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接受美学理论视域下的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对策分析
2023-05-08林丹明
林丹明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和对话交流,对阅读教学能有着基础性的指导意义。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学习、借鉴接受美学理论,通过对话交流、教师直接提问或是查找相关资料等多种形式,答疑解惑,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接受美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初中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3-0018-05
一、 引言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阅读、表达和收集处理各种信息的基本能力。在社会立足基本的素质便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对此起到的是基础性的推动作用。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从横向上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阅读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考水平,还能提高写作水平及写作技巧。
研究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其中,基本的原則就是坚持具体分析学情,教师作为引路人,要先深入文本。在课堂中通过精心设计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接受者阅读的多样性和确定性、接受行为与创作行为的对话以及文本之间的交流等,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思考和研究方式。从接受美学视野来研究阅读教学,符合阅读教学自身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也能从新的角度来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
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接受美学理论应用时存在的问题
(一)功利化阅读
功利化阅读教学制约了读者的视野空间拓展,我国长期处于应试教育体制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学生应试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更高的中考成绩。此类功利性思想严重制约了初中时期教育教学的发展及其水平提升,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情况并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尽管语文成绩对中考而言十分重要,但该思想指导下的初中语文阅读课时安排缺失,或者是被安排到下午,这时学生的精神不佳且学习动力不足。同时,教师具体教学中大多是题海战术,通常以此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且阅读视野的拓展也仅是强调考点需求,注重各种标准答案及考试重点,学生往往对此学习方式并无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视野的拓宽并无真正意义。
(二)忽视学生期待视野
初中阅读教学并未注重学生的期待视野,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初中阅读教学模式均是强调考试重点及其难点,学生对此类学习兴趣不高。但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能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打破课堂上的禁锢,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阅读中,从而使其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精神境界得以提升。然而在具体阅读教学中,教师并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学习,不能真正地接受知识内涵,这时的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就是空谈。比如,《诗经》中的赋比兴写作手法,学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意思,这时的文学美学价值大打折扣。
三、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均强调素质教育,初中时期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方式等均需不断创新,从而快速提升初中阅读教学质量及其有效性,且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确保初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提升。接受美学理论强调参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该理论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十分有意义,可以充分地强化学生课堂主体,在此期间,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从而提升学生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接受美学与语文阅读教学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在德国的美学理论,主要创立者是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姚斯颠覆了以往作品接受是“扭曲的回声”的看法,提升读者的地位,认为读者不是单纯做出反应的环节,而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任何作品都处在某一特殊的理解环境中,即处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期待视野是读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特殊态度。艺术史应该是生产和接受的双向过程,以问题与回答的对话结构来调节过去与现在,作品的生命就在自身与读者的动态阐释中得到延续。其是美学史上的又一个重大转折点,把研究的视角和重点转移到读者这方,更开了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去主体性、反权威、多视角等理论先河,提醒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对待文学、艺术以及世界。
阅读教学的研究,古今中外已有许多成果。其中,赫尔巴特学派把统觉论看作是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他们认为学习是在学生的大脑里使新观念进入原有的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团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的观念做好准备。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同化的过程。虽然其所创立的四阶段教学法以及后继者凯洛夫创立的五环节教学法,在后来阅读教学中逐渐被教条化,但其基本的教育理论还是有可借鉴之处,与接受美学强调的期待视野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受美学理论注重读者自身作用的充分发挥,促使读者以自身开发性思维模式进行阅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此类阅读方式突破了传统阅读思维模式理念,读者能够深刻地理解作品、作者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核心思想,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新型理解模式。文学作品中蕴含更高的美学价值,需要读者积极主动地阅读和思考才能发现,且读者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才能真正地汲取作品中的营养以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接受美学强调的是接受者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文章所采用的接受美学视野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接受美学中原来专指文学文本阅读者的接受者,在这里指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接受阅读教学或训练的学生。
