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法教育特色”为例 浅谈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创建特色教育
2023-05-10金瑶
金瑶
一、校园文化资源
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利用或可利用的相关“素材”,有物质财富资源和精神财富资源,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习惯。
校园文化资源,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参与主体,以课内、外教育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文化资源和物质文化资源的总和。其中,精神文化资源占据主导地位。它包括校园的文化知识、主流思想、积极的校园文体活动和自身特有的文化内容。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校园景观,不论是文化还是自然景观,都以有形的方式表达无形的校园灵魂。所以,有目的地规划、挖掘、整合、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不仅能给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更能有效推进办学理念、办学方向朝着既定目标前进,逐步形成学校特有文化,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校园文化资源对学校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
塘桥第一小学校园文化资源建设,是通过对校园空间环境、三类课程、校外课外文化的挖掘、开发与整合,挖掘书法艺术的生命价值,将书法教育与课程发展研究整合,努力实现立中华传统为基石,习中华文化之精髓,成中华民族之大气的目标。国家书法艺术教育示范校、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校、上海市书法艺术教育先进校,学校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特色教育
特色教育,是指学校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符合教育规律、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创建特色学校是办学个性化的必然体现。它不仅体现在学校外在形象的精致化,更是内在教育综合竞争力的充实和积蓄。学校品牌集中体现在办学特色上,是学校核心发展力。在学校发展进程中,我们强调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挖掘特色建设的优势。
本课题中的特色教育实践研究,是指学校围绕书法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良好“书法品质”。其中包括:坚韧力、观察力、专注力、创新力以及修炼静气、艺术鉴赏、陶冶情操等书法学习应具备的特有品质。结合书法教育特色,通过环境、课程、实践的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化效用,为学生养成学习书法应具备的特有品质(以下简称“书法品质”)而服务,立足于学生与学校的长远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和经验。
三、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创建特色教育的路径
(一)整合校园空间环境文化资源,创建特色教育
校園环境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资源。它直接反映出学生所处的文化氛围,而文化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有较强的形象性、感染力,是一种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无声讯息。塘桥第一小学的校园,围绕书法教育精心布置,独具特色。“学校碑廊”“稚墨斋”“运毫台”等人文环境的创设,给人以艺术文化浸润和熏陶,成为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台阶。
1.精巧布置书香校园环境
(1)书蕴长廊:建于1998年5月,当时担任浦东新区委书记兼区长的周禹鹏为碑廊揭幕。长廊中皆为石刻书法作品,出自原上海市委领导萧卡、刘克、书画家徐伯清、上海市书协会委员王伟平、张森等之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对走进塘桥第一小学的师生而言,都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人生的激励。每届新生到来的第一课就是参观长廊。小朋友们在哥哥、姐姐的讲解下,了解校园文化,开启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从这一刻起,孩子们便开始潜移默化地受到书法文化的熏陶、书法品质的培养。
(2)书法展厅:“稚墨斋”收藏了建校以来各届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和一些师生的篆刻、书画、文创、《书香门第》探究课程中的优秀成果。书法作品种类繁多。楷书作品字字端庄、笔笔工整,草书作品龙飞凤舞,有惊涛骇浪之势,为百年老校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每年,学校都会举办“稚墨斋”收藏仪式。一年中,将学生的优秀书法或参赛获奖级别较高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评选,挑选出可被“稚墨斋”收藏并展出的作品,颁发收藏证书,以此表彰在书法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在全校上下树立榜样,正面引导,共同发展。
(3)运毫台:一排木制书写台上镶嵌着大理石面板,摆放瓷碟和硕大的毛笔。课间休息时,孩子们来到“运毫台”边,往瓷碟中注入杯中清水,提起硕大的毛笔,蘸上瓷碟中的清水,自信地在黑灰色大理石面板上书写。同伴们观赏、交流、点评。专注的神情,感染着身边每一个小伙伴。
(4)静思园:师生优秀书法作品被雕刻在小石头、小木块上,用笔描绘出五彩的颜色,大大小小,形状不一,被自由地挂在校园墙角,静思园四周,在花草、植被、小池、假山的点缀下,显得活泼、可爱、缤纷、亲切……这里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流连忘返的校园一隅。在书香墨海中来回穿梭,被浓厚的艺术氛围感染,潜移默化之间体验着书法特有的精神、文化和理念。
(5)墙面宣传:一进校园,“一笔一画练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的校训,“合作:共融、共享、共济”的精神话语,赫然呈现在眼前的墙面上。艺术大楼上“立基石、习精髓、成大器”的办学目标,彰显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主教学大楼上,“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小目标在外墙面上熠熠生辉,激励着孩子们在充满墨香的校园里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2.精心布置班级风格环境
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设计与布置班级环境,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开拓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书法品质能起到积极作用,进而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学校依据不同教学阶段和学生年龄,开展个性化的班级环境创建。“翰墨飘香”“好习惯苗苗”“班级图书角”,每个角落展示内容不一,但紧扣学生书法品质培养主题。“翰墨飘香”展示着班级学生优秀书法作品,定期更换,人人有展示机会;“好习惯苗苗”是各班不定期的优秀作业评选与展示,用端正字迹记录的课堂笔记,各种颜色线条或文字标识出知识要点的书本;娟秀字迹、整洁簿面、标准格式、正确回答、仔细订正的作业本,都展现了学习者端正的态度,为同伴做出示范与表率。在展示、赏析、评判中,审视不足,牢记“提笔即练字”的书写要求。
