,户外美术区不应简单地将室内美术区搬至户外,而应在材料投放与运用方面凸显户外性。
第四,学习先进的理论是教师优化户外美术区材料投放的重要途径,而且教师应依据园所特点,着眼本园教师与儿童的实际情况,利用园所现有资源解决问题。
第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在户外美术区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带动家长参与进来,一起支持儿童的发展。
第六,问题的出现与解决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问题能够促进有目的的学习,学习得来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践,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以研创新思路
在明确问题、保持理念统一后,本园教师进行了研讨,就三个关键性问题制订优化方案。
问题一:如何凸显户外美术区材料投放的户外性?
本园原先虽已投放自然材料,但数量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而且自然材料的运用方式比较单一,未能发挥灵活性与创造性的特点。与此同时,园本资源的利用仅局限在户外美术区本身,忽视了与其他区域的联合互动。
针对以上问题,本园教师从自然材料的运用、园本资源的结合以及美术呈现的形式三大方面着手研究
第一,自然材料的运用。首先,丰富工具。鼓励儿童运用随手可得的自然材料作为创作工具,如运用松枝、树干作为绘画工具,运用花朵作为自然颜料。其次,以大自然为辅材仓库。大自然中的某个角落可能是低结构材料的天然大仓库,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取材。最后,利用自然现象。自然材料不仅指具态的材料,还包括光影、雨雪和风等自然现象,教师有效利用此类自然现象,可以凸显户外性。
第二,园本资源的结合。教师充分利用园所现有的建筑物、沙水池和其他各类资源,凸显美术区材料投放的户外性,同时,进一步凸显本园的美术园本特色。
第三,美术呈现的形式。户外美术区的一大特点是空间开阔,美术作品除了可在桌面、墙面等处呈现,还可在菜地、沙水池等处呈现。教师可利用本园的菜地、沙水池等园本资源,以沙盘等新颖的形式呈现各类美术作品。
问题二:如何凸显户外美术区材料投放的差异性?
本园在美术区材料投放中出现儿童年龄与能力差异性体现不足的问题,其本质是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对各年龄段儿童的发展指标不明确,对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不够。
教师认为在户外美术区投放的材料大致可以划分为辅助类、工具类以及示范类。辅助类材料大多是开放性的、低结构的材料;工具类材料较能体现儿童年龄的差异性;示范類材料较能体现儿童能力的差异性。
基于此,教师梳理了工具类材料和示范类材料的投放。在工具类材料方面,教师按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动作发展、艺术表现与创新意识等指标进行投放;此外,工具推荐表中的小、中、大划分是相对建议,不是强制要求。在示范类材料方面,教师根据儿童的关键性经验以及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投放。
问题三:如何凸显户外美术区材料投放的自主性?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从自主选材、自主管理材料和自主使用材料三方面入手。在自主管理材料方面,室内美术区与户外美术区有较大的差异。班级区域材料的管理是一个班级实施操作,而户外美术区材料的管理涉及全园21个班,如何既体现自主,又便于实际操作呢?教师的思考如下。第一,儿童自主管理材料不代表全体儿童全程参与,各班可以采用会议桌或投票的方式确定方案,开展试验,形成各班对户外美术区材料的不同管理方法。第二,大班儿童较适合自主管理户外美术区材料,但不意味着小、中班儿童完全不能参与自主管理,教师可引导小、中班儿童辅助搜集、配合整理材料。
(三)以辩优化可行性
教师以对话的方式积极互动,提出问题与疑惑,引发思考与辩论。
问题一:在凸显户外性的预设方案中,大多是教师的想法和创意,而儿童的经验少,能力水平有限,如何最大限度实现户外性?
教师的思考:一方面,在儿童无相关经验时,教师可组织儿童欣赏各类美术材料,丰富其感性经验;在美术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儿童参与活动,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的预设不代表剥夺儿童的自主权,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投放相关示范类材料或者活动任务卡,示范类材料不仅可以是一份常规的流程图,还可以是作品展示,如此可以让儿童在挑战与模仿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美术技巧与美术呈现方式。
教师的行动:一方面,罗列出教师需要提前做的示范以及引导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认领教学任务。
问题二:主题教学美术活动中出现的材料還有必要投放进户外美术区吗?
教师的思考:自主性的体现与关键性经验的体现不冲突,相反,关键性经验的达成与巩固对于儿童的自主创作与表达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同时,儿童在自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能通过相应主题教学的作品以及示范类材料(流程或工具使用)的辅助解决。
教师的行动:改变以往的材料投放方式,提出工具类、辅助类等材料分别陈列的要求;不设置具体作品的示范与分区,并和儿童一起探索示范类材料新的呈现形式。
问题三:户外美术区作为一个大型的公共区域,材料的自主管理由谁来管?
教师的思考:一方面,自主管理不代表全园儿童的全程全员参与,班级可以选部分儿童,通过会议桌或者投票的形式,建立健全户外美术区材料管理的规则;另一方面,确定由谁管理本身也可以是发挥儿童自主性的契机,大班儿童比较适合负责户外美术区材料的自主管理,但小、中班儿童并不是旁观者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辅助搜集、配合整理、实施评价以及创意使用等方式参与进来。
教师的行动:首先,引导大班儿童自主申报并认领管理户外美术区材料的任务;其次,尝试在管理标识与记录方法设计的方面考虑对小、中班儿童的适宜性;最后,在户外美术区投放意见箱,鼓励教师、儿童、家长、保洁员等有机会接触到美术户外区活动的人员发现问题并提供更好的建议,促进实施自主管理的班级优化自主管理的方法。
三、利用成果,促进园本教研实践
本园坚持“儿童为本”的理念,利用园本教研成果,进行实践探索,做到知行合一,通过一“管”、二“减”、三“散”三个方面进行调整,提升户外美术区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一)一“管”,以儿童为主体管理各类材料
基于本园班级室内区域自主材料管理的已有经验,教师引导大三班的儿童认领了前期户外美术区材料的整理工作,全班儿童共同摆放收纳筐、安排存放位等。通过一“管”的实施,儿童取放材料更方便,使用材料更自由,减少了时间的浪费,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美术创作。
(二)二“减”,减少使用材料的要求
基于户外美术区是儿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区域,且是小、中、大班儿童共同使用的区域的考虑,教师投放了相应的示范类材料,同时减少了使用材料的要求,让儿童可以自由灵活地选择材料进行美术创作,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得到美术创作能力的提升。
(三)三“宽”,放宽材料管理和拓宽美术创作空间
教师应放宽材料管理,引导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界的美,促进儿童积极地参与户外美术区活动,表现个性。教师应减少集中式地投放户外美术区材料,引导儿童走进自然,自由选择自然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拓宽儿童的美术创作空间。
现在,本园户外随处可见儿童的创意美术作品,如小石头变身成有眼睛的、可爱的“小怪物”;花草变身成小兔子的漂亮衣裳,等等。教师放宽材料管理和拓宽美术创作空间,让儿童走进自然,儿童就带给了教师无穷的惊喜。
结语
教师应该继续深入思考,关注户外美术区材料的可操作性与耐用性,努力挖掘更多的户外美术区材料资源,支持儿童多样化的户外美术区活动,让儿童在与材料操作互动中发展更多的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此次园本教研活动虽告一段落,但教师的思与行仍在螺旋式地进行,教师共同期待着未来户外美术区活动能够迸发出新的活力,给予儿童新的成长支持。结束往往意味着新的开始,在新的探索道路上,教师应以研促行,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霍力岩,齐晓恬.区域活动的本质特征[J].幼儿教育,2009(Z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