(二)阅读者或接受者不再居于次要地位,文本中心论式的封闭的语言系统被开放的对话关系所取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并研究分析学生的阅读活动和评论活动,文本潜在的意义是通过接受活动来完成的。
(三)作品有召唤结构,读者对其填补空白和进行再创造。学生从自身特殊的期待视野出发,发现更多作品内的意蕴,甚至创造作品外的意义。
(四)作品的生命在于疑问与回答之间对其进行的动态的阐释,因此对话关系是主要的交流方式,只有平等的对话,无论是进行双向或是多向对话,才有助于作品的传播延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善于提问和积极应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和良好表现。
五、 语文阅读教学接受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接受者,指的是初中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了解学生的本质特点、地位作用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期待视野的概念来自德国哲学从现象学到解释学的传统,伽达默尔称之为“前理解”。姚斯以当代解释学为基础,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术语。“读者可期待的视野是由传统或以前掌握的作品构成的,是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接受一种或多种类型的调节,并消解在新作品中。……我们难以想象一部文学作品处于知识的真空之中,没有任何特殊理解环境。”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主要指的是接受者所具有的文学经验,这一术语的内涵为后人所丰富。朱立元把期待视野归纳为:①世界观和人生观。②一般文化视野,包括读者的文化水准、智力水准、知识面、实际生活经验、接受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的程度;还包括读者对一定民族和地域的礼仪典章、风俗习惯的了解和接受状况。③艺术文化修养。④文学能力。
当前初中学生是个正值青春期的特殊群体,思维活跃,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下,“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和享用者,人生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注重实际,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而又比较重视自我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将期待视野的构成要素进行分类:①语言类经验,即声音、语法和语义学的经验。②由与文本打交道的经验构成的期待。③从各种各样的个人经验(通过情感感知的、社会引导的、交往心理学和文化的经验)中得出的期待。④直接从读者私人境况中产生的期待。
据此,全班学生作为语文阅读教学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就是:
①普通话和本地方言。经常使用网络的学生,还有熟知并使用网络用语的习惯或能力。
②学生名著阅读量少,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有限,对比发现,完整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词汇量大,阅读速度快,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技能,其他部分学生喜欢浅显直白的内容,对需要思考和体验升华的内容无法理解甚至不感兴趣。
③对切合学生年龄和现有生活的文本,学生能联系实际说出感受。学生具备的社会信息多且杂,但大都关注新鲜刺激的有趣事物。能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融会贯通各种知识,迅速对教师的引导作出反馈的占少数。
④相对男生而言,女生心思细腻,对情感类文本能有独到和深入的体会。具有优越的家庭条件,融洽的家庭气氛的学生,情感态度积极向上,表达能力好,能较好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六、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
“这种文学作品的真正存在是什么,我们可以回答说,这种真正存在只在于被展现的过程中,只在于作为戏剧的表现活动中,显然在其中得以表现的东西乃是它自身的存在。”艺术作品的完成是在接受者的欣赏之后,接受者的理解赋予作品意义。教科书上的课文,平时的阅读题训练中的选文,则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承担起重要的教育任务,那就是让学生从中打开一扇门,看到一片新的领域。
“一部过去的作品不断延续的生命,不是通过永久的疑问,也不是通过恒久的回答,而是通过疑问与回答,问题和解决之间的动态的阐释,才能激发一种新的理解并允许重新开始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对话关系是贯穿接受美学中的一条重要线索,接受者通过理解活动,发现文本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生产者、文本和接受者间是互相开放的,在相互问答中,文本的意义可能性得到实现,接受者的视野得到拓宽。
而在语文课堂中,对话交流不只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还外化为对教师直接的提问,或是查找相关的资料,解除心中的疑惑。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一般说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对话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直接给出问题引导学生。②学生针对文本而提出质疑。③学生对教师的解说提出疑问。④学生对课后练习或习题提出的疑问。与接受美学强调开放的对话有所不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在对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涉世未深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必须要教师在其中进行正确引导。同时,接受美学也告诉我们,引导并不是使教师的答案和解说成为定论,成为无法动摇的“标准答案”。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教师的独白,将各种大容量知识迅速地灌输到学生脑中。现代教育方式倡导的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改变了原有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即“主体间性”。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二)在初中阶段,学生还未丧失天真丰富的想象力,质疑问难、剑走偏锋的能力。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还是一场充满变数、各种思想火花四濺的交流过程。当然学生自身的理解,与文本本身存在着事实上的差距。这种差距,首先体现在时空上。学生面对的文本,由于年代与创作者所处的区域,会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困难。其次,这种差距体现在双方的思想认识上。学生所面对的文本,大多凝聚着高远的识见与深邃的思想,而学生大多还是人生阅历尚浅、认识水平不高的未成年人。最后,这种差距还体现在双方的语言表达上。大家之作在语言表达上堪称精品。驾驭语言的能力上还存在许多欠缺的学生与之进行对话时,自然也会产生不小的差距。此外,对话双方生活背景与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不同,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差距。但是,正如《对话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中提出的:所有这些差距,虽然会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困难却是完全可以解决的,而且对话本身也是解决这些困难的一种有效途径,有时候,学生可以单凭与文本的一次次地对话,就能逐渐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三)探究性、创造性是人的重要天性之一。在课堂上,师生是共同投入文本的阅读与解读中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予以保护,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课堂上要使学生毫不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愿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达到何种教学目标,完成何种教学任务,仍然是有效教学的组成部分。“文无定法”并不等于不着边际的天马行空式对话。
