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见喜
2023-05-09毛小六
毛小六
一想到过年,心里就会生出张灯结彩的欢喜。
我生长在广西桂林南部的一个小山村,家乡有句话叫做“一年不忙,忙三十夜”,说的就是为了过年这件事,人们比平时更加忙活。
而年的味道,正是在这样的忙活中,如一锅煮沸的糖浆,越来越浓。
大寒过后,人们要忙着大扫除,把房屋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架上楼梯修葺青瓦屋顶,挑着一担棉衣、被套到河边清洗。
这似乎成了过年开端的标志,大人之间会兴高采烈地谈论过年吃喝的一切,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期盼穿新衣、吃糖果、收红包,在外的游子开始归家,村里渐渐人声鼎沸,热闹起来。
养了一年的大胖猪即将成为人们口中的佳肴。杀年猪,是过年的头等大事。
家里杀年猪,妈妈要提前一天把灶上的大锅装满水,备好足够的干柴。
当天,天还没亮,父母就起床了。妈妈生火,把锅里的水煮沸。爸爸腾挪家具,摆好放猪肉的案板。
天亮后,村里的屠夫和帮忙的人陆续来到家里。爸爸和他们一起,用粗大的木棍把猪从猪圈里抬出来。大家如获至宝,每个人都喜笑颜开,一唱一和地猜测肥猪的重量。
猪一直嚎叫,引来孩子们围观。调皮的孩子学猪叫,胆大的孩子趁机摸一摸猪的大耳朵。
猪被放在长凳上宰杀,屠夫一阵忙活后,大肥猪变成了两瓣白白净净的鲜肉陈列在案板上。
家族里的人都来吃饭,杀年猪是值得庆贺的事情。这是一场关乎亲情的家宴,亦是一场关于喜事的盛宴。
接下来的日子,爸爸把猪肉制作成腊肉、腊肠和扣肉。这是一个急不来的过程,让人正好趁着过年的时光,享受了一段忙且慢的光阴。
做年糕也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做水浸粑。
早早地,邻里间约定好做水浸粑的日子和地点。算好时间把大米泡软,磨成米浆。
村里只有几户人家有石磨,到了年底,石磨从早到晚“吱吱呀呀”地转不停,磨米浆的人一拨接一拨,小孩放米,大人磨浆。
有一年排队磨米浆,轮到我家的时候天已全黑,碰到那晚停电,煤油灯的火焰在寒风里顽强地飘摇。妈妈放米,爸爸磨浆,我们时而说笑,始终不觉苦恼与忧愁,心里只洋溢着快过年的兴奋和喜悦。
同样是一大早就开始了忙活,约好的人齐刷刷来到家里。一人负责生火,一人负责把米浆煮成米团,五六个人围着一张大桌,把米团分成小块,每人用力揉成一个陀螺状,接着放在模具里压成圆块,然后平铺在蒸笼里蒸熟。
小孩最高兴的是守到出笼,捏着一块热气腾腾的水浸粑,爱吃咸的蘸酱油,爱吃甜的裹白糖,一口一口吃进肚子里的是食物,是幸福,是满足。
大人也是乐意的,一年一次聚在一起忙活几天,收获了食物,更收获了对一年的勤劳的奖赏。
到了除夕,人们忙着贴春联,贴年画,拜神,赶做年夜饭。我最喜欢杀鱼之后把鱼尾巴贴在厨房的门上,寓意“年年有余”。于我,这一习俗是一定要保留的。每年除夕,换下旧鱼尾,贴上新鱼尾,贴在门上的鱼尾纹路,美得让人心生欢喜。长大的人,恋着旧时光的礼物。晚饭后,生一盆火,围坐守岁。年少的孩子只图新,早早换上新衣出门,挤在属于烟花爆竹的热闹里。
年初一,大家都早起。小孩给长辈拜年,三五成群,由村头拜到村尾,再一窝蜂跑进商店,买鞭炮,买泡泡糖,买干脆面。勤劳的大人这一天是闲不住的,把柴扛回家里,寓意“财进家门”。
年初二,去外公外婆家拜年。直到十五元宵节,大家都是在“今天来我家,明天去你家,后天去他家”的互相拜年中度过的。那时流行VCD、DVD,家里有影碟机的亲戚,深受孩子们喜爱,去这位亲戚家拜年,可以扎扎實实地看一整天港片。
热闹快乐的日子总是稍纵即逝,元宵节一过,小孩上学,大人回到往日的生活,年就算过完了。
从前的日子慢,行路难,见面难。人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尽的情。
如今的生活快,这也不缺,那也不缺,缺的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写道:“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年。”
在快乐的愿望里,希冀一个抬头见喜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