(二)整合三类课程校园文化资源,创建特色教育
1.发掘整合基础课程资源优势
(1)提炼学科要求,规范学习习惯,培养书法品质
小学是儿童开启各科知识体系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规范习惯、培养品质的关键期。学习过程既快乐,又艰辛。当学生面临困难,无法逾越时,需要顽强毅力去克服。而从开始就用各學科要求去规范,去训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年级学生学写数字,数学组就厘清学科规范,列出《小学生数字书写规范要求》。教师们只要根据规范要求进行指导,在付出爱心和耐心的同时,对规范要求一以贯之,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书法品质。
(2)树立情理目标,创设趣味情境,提升书法品质
学科要求是枯燥的。教师在鼓励学生持之以恒时,更要给学生设立坡度,降低难度,运用丰富的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会坚持,并乐于、善于坚持。讲清利害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情境和氛围。比如,自编儿歌、口诀,用唱唱、念念、玩玩的方法鼓励创新的学习方法;用小擂台、小闯关等方法促进专注力的训练;用趣味游戏锻炼观察力,用文化节活动陶冶情操,培养艺术鉴赏力……
2.发掘整合拓展探究课程资源优势
学校拓展课程涵盖科技、艺术、体育、劳动等教育内容,其编制理念在于培养学生各方面技能的学习体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每学期自由选择一门课程参与学习。每周五下午,不同学科、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欢聚一堂,共同学习研究。在各类主题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书法品质培养,润物细无声。
学校探究课程《书香门第》,是与书法相关的人文学习课程,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中华传统的古汉字、古文化知识。根据学生的能力及年龄特点,学校设计了各种探究主题,也列出了相关品质培养目标。比如,四年级的“书法名家名作”探究主题中,学生要多途径了解书法名家名作、流派及特点,提升观察力和艺术鉴赏力,陶冶审美与艺术情操。
(三)整合各类校外课外文化资源,创建特色教育
挖掘家庭、社区资源,合作共建,构建多方联动,聚校内外合力的育人格局,是学校创建特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1.发掘整合社区资源优势
多方参与,有机联动。这种方法要求学校积极联合社区各方资源,定期组织开展培养学校特色教育的社区联动。同一个活动,参与的共建单位可以不止一个。多方融入,有机联动应成为学校教育常态。其操作步骤是:列出各方资源→思考培养品质→选择共建基地→预设教育情境→共同参与活动→反馈培养目标。学校每学期都开展消防疏散演练。活动前,联系消防中队、塘桥派出所,为演练出谋划策,共同参与教育情境预设,提供专业知识讲解、技术指导、相关演示。活动中,学生在浓烈烟雾下,体验灭火器灭火,结绳自救逃生。在危难中学会克服困难,自救互救,锻炼冷静应变的能力。在书法学习中,这种迎难而上的坚韧力会让学生收获更大进步。
2.发掘整合场馆资源优势
多馆齐下,整体布局。各类场馆有其特定的教育职能,学校将场馆资源及其可能合作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可以更好地解决教育范围、资源的不足。馆校合作是学校创建特色教育的新途径。结合每学期教育重点,学校选择校外场馆,安排学生参观、学习、体验,通过丰富、直观的个体感受,促进书法品质和习惯的养成。其操作步骤为:列出教育清单→思考培养品质→选择合适场馆→预设教育情境→系列场馆学习→反馈书法学习。结合书法品质培养教育,学校以了解“非遗”,热爱中华传统,提升艺术鉴赏为目的,选择了一系列教育场馆。比如,前往同济大学博物馆观摩,了解龙泉青瓷、宝剑的技艺,品味青瓷色泽、质感的美;开展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的专访,了解鲁庵印泥传承谱系、材料样本、制作工序;参观上海工艺美术馆“顾绣”……同系列、不同场馆的学习,开拓了学生眼界,切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逐步加深学生对书法人文艺术的领悟力,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从而促进书法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3.发掘整合家长资源优势
多措并举,体验感悟。“生活即教育”。发挥家长资源优势,丰富和拓展课外实践内容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外活动,使校内习得与校外巩固相辅相成。其操作步骤为:规划德育主题→挖掘家长资源→思考培养品质→丰富教育情境→发挥家长优势→反馈品质培养。学校通过家校联动,在寒暑假开展了系列雏鹰假日研学活动。理货、品茶、品酒……学生们体验着各种类型职业的辛劳与欢乐,收获了遇到困难时的坚韧、学习模仿中的观察、动手操作时的专注、做好做精时的创新……每种职业的完美呈现都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对职业的热爱与日积月累的实践。学生们在参与职业体验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耐心和观察力,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茶艺文化也有了大致了解。实践中,他们体验到了茶文化与书法间的联系。古人饮茶之风甚盛,通常伴随作诗、作赋,或吟诵,或挥毫。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感受可以修炼静气。书法练习,正需要这种宁静而致远的气质。静下心来,感受线条的美、字体的美以及书写过程的美。
梅贻琦老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对小学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学校之大,不在校园之大,首先在于精神之大;校园之高,不在楼宇之高,首先在于品位之高。一所学校的“精神之大”和“品味之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总结、沉淀、凝练、提升逐步积累起来的。塘桥第一小学通过对该课题的实践研究,从校园环境建设、学校课程建设、课内外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用优化的整合资源,服务于学校的书法特色教育创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个特色教育创建,不是零基础,不是做前人或其他学校没做过的事,而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本着“一笔一画练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的校训和“立基石,习精粹,成大器”的办学理念,有效利用学校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各类校园文化资源基础上,在共性中找契机,做个性的事。学校只有整合有层次、有内涵的校园文化资源,找到符合校情的特色教育契合点,并掌握校园文化资源为创建特色教育的有效途径,就一定能有效创建独具一格的学校特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