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分数”教学的新要求与新探索

2023-05-09顾志能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百分数课标小数

文|顾志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将百分数从原来的“数与代数”领域移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目标从“数的认识”转变成了“统计量的认识”。调整的原因,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课标》在相应章节,还提出了详细的教学建议:百分数教学要引导学生知道百分数是两个数量倍数关系的表达。既可以表达确定数据,如饮料中果汁的含量,税率、利息和折扣等,也可以表达随机数据,如某篮球运动员罚球命中率、某城市雾霾天数所占比例等。建议利用现实问题中的随机数据引入百分数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了解利用百分数可以认识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进而作出判断、制订标准。

可见,凸显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就是百分数教学的新要求。

《课标》对百分数教学的上述要求,有些实际上早已存在于当前的教材或教师的教学中了。如既要表达确定数据,又要表达随机数据,事实上现行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正是如此。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所用素材都是体现确定数据的百分数;而紧接着的“求百分率”一课,以投篮命中率为情境材料,则是随机数据的体现。

至于“利用现实问题中的随机数据引入百分数的学习”,更是近些年来很常见的一种教学思路。北师大版教材当前的例题就是这么编制的———比较三名同学罚点球的水平。(《课标》例45 就相当于此题)

所以,《课标》中关于百分数教学的要求,真正的新意是明确了百分数是表达统计量的一种形式,强调了利用百分数可以对事物作出判断、制订标准。

百分数是因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调查统计而产生的,在当前的应用更是越来越广泛。因此,教学时凸显它的统计属性,应当是正确的方向。但是,这样的理念在具体推行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审视并应对这些问题呢?下面,笔者就这个话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思考。

思考一:百分数的学习从随机数据引入,存在一些“麻烦”

以《课标》提供的“例45:谁的套圈水平高”为例,该情境就是典型的从随机数据引入(详见《课标》)。这个情境的缺陷是显见的——数据太过特殊,正好都能通分到100。尽管这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但如此“编造”数据,是与统计学的基本要求相悖的。爱思考的学生,倘若学习过程中问一句:“假如3 号同学套中的是7个,怎么通分到100 呢?”教师想必会尴尬且无措。

综上,从随机数据引入百分数进行教学存在“麻烦”:若数据太过虚拟,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百分数的统计意义;若用了真实的数据(即使是相对真实的数据),学习要求和难度就会显著增加,需要考虑如何与“求百分率”的例题进行重组,包括课时目标的调整。

思考二:从确定数据引入,可能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从随机数据引入百分数教学,会遭遇“麻烦”,而若换作从确定数据引入,则会顺畅自然。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看看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

百分数是两个数量之间倍数关系的表达,所以它本质上与学生之前学过的倍、分数、比是一致的。学生之前所学的倍、分数、比,所表达的一般都是确定数据。可以说,对表达确定数据的倍数关系的认识,学生有着坚实的基础。那么,沿着学生原有基础,以表达确定数据的百分数顺势引入教学,不就显得很顺理成章吗?

另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百分数,但这些百分数大都是表达确定数据的,如电池的剩余电量、播放的进度条、果汁含量、折扣率等。学生在理解这些百分数时,会借助生活经验,调用之前对分数意义的认识,作出朴素而准确的表达。既然生活经验能为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提供如此有力的支撑,那这些经验我们怎么能弃之不用呢?

所以,从学生认知基础来看,从表达确定数据引入百分数的教学,衔接上可能更加自然,素材的选用和研究也会更有功效。

思考三:扎实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目标

众所周知,学习百分数之后,教材中有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百分数解决问题”,这些内容是六年级数学的“重头戏”,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因此,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百分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具体情境中百分数的意义,突破百分数认识上的一些障碍,打通百分数与分数间的关联,能清楚准确地表达任意一个百分数的意义,服务于后续的“百分数解决问题”,那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以下知识点应成为百分数教学时的重点。

