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词之美,唤醒心灵深处的诗意
2023-05-08李维香
李维香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文学作品里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自己的成长。那床前月光的清辉、春风里摇曳的柳枝、夏日里欢快的蝉鸣……曾经多么真切地温暖过我们的心灵!
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统编教材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小学语文一共编排古诗词112首,旨在以经典古诗词的气韵涵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
当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诸多困境:一是单一背诵,不求“甚解”。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古诗词,但对古诗词所涉及的基本语言知识、文化内涵及审美内涵等缺少了解,无法达到深入积累的目的。二是古诗词教学拘泥于刻板流程,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最初的、完整的、感性的体验,影响到了古诗词的整体美感。三是古诗词学习局限于简单的字面意思理解,忽略了古诗词的音韵、画面和意境之美,导致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少了“大气象”。四是古诗词教学只着眼于眼前的教学内容,不能放在文学的大时空中指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要引领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唤醒他们心中的诗意。
一、诵读吟咏,感受韵律之美
古诗词独特的结构,精简凝练的文字,抑扬顿挫的韵律,读起来节奏清晰,朗朗上口。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古诗词的过程也是欣赏的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找到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读多了,自然能诵,进而化为自己知识储备的一部分。
《望庐山瀑布》这首七绝格律为正格平起式,首句押韵,仅用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节奏整齐,平仄和谐,起伏有致,韵律十足,富于灵动,诗歌的意境曲折悠远。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每一首千古流传的诗词,无不与其朗朗上口的韵律相得益彰。《望庐山瀑布》用的是言前韵,“烟”“川”“天”的韵脚落在“an”上。声韵和谐,错落有致,有一种回环的乐感,诵读起来刚柔相间,高低顿挫,增加了诗歌的整体美感。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准节奏,读出韵脚,感受音韵之美,在诵读中能入情入境。
二、图文相衬,展现画面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画面之美。如《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未见归来的牧童,先听到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的。课文中的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场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诗看插图边想象画面,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当中。
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对诗的理解,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渔歌子》时可以引导学生边理解词的内容边用简笔画画出青青的西塞山、翻飞的白鹭、清澈的桃花溪和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渔翁,再加上飘洒的雨丝……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再现词中所表达的情境,加深理解,涵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赏读品味,走入情境之美
学会欣赏古诗词的意境才能习得其精华,所以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正走入古诗词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后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如《独坐敬亭山》一诗中,“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世界:仿佛一群山鸟飞走后的清静,薄云离散后的平静。它们都仿若有灵性一般,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茫茫无际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得孤独和渺小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尽”的本义是“完了,没有了”,而在诗中却是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闲” 本是悠闲的意思,在诗中却是诗人孤单心境的特殊表现。通过对重点字的深入理解学生更能体会诗中隐藏着的诗人情绪。
唐代詩人刘禹锡创作《望洞庭》时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展现了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和”字是诗眼, “和”即和谐、融合、交融、浑然一体之意。抓住“和”字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银色的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月色与水色交相辉映,分不清哪里是月光,哪里是水色,它们完全融为一体,这是“光”的“和”;白银盘指洞庭湖,青螺指君山,水环绕着山,山依偎着水这就是山水相“和”。抓住诗眼“和”,引领学生走进安静而柔美的洞庭湖秋夜,走入这和谐的山水之间。
四、舒展想象,感悟诗情之美
《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描绘了南方一户农家生活劳动的场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温馨、淳朴、自然!是一幅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田园生活图。“醉里吴音相媚好”,词人先声夺人,突出翁媪亲热唠嗑、说着贴心话的样子,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翁媪因何而醉呢?想象并体会他们醉心于田园美景,醉心于相扶相守的幸福,醉心于儿子的勤劳懂事,天真顽皮。安宁祥和的村居生活,醉了翁媪,醉了词人,也醉了读者。
带领学生进一步欣赏白居易《忆江南》所表达的意境时,教师可以现场朗读,朗读的时候让学生闭眼想象。通过聆听和想象使学生入情入境,仿佛真的置身于江南美景之中,最后组织学生畅谈感受,进一步领悟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眷恋之情。
五、走进意象,领略文化之美
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主题清晰,意象繁多,春花、秋月、流水、青山等,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借助古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通过直觉体验感受诗词之美。苏轼笔下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了西湖山水的灵秀之气。教授这种极具画面感的诗句时,一定要调动学生的想象、生活体验、感受力等,使他们透过“山”“水”意象触摸诗意,体会“阳光倾洒在西湖上,水面波光点点”那种明媚的、温暖的、耀眼的美感,自己仿佛也变成了那潋滟的波光融入其中。烟雨蒙蒙,远处的山亦真亦幻,神秘迷离,山水相依,奇妙莫测。
明月永远是诗人吟诵的主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龍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似万古长风扑面而来,明月在这样的轮回里不离不弃,照见人世的坎坷,战争的起始与终结。在历史与宇宙的大空间之中理解诗的苍凉悲壮意味深长,同时也将“明月”这一永恒的意象定格在学生的心头。
六、多维度诵读,增加语言积累
在有限的空间把古诗词教得活一点和美一点。教小学生古诗词时,应注重加强课内外的衔接,拓宽学生诵读积累的维度。
一是课内外相得益彰。白居易的《忆江南》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色的绚烂,又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身处洛阳,阔别江南十几年的诗人为什么心系江南念念不忘呢?自然地引出了他的另一首诗《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原来,当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之时,洛阳的春天却是如此萧瑟,两相对比,诗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这样对比起来记忆,既增加了学生诗的积累量,又深化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同时丰富了文本内涵。
二是作者作品同步积累。杨万里的《舟过安仁》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见到的情景,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两个无忧无虑小渔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和奇思妙想。诗人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这些诗都是表现儿童生活的,教学时就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组让学生同步背诵积累。
三是主题相同的分组积累。古诗词中主题相同的可以同组背诵,如李白的《赠汪伦》,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发深厚的情谊,学习这首诗时,可以引出其他的送别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还有《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古人的多情、浪漫尽在古诗词之中,同组积累,意味更深远。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读,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美,就是一瞬间被唤醒的诗意!如初冬的清晨,漫步在公园、河边等,望着道旁落叶的枫树,河床上裸露的卵石,自然想到了“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诗句,这就是镌刻在灵魂深处的诗性,它总会在不经意间迸发,成就学生的诗意人生!
作者单位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