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立”并行科学“加减”

2023-05-08杨建军

考试周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双减课堂教学

杨建军

摘要:“双减”背景下,科学课程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初中科学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让“双减”政策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得到顺利落实。文章简要解读了“双减”政策的内涵,分析了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探索了“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策略,通过“破立”并行、科学“加减”的方式,促进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同时也能为初中科学教师提供参考借鉴,从而为“双减”政策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顺利落实提供保障。

关键词:“双减”;初中科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3-0009-04

“双减”政策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学校教育从“应试”型走向“素质”型。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科学、体育、音乐等原来不受重视的“副科”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为了保障“双减”政策的顺利落实,各“副科”教师也应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既要保证各科目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又要通过“破立”并行、科学“加减”的方式,在“减负”的同时又能“增效”,从而确保“双减”政策的切实落地。对初中科学教师而言,首先应当正确解读“双减”内涵,其次结合“双减”的各项要求探索初中科学教育教学新方法,从而达到助力“双减”落地的目的。而从现状来看,部分初中科学教师对“双减”政策的落实并不重视,或者未能找到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助力“双减”落实,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开展了本次研究。

一、 “双减”政策内涵解读

2021年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其主要目的有二:第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习压力,保证其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第二,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让学生拥有更多课余时间去全面发展自己。“双减”政策的推行也让初中科学课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双减”背景下,校外辅导和培训活动受到限制,初中生不用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到参加校外辅导和培训活动中,生理和心理压力均得到释放,使得其能够精神饱满地参与课内学习活动中,特别是自己喜欢的科目学习活动中。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应当注意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拓宽学生视野,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双减”政策促使家长的目光从校外向校内转移,家校合作必将更加紧密,初中科学教师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将科学教学从课内向课外拓展,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有助于科学教学的提质增效。最后,“双减”政策的推行也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原有的教学理念、方法等并不利于“双减”政策的落实,因此必须作出新的探索和改变。

二、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足

“双减”政策重在帮助学生减负,而这里所说的减负既包括生理方面的减负,也包括心理方面的减负。生理减负,顾名思义就是减少课业负担,比如减少课后作业量。心理减负则是从心理或精神层面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其实生理减负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减负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式,让初中生感受到科学学习的快乐,这样科学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负担,据此可以达到心理减负的目的。而从现状来看,部分初中科学教师忽略了这一点,以至于科学课程的“减负”仅止于生理层面,教师仍旧习惯采用严肃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高,自然会将科学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心理减负的目的也就无法顺利达成。长期如此,不仅不利于“双减”政策的顺利落实,而且学生的科学学习热情也会逐步消减,以致在科学课堂上经常出现走神、开小差之类的现象,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质效性自然也无法保障。

(二)教师忽视科学实验教学

实验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强初中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其实践操作、科学探究、创新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但从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尚未正确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由于实验不涉及考试,但是准备实验材料和场地、设计实验过程等却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部分教师很少在课堂教学时采用真实实验的方式来辅助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教师更加倾向于让学生通过观看实验视频来观察实验现象或结果,从而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这样的实验教学能够发挥的价值功用有限,既难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学习兴趣,也难以有效推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三)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之时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但从现状来看,部分科学教师尚未認识到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时习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此种方式难以兼顾所有学生,对部分初中生的个人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一般而言,教师在“一刀切”教学时,通常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借此希望能够兼顾班级中的大多数学生,而班级中占多数的为中等生。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难以兼顾后进生和优等生的学习情况,使得学习能力极强的优等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然而部分后进生又跟不上教学进度。长此以往,后进生由于长期承担极大的学习负担,逐渐丧失科学学习信心和热情,优等生则会由于学习缺乏挑战性,容易在科学课堂上分心、走神等,其科学学习热情也有可能逐步丧失。

三、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多措并举,提升课堂教学趣味

针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趣味性不足的问题,科学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努力改进,通过多措并举的方式来有效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包括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实践活动、问题驱动教学等。

1. 融入游戏元素

融入游戏元素,就是将一些趣味游戏融入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初中生思维活跃、个性活泼,喜欢各种各样的趣味游戏,因此将游戏元素融入科学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其科学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合的游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科学学科的科学性、严谨性,游戏形式主要以导入式、独立式、模拟式为主。所谓导入式游戏,就是在课堂导入阶段以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独立式游戏则是在有明确主题的情况下,将科学问题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模拟游戏则是将游戏的某些特性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科学现象或情境结合起来,然后以游戏为载体让初中生模拟相应的科学现象或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在实践教学之时,科学教师应当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游戏形式。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此为主题的独立游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游戏,分别由几名学生扮演牙齿、舌头、食道、胃、小肠、大肠等人体消化器官,为了避免混淆,参与表演的学生要在胸前挂上自己的角色名(器官名称)。本次角色表演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根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由表演者按顺序介绍自己所扮演的消化器官在整个消化系统中所承担的任务。第二组则是打乱顺序,比如食物经食道后不经过胃直接到了小肠,由扮演小肠的学生表述:“这样会对小肠以及人的身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了解到每一个消化器官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证人类消化系统的顺利运行。

