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视域下“和合”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施
——以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为例

2023-05-08秦芳敏张丽平

中小学校长 2023年4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课程体系

□秦芳敏 张丽平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原名吉林市万达实验小学校,始建于2004 年。2007 年,学校以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教育思想为引导,以“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为目标,提出构建融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为一体的“和合”课程体系,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等要素进行开发与实践。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由此,“和合”课程体系突出“五育融合”,对课程进行结构性调整和优化,在学科课程实践中充分落实“五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发挥综合育人价值。

一、“和合”课程体系的内涵与结构

“五育融合”是我国新时代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与举措,意指德、智、体、美、劳在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相互关联、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整体共在性、内在融通性、动态生成性等基本特征。

“和合”课程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把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打破学科壁垒,突破时空局限,在发展中走向全面。“和合”课程是以“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五育融合”为行为取向,“两个层级、三个维度、五个领域”为课程结构,“基础课程+主题课程+拓展课程”为课程类型的课程体系。“和”取“和融”“和谐”之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融“五育”、和谐施教,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合”取“符合”“适合”“整合”之义,构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五育融合”育人课程,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学科、整合学段、整合时空,构建“和合”课堂,开发“和合”特色课程、社团课程,以走班上课、选科上课等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遵循“和合”课程体系的内涵、特征及路径的基础上,学校采用横向分类、纵向进阶的方式,将“和合”理念与学科建设相融合,设计了两个层级、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和合”课程体系。两个层级是指“知”的层级对学科知识的接受、理解、感悟,以知助行;“行”的层级强调在实践探究中形成能力、品质、素养,以行促知。三个维度是将国家课程作为“和合”基础课程;将地方课程作为“和合”主题课程;将校本课程作为“和合”拓展课程。五个领域分为和德课程、和慧课程、和康课程、和艺课程与和行课程(见图1)。

图1 “和合”课程基本架构图

二、“和合”课程体系的特征

(一)融合性

“五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共在性,它们合力作用于人的德性、心智、体魄、审美与劳作。这种共在性源于人自身生命的完整性,德、智、体、美、劳皆为人生命发展的构成要素,统一于人的完整生命之中,因而“五育融合”是为了成就人本身的完整性。融合既是课程的发展趋势,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和合”课程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追求丰富适用,课程实施主张学科融合,课程评价讲究多元开放。它改变学科间相对封闭状态,加强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沟通融合,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展。

(二)个体性

成长不可复制,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和合”课程旨在唤醒学生潜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发现、创造的快乐。学校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知识经验和个性特点,灵活设置课程,实施走班制,让每个学生拥有选择权,从本质上帮助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三)实践性

实践是教育的源头,生活是教育的归宿。“和合”课程呈现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体验创新的开放课堂。教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质疑问难,在实践探索中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既拓展知识,也发展能力。

(四)意趣性

“和合”课程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其核心手段是设置趣味化课程,采用多样化手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探索乐趣,让学生在有目标、轻压力、多参与的状态下丰富情感体验,促进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和合”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学校整合资源优势,合理定位,系统规划,在学科与活动相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全面育人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深耕课程,形成学科与学科共通、课内与课外共联、线上与线下共融、校内与校外共生四条路径,达到做优基础课程、做强主题课程与做精拓展课程三个目的。

(一)四条路径

学科与学科共通。“和合”课程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鼓励教师跨学科开展主题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打破学科边界,打通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主题化、项目式、任务型的研究与学习。学生在学科与学科的相通共融中,将不同的学习内容建立有效连接,形成知识网,增强了对知识整体全面的理解与掌握。

课内与课外共联。“和合”课程主张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拓展延伸,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学生将课内文化知识与课外实践探索、科学研究、创造创新有机融合,从实践层面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线上与线下共融。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对学习产生了深刻影响。“和合”课程与时俱进,将多年积累的信息技术经验与教学模式的探索有机融合。2020 年疫情居家学习期间,学校共录制微课教学1493 节,受益学生上万名。2022年,所有授课教师进行线上教学直播。教师们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灵活进行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创新,探索了以生为本的个体化学习、链接式学习、协作性学习教学新样态。

