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表现性评价应用策略探究
2023-05-08李立琴
李立琴
摘 要:“用数学的眼睛去看真实的事物,用数字来看待真实的事物,用数字来描述真实的生活。”在以素质为本的教学中,仅仅使用标准的考试已经不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专业素质,而要使其处在一个相对复杂的综合问题环境中,并运用个人与环境的有效互动、思考和表达来实现评估,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文章着重分析和阐述在小学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开展评价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表现性评价;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1-0096-04
一、 引言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的能力、素质等进行全面的评价,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的帮助来提高自己。怎样运用这种评价方法来改进教师的教学品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二、 表现性评价的有关要素
(一)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或创造新的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知识能力、技能。对技能掌握情况、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成果型表现性评价,它更注重对学习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表现性评价在实践中的运用原则
第一,是确保表现性评价能体现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术的运用状况。在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时,要为其设计出可操作性的作业,并通过学习任务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以后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第二,是要确保评价任务和目标之间的联系。实施表现性评价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以适应他们的学习需要,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发展。在实施表现性评价时,要确保任务与目标之间的联系,以便为今后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第三,确保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时,要有一个清晰的评分標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其进行个体化的评价,使其在教师的评价中找到自己的问题和缺点,从而达到提高自己文化素质的目的。
三、 小学数学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一)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当前,一些教师还采用以成绩为依据的传统表现性评价方法,以学生的学习和运用为依据,以学生表现的优劣来衡量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在素质教育中,传统的评价方法只能反映学生的基本知识,而不能全面地认识到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如果继续用这种表现性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但会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还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单一的表现性评价
在数学教育评价中,教师往往以学生的学业表现为主要考核内容,而忽视了其他的评价。数学教育评价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针对学生的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一次评价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态度,从而影响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充实表现性评价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巩固学习的根基,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为其健康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单一评价对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的程度较低,难以确保其客观化。学生有责任和权利参加表现性评价,以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差异,从而为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打下基础。然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却忽视了多学科评价的重要性,过于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导致表现性评价的不客观和不全面。
四、 表现性评价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表现性评价在教学实践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之中。笔者以一年级下册“寻找生活中的加减法”任务为例,简要说明表现性评价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以主题内容为核心的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课程内容的实质是一门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观念,单纯从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衡量学生,所得到的测验结果往往是比较偏颇的。比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表现为正确、快速地口算出算式的得数,而表现型评价则表现为对意思的理解不够准确、表象不正确等。所以,在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时,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学习本质出发,通过设计“好”的评价,能够充分地展现学生的真实思考和探究能力,进而对学习内容的内在认识与把握。如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后的效果展示,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二)表现性作业应努力反映出不同学生的解题能力
表现性评价教学注重体现学生的个人思考过程,从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特征出发,从“画一画”的角度使学生对抽象数学公式的理解具象化,能够反映出个人在理解、分析、应用、创造等方面的高层次思维能力。通过对“模型表达”和“模型应用”四个层次的工作实例分析,发现各发展阶段的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差异较大:有的孩子是在照搬教科书中的例子,通过图表来说明加、减法的分解意义,他们的思维是在理解和分析的层面;一些孩子能够将现实与概念相结合,将“故事”作为学习背景,积极展现“动态”加、减的含义,把数学的计算与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景巧妙连接起来,显示出学生已经经过了数学化的过程,并初步具备了模型意识,其思想处在运用与创新的层面。不过,在“模型表达”“模型应用”等方面,学生对加、减的认识还停留在机械的记忆阶段,没有真正理解加、减的意义,存在学习上的不足,从而影响到以后“解决问题”中的分析与运用,从而导致解题失误。
(三)教学—学习—评价结合的表现性教学任务的执行
在表现性评价的实施中,教师的教学体会主要体现在“评价量规”的制定和运用上。教师可以根据整体的评价指标,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交流、分析和比较。举例来说,在这个案例中,有一个同学说:“顾客来了,可以用加法,因为是加的;客人离开时,要用减法,因为这是一种删减。”另一位同学说:“加法是将两个部分合并,减法是将原本的大部分中的一小部分剔除。”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成绩,将自己的作品分成不同的层次,提炼出不同层次的作品,形成一套“评价量规”,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不同学生的表现。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激发了学生们的持续反思,通过与他人的批判性交流,对数学的认识进行了深刻地理解,从而实现了教学——学习——评价的一体化。
五、 表现性评价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渐被重视和提倡,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运用表现性评价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以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运用表现性评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解“分数”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或者情景对话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传统课堂中,教师只关注对学生完成目标情况的评价,却忽略了对他们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的考察和培养。传统数学练习题只是单纯的练习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表现性评价就是要给教师提供一个展示学生思考过程的平台。
(三)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发展自身
我们不能只看到学生的优点,而忽略了他们的缺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其树立信心,促进其健康成长。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时地对某一个或几个同学进行表扬,也可以运用奖励小红花等方法进行鼓励。表现性评价和传统成绩评价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评价中的弊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动力。
(四)优化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很多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评价很感兴趣,认为这样的评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实际工作中,我也发现当我们将表现性评价运用于教学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 表现性评价的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当前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改进方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和实施表现性评价。
(一)设计一些简单的评价任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评价之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案,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评价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体验到表现性评价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比多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多少”的活动,具体步骤为:第一步,教师准备好一袋细沙、一袋米、一桶水、一个天平。第二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发两只同型号的量杯。第三步,要求每个小组用两只量杯分别盛装不同的物质到相同的刻度线,然后用天平称量两杯不同物质的重量,体会同容积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不同重量。第四步,将两只量杯放在天平两边,分别装入不同物质,观察在相同重量的情况下不同物质体积大小的区别。第五步,学生分享活动体会,交流发言。活动完成后,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对各小组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记录每个学生的活动表现,争取给出客觀公正的评价。
(二)评价形式多样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一些基础性、常识性或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先尝试着自己解决,或者在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在旁边进行引导。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分数和实际生活中等分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习过的分式方程、分数除法、分数四则运算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做“你有哪些已知分式的解法?”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分数。再比如,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且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完成“你能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你认为该怎样去做才最好?”等问题来引导和帮助他们学习和思考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方法和技巧。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怎样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类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尝试着自己思考并得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和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述和交流。当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出现了错误时,可以及时引导纠正、鼓励。对表现好的学生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以调动其积极性;对表现不好的学生,则要及时提醒、纠正、帮助。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过程的意识,而且还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三)设计事件性任务,明确学生的学习技能
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讲授为主,学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课堂反馈。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数学教师也逐渐认识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性,并且不断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但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特点和需要。在小学数学领域,很多问题都是需要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和探究才能得到答案。例如,在“认识质量”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作业题:你能想出用质量单位来表示物体质量吗?在这道作业题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质量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阐述,通过这个教学任务设计就可以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对小学数学来说,教学内容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严格规范的定义和公式,也不是需要一个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变通。
(四)设计长时间的任务,全面评价学生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设置学习任务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进一步促进课堂活动的展开。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单元所处阶段和课程目标的不同来设计学习任务。例如,在三角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用三根小木棍做一个三角形,用四根小木棍做一个四边形,对比三角形和四边形,看哪个更稳定。通过设置这样的任务,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这些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等方式,来进行反馈评价。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以提升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在不同阶段再一次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 结语
总之,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习内容与教学目的进行更多的评价,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的标准化考试重结果轻过程、重甄别轻诊断的评价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评价、多维的反馈和科学的诊断,引导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
[2]罗伯特·J.马扎诺,约翰·S.肯德尔.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第2版)[M].高凌颷,吴有昌,苏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