七、 研究学生期待视野以构建课堂有效对话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思考:
(一)研究学生期待视野,吃透学情,作好必要铺垫
针对班上学生期待视野的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教授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中,第二单元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比较多,但当时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因此,对光未然的《黄河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这两篇文章,学生没有什么阅读兴趣,或是仅在重复朗读中感受到一点作者的感情。时空的阻隔与学生的知识面限制了学生爱国感情与作者的相融合。对待这类文章,事前的查找资料与教师介绍背景显得十分重要。
在平时课堂练习或课外阅读教学课中,注意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期待视野,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的作品供其阅读。片面地追求艰深与知识的单项灌输,只在短时间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阅读技能下,只有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培养其理解更有深度的文本的能力。或者,在选择阅读教学的篇目时,注意梯度的设计,篇目的排列。比较阅读法是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当上完一篇课内的、学生无法很好掌握或没有阅读兴趣的文章后,寻找合适时机补充新的课文,可以是同作者的主题相关的文章,也可以是同时代的主题相关的文章,或是同时代的主题相反的文章。有助于补充学生缺漏的部分。学生在有了之前的铺垫后,能更加顺利地理解第二篇文章。
(二)注意落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
语文基础的薄弱与阅读量的稀少是紧密联系的,当学生连基本词汇都无法掌握时,是谈不上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的。一堂课的组织与成功实施,与学生课外所下的功夫息息相关。教师是否抓紧课外阅读量,是否落实好课外阅读工作,是保证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措施。
在同一个班级中上课的学生差异性很大,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直接布置学习任务,并计入期末总评当中。比如,笔者在每学期都要求学生要阅读一本课外名著,并查找各种资料,做成课件或提交读书报告,在某节课上用5分钟到10分钟向同学展示自己的阅读心得。学生的理解体会深浅不作具体要求,笔者在旁起提示和鼓励作用。不爱阅读的学生由于分数的压力,也会去翻阅书籍,这对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是有好处的。
(三)构建课堂有效对话
对话与交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看重的一點,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很强,渴望能和文本作者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特别是希望自己的声音被重视。诚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
可课堂的有效对话绝对不是教师说得越多越好,而是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教师也不是什么都不说,再自由的对话与交流也不能与文本本身完全失去联系。
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更多地希望别人倾听并认可自己的观点,除了教师的观点是权威,对别的学生的观点都呈现出满不在乎的态度。接受美学提出:期待视野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发生变化的,学生如果只是固执己见,或是课堂表面上热闹的争论气氛,都无法使期待视野能发生进步性质的改变。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话”的意义,是分享,更是为了收获,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其他学生对话。
教师要注意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差异,要尊重差异。学生思想处于流动中时,尊重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控。差异的最高形式是走向联合与分享,最后学生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期待视野。《中学语文对话教学探索》中,作者将对话式教学分为“读悟式”对话教学、“主问题式”对话教学、质疑探究式对话教学、“品仿式”对话教学和研究式对话模式等10种。并且认为课堂对学生的表现重点关注态度情绪和学习行为两方面。对话将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强劲的活力。将接受美学基本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研究,符合阅读教学规律,其中最基本的便是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探索课堂多元对话的有效途径。
教师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其间应强调阅读教学中单一讲课模式及灌输分析式教学方式的改变,要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对学生个体特点的发展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基于学生个体特点以自主性阅读方式展开教学,从而快速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中时期的阅读教学均是现代文阅读教学,或者是古诗文阅读教学,这两类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分析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对我国初中时期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2-43.
[2]周宁,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88-100.
[3]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34-135.
[4]刘恩允.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0-131.
[5]刘小枫.接受美学译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9:178-179.
[6]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50-151.
[7]曾祥芹.按照“美的规律”精心建构“语文教育美学”——杨道麟博士《语文教育美学研究》序[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5):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