校内与校外共生。“和合”课程重视学生实践活动与经验积累,倡导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组织开展综合实践类的学习活动。基于此,学校设置了四季课程、节日课程、冰雪课程、研学课程等主题活动,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从实践层面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探索与创新能力。

(二)三个目的

第一,做优基础课程,实现学科与学科相整合。首先,注重备课的前瞻性,挖掘教材“五育”元素,改变传统的备课形式与内容。以“三级备课管理”为手段,融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造性地开展学科教学活动。个人备课:整体了解,明确要点,提出困惑。年级集体备课:由中心发言人对单元教材进行整体解读,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答疑解惑,并组织教师结合个人备课思考,挖掘教材渗透的“五育”元素。学科纵向整合备课:以大单元为统领,理清体系,明确自身学段前后的知识、能力及育人目标,达到在知识方面“教一年想六年”,在能力及素养方面“教六年想一生”。其次,优化教学的品质性,融入“五育”思想内涵,实现学科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各学科教师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交流,构建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延伸;回顾反思,总结提升”为基本模式,积极开发适合自己学科领域的教学内容。如数学教师针对计算、解决问题、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等领域构建了教学新模式;语文教师以大单元为目标,探索了单元整体阅读、整本书阅读模式;音体美教师将节日文化、学生活动渗透在教学中;心理、道德与法治教师紧扣时代脉搏,结合时事政治及生活热点,让教学更丰富、更饱满,更利于将“五育”的育人价值融入学生的思想之中。最后,注重学科内容的整合性,促进“五育”协同发展,建立学科联通路径。“和合”课程以目标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探寻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破学科内容闭合壁垒,立学科整合联结通路,注重教学内容及学科之间的整合,在协同发展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故宫博物院》 一课,教学中共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6个学科参与其中,每个学科都针对本课内容提出了与本学科知识相关的学习要求,并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师通过阅读引领学生了解故宫的历史;数学教师带领学生设计“故宫一日游路线图”;英语教师鼓励学生用英语为游客当“一日故宫小导游”;美术教师激发学生用画笔描绘、用物品创作馆藏作品;音乐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相关歌曲,感受中国文化的厚重;科学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建筑材料、分析结构,感受故宫建造者的智慧和才干。

第二,做强主题课程,满足个性与共性同发展。学校在构建实施主题课程的过程中,坚持突出家乡特色,以校内外相结合为路径,突出“重在全员、重在参与、重在特色”的基本原则。在全员育人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发展。学校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点、三个要素”深入研究实践,在传承的基础上相继开发了节日课程、四季课程、电影课程、农耕课程等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课程,赋予了地方课程生命力,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争光的情感。如开展冰雪课程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即发挥校内资源,融合社会资源。首先,学校在操场修建了滑冰场,普及了雪地球、陆地冰壶、滑冰、滑雪圈等课程,并在高年级开设了曲棍球、冰球等竞技类课程。教师不仅教学生动作技巧,还为学生讲解冰雪运动文化,组织学生进行文化和技能大比拼。同时,学校多方联动,与各滑雪场联合,定期、义务为学生开设滑雪课程。冰雪课程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激发了学生的滑雪热情。

第三,做精拓展课程,实现多元与优质共提升。学校拓展课程以“全面+优秀+特长”的学生发展目标为宗旨,形成了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校本课程体系。自2007 年至今经历了初创、成熟、示范三个发展阶段,从打造特色、彰显优势到形成品质,真正形成了“五育”并举、“五育”并强、“五育”融合的“和合”课程校本特色。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在拓展课程设置方面实现了由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由最初的12 门课程增加到81 门课程,涵盖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教师将拓展课程、主题活动及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做到分层教学、分段培养。同时,在拓展课程实施方面,实现了由标准化到专业化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由原来在班级固定时间上课,到现在分时间、分学段走班制上课;由原来校内学科教师授课,到现在由非遗传承人、梨园世家等知名专家进校授课。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的转变,让学生实现了个性化选择,做到了学有所得、观有所思、听有所悟、做有所获。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课程体系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