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项目玩一节课
2023-05-10张伟
张伟
前言:与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学习方式相比,微型化项目课堂学習真正做到了一个项目让学生“玩”一节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围绕项目本身,而微型项目的内核则是数学重点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可以始终针对重点知识以项目实践的方式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微型项目式学习方式更加契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一个项目玩一节课”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对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反思,不断总结相关的经验,更好地发挥微项目学习的作用价值,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水平,促进学生未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微项目化学习概念
微项目化学习概念源自夏雪梅博士《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具体是指在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包装成一个微型学习项目,以引导学生参与项目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主张“一个项目玩一节课”,即将一个微型化学习项目贯穿整节课堂,让学生采用项目参与、实践探究的方式,完成对数学知识的习得。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微型化项目学习具有以下几点鲜明的特征:(1)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一个项目玩一节课”中,所谓的“一节课”,是将相关数学知识点包装成一个微型项目,并以此为依据,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整个过程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分别是课前、课中与课后,且空间不限,除了在教室内,在家或者其他地方也能够进行微型项目化学习。(2)突破了课时内容的限制。为了确保项目的微型化,一般在实际应用时,往往会选择一个知识点或者素材为核心进行探究,强调的是学生通过项目实践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习得。在整个项目实践过程中,将会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重构,相较于以往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教学,成功突破了课时内容的限制,学生从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内容,且所学的知识内容更加完整化、系统化。(3)非常关注项目成果。在整个微型化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最终项目成果的实现,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项目探究学习中的收获以实物、研究性报告、作业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从中有所收获与成长。
二、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实践价值
(一)完成教学环节重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微项目化学习模式下,能够以数学重点知识内容为核心,创造富有挑战性的项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项目探究过程,始终将学习精力放在重点数学知识内容探究过程,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问题解决的能力。例如,在开展《平均数的应用》教学时,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平均数的意义有所认识,并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因此针对本次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多是先让学生观察例题,采用做题的形式,总结步幅测量距离的方法,再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针对平均数应用学习转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显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只会算,缺乏对平均数应用的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项目化学习,完成传统教学模式环节重构,将平均数应用分为以下三个项目活动环节。第一个环节,教师可以选择“如何用脚步测算教学楼一端A到另一端B的距离?”作为项目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平均步幅的概念。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快速得出计算距离的方法,即“步幅×步数”。而“一步有多长”是指步幅。然而不同的人步幅大小有所差异,而且同一个人的每一步的距离也可能有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学生会想到求步幅的平均数来达到测算目标。随后进入第二个环节,教师可以选择“如何测算一个人的平均步幅”为项目环节任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画图、设计测算方案,研究对比不同的测算方法,解决了平均步幅计算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情境演示,理解步幅也可以多走几次,求平均值。最终可以得出“平均步幅=距离÷步数”,提升步幅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后,进入第三个项目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实际测算平均步幅与平均步数这两个量,并求出实际距离。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项目环节任务探索成果,带着身上这把“尺”去测算学校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面积等,绘制出一张学校的平面图。学以致用,让学生完整体验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实践能力。
(二)组织开展真实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数学概念本身是一项抽象的事物,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实际认知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开展微项目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场“真实项目”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例如,在开展“吨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操场组织一次“称重”活动。准备好称重工具,然后要求不同班级的学生各准备1 kg重的沙袋进行称重。首先,让学生体验1 kg的沙袋的重量,随后再让学生分别体验称重20k g、50 kg、100 kg、1 000 kg的沙袋重量。由于本次项目体验活动组织了不同班级的学生,因此可以完成上述称重体验内容。体验50 kg沙袋时,需要6个学生才能将其抬起。在体验100 kg沙袋中,请了10个学生也没有抬起。面对堆成小山似的1 000 kg沙袋,学生对“吨”有了具象化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吨”这一概念。本次项目体验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具象化的形式加以呈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加量感,这对学生数学概念的认识有非常大的意义。
(三)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培养学生高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