如,“一部电影,已经下载了28%”,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把一部电影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100 份,已经下载了28 份”,转而表达成“已下载的是整部电影的”——掌握这种“标准”的表达方式,是后续分析、解决各种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再如,百分数怎么会大于100%?百分号前有小数是怎么回事?要想办法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深入思考,有效释疑——这些疑问解决了,对百分数的意义也就真正理解了。

还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怎样的分数可以化成百分数,这也是后续面对较为综合的“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时的必备认识。

思考四:利用百分数作出判断、制订标准,学生要有深刻感悟是不容易的

在信息时代,百分数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随机现象的处理;利用百分数可以作出判断、制订标准……这些说法毫无疑问都是对的,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限于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他们还很难真正领悟百分数的这些内涵。

以《课标》推荐的“例46:确定五年级学生跳绳达标线”为例。该题的教学,按《课标》设想,应有如下过程:数学课上制定计划→体育课上收集数据→数学课上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分析数据,利用百分数确定达标线→语文课上撰写小论文。以上过程,知识指向不明显,却需要耗费师生极大精力。

笔者根据对百分数教学的研究经验,结合《课标》的新要求和上述思考,近期又开展了多轮的教学设计及实践。实践之后,对“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形成了新的思路。该思路既聚焦了百分数的概念建构,又凸显了百分数的统计属性。

第一课时:从表达确定数据的百分数引入并开展教学,建构百分数的概念。

(一)教学导入

1.直接揭题,教学读写法

2.学生介绍见到过的百分数,教师补充呈现

(二)新授展开

1.初步感知百分数

借助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表达各个百分数的含义,板书记录,初步得出概念: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2.深度理解百分数

(1)体会百分数的价值。

引导学生提问:相关信息明明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为什么还要用百分数?

学生探究,反馈,体会百分数的“好处”:直观明了,便于比较。

(2)深化百分数的认识。

①引导学生再提问,生成学习任务。

为什么有超过100%的百分数?百分号前是小数是怎么回事?百分数的来历?百分数能不能计算?……

②探究超过100%的百分数。

学生自己举例,教师引导,突破思维定势,完善对百分数概念的理解。

③探究百分号前是小数。

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借助反馈,引导学生理解百分号前是小数的百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3)拓展百分数的知识。

课件介绍百分号的来历,其他问题悬疑,激发学习兴趣。

(三)知识运用

练习(作业本习题一组),反馈时点明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课时:以恰当的情境教学百分数表达随机数据,凸显百分数的统计意义。

(一)情境引入

了解该班近视人数,现场举手,统计人数(32 人)。

(二)新知探究

1.创设冲突

告知B 校某班近视人数为28人,问哪个班的近视情况好一些?学生意见不一,一致认为需要知道各自总人数才能比较。

2.学生探究

(1)给出两个班的总人数45人和40 人,引导学生计算出两个班的近视率(告知近视率的含义)。

(2)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反馈交流

(1)学生展示,方法呈现。

?六1 班六2 班六3 班六4 班六5 班近视人数 2820272931总人数4042414241近视率 70.0%

32÷45≈0.711=71.1%

(2)教师引领,归纳方法。

比较后,归纳得出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和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细节略)

(3)解决问题,体悟价值。

4.方法巩固

(1)告知B 校该年级还有另外四个班,学生猜测近视率。

(2)给出相关信息,学生分组计算。(下表为课前收集到的真实数据)

(3)校对答案,讲解订正,巩固技能。

(4)解读数据,发现近视率都在70%左右,呼应猜测。

5.数据分析

(1)推测全国六年级学生的近视率,学生说理由。

(2)给出“官方数据”: 2020年,国家卫健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调查,得到的结果是我国六年级学生的近视率为59.6%。

(3) 分析数据差异的原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开展分析)

(三)知识运用(略)

如上两个课时,有对百分数传统教学经验的充分继承,也有对《课标》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还有对现行教材内容整合的努力尝试,总体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百分数课标小数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如何让小学生掌握解答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三教三探 寻根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