2.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情境创设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據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来创设极具趣味性、刺激性,或者其他任何能够吸引初中生关注的教学情境。当然,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方式简单、直接且快速,而且能够通过声、光、影等多种元素的应用,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从而将其迅速融入相应情境中,调动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探索欲,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两名疲惫的旅客穿行在茫茫沙漠中,由于天气阴沉,空中也不见太阳,周围除了遍地黄沙什么也看不见,他们急切地希望找到绿洲进行休息和补给。此时,有人通过卫星电话联系他们,告诉他们继续往南走两公里就可以到达一个绿洲。但是目之所及,天上不见太阳,地上到处都是黄沙,他们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借助该情境,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这两名旅客找到南方到达绿洲?”学生热烈讨论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可以用指南针帮助他们寻找方向。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心中会生出这样一个疑问,即“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借助教学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探索“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问题的兴趣,从而促使其能够满怀热情地投入本课学习活动中。

3. 组织实践活动

初中科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教师想要增强科学教学的趣味性,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其观察分析、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其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此外,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初中生认识到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还能让其充分感受到科学学习的快乐,让科学教学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从而减轻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负担或压力,为“双减”政策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顺利落实提供保障。

以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常见的植物》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学习完本课内容后,将会对常见植物的分类、特点、代表植物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型实践活动,即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中都种植了哪些植物,并且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尝试判断这些植物的类别。通过这种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联系到一起,既增强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促进本次科学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二)重塑观念,重视科学实验教学

实验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都能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与“双减”政策的目标是统一的。因此,实验教学的运用能够有效推动“双减”政策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顺利落实。故而,科学教师应当重塑自身观念,正确认识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借助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价值功用。此外,教师还应当明确实验教学目标、狠抓实验教学细节、借助问题引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深度探究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勇于创新和改进,以此构建高质量的实验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借助实验教学推动“双减”政策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顺利落实。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摩擦力》这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究摩擦力的存在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在进行该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当合理设计教学目标,除了基础的知识学习目标外,还应当培养初中生的实验设计、实践操作、分析归纳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制作实验所需材料、器具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纳入实验教学目标当中。这样才能通过实验教学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又如,在教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仪和地球》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实验是“制作小型地球仪”,部分初中生在实验时发现,自己制作的地球仪存在放不稳的情况,此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认真分析问题原因,摆脱教材中原有的有关实验器材、过程等的局限,通过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借此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

(三)关注个体,分层开展教学活动

初中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且难以消除,因此初中科学教师想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发展,应当尊重其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层开展科学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教学的实施,不仅是对学生分层,而且还要对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评价等分层,这样才能构建完整的分层教学体系,从而保证分层教学的效果。学生分层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等将其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一般为优秀、中等、后进三个层次。学生的分层情况为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评价等的分层提供依据。其中,教学目标分层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等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堂学习目标。一般后进生教学目标应当集中在培养其科学学习和探究兴趣、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学习方法方面;中等生根据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优秀生则是在中等生的目标之上,灵活增加一些思维能力、科学思想培养等方面的目标。课堂教学分层主要体现在课堂问题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课后作业和教学评价分层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并且参照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对其科学学习、作业完成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分层教学有助于各层次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信心、提高科学学习兴趣,这与“双减”的目标是统一的。

(四)家校合作,助力课堂教学延伸

“双减”政策的实施,让学生拥有了更多课余时间,同时家长的目光也逐渐从校外转移到校内,家校联系更加紧密。此种形势下,初中科学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家校合作助力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为初中生布置一些趣味性的科学研究小任务、家庭小实验等,让其能够深切感受到科学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借助这些科学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科学研究、自主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动物的生长时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养蚕的科学研究小任务,让学生仔细观察家蚕的一生都会经历哪几个时期,每个时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并且认识到“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长时期”。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家庭小实验。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有些科学实验并不需要专业的实验器材,而是使用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材料就能进行,因此将部分科学实验从学校转移至家庭是极为可行的。家庭小实验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够帮助其近距离感受科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灵感,培养其创新创造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实验成果拍成照片或者是视频分享给大家,并且利用学生的家庭实验作为素材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借此提升学生开展家庭实验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其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 结语

“双减”背景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结合“双减”政策要求以及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初中科學教师应当注意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重视科学实验教学、分层开展教学活动、重视课堂教学的延伸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双减”政策的落实。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探索更多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推动初中科学教学的改革,比如,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借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这样也能促进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推动“双减”政策的顺利落实。

参考文献:

[1]顾婷婷.“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20):116-117.

[2]陈丽卿.“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科学精准教学实践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27):42-44.

[3]熊文智.“双减”政策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初探[J].新世纪智能,2022(98):4-5.

[4]张兰仙.“双减”背景下初中科学内生课堂精准教学的数据研究[J].浙江考试,2022(4):20-24.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双减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微课不微
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对策初探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