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
2023-05-08谢曼
谢曼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已经成为全党共同遵循的精神意志和实践指南。党员干部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价值维度上来看,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其在思想上、行动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从认同维度上来看,通过“五个认同”的凝聚,可以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从实践维度上来看,通过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将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坚持“四个特别”好干部标准,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能够使党员干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于心、落于行,进而使理性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
〔关键词〕 党员干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四个特别”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3)02-0103-0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做好民族工作,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已经成为全党共同遵循的精神意志和实践指南。党员干部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必须及时掌握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以使其切实担负起新征程上所赋予的职责使命。笔者将从价值维度、认同维度、实践维度对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期为推动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策略。
一、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维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共同的价值理念,使其在思想上、行动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一)在思想上,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党的凝聚力是指党中央领导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吸引各个党员及群众为实现共同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合力,也含有党员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党员与党员之间的亲和力”〔1〕,主要表现在党员的个人态度、行动和集体的行为、目标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领域,承载着民族、国家、政党的基本共识,具有凝神聚气、振奋人心的作用,是汇聚全党力量的强有力工具。
新形势下,共产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党组织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更加需要坚定共同的价值取向,建设一个凝聚力更强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党性教育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精神信仰指明了方向。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为党组织提供共同的愿景,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表征的统一性和同质性,能够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信念上认同党的宗旨和目标,忠实履行党员身份所赋予的权利与义务,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党上下一心、同心同德迈向前进〔2〕。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觉悟。通过加强“五个认同”①的教育,可以塑造党员干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中华民族的共有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能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着党组织的思想内核,能够释放出强大的内聚力和认同感。
(二)在行动上,保证党员干部的执行力
执行力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具体可以表现为其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紧跟党中央决定的精气神与工作态度,是一种心理意愿。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最高政治认同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而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决定和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党员干部更是肩负着将这种意识形态转化为实践效能的使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知和行的统一。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他们是党和国家意志的坚定执行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踔厉前行。一方面,党员干部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进一步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自觉,激发其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提升个人素质和工作效率,真正将对共同体的理性认同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在思想意识方面所具有的协调一致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有理念高度重合,激励着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归属感。党员干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要深刻领会到国家一体化建设与民族多样性发展必须共同推进,在开展各项具体工作中切实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真正作出令人民满意的政绩,从而赢得民心。
(三)在意识形态上,牢牢掌握话语权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体现阶级利益关系的“权力”,是一种特殊文化形式,是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占统治地位的利益群体将其思想文化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实现统治和管理社会的重要力量〔3〕。意识形态关乎一个政党乃至国家的发展前途,尤其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思潮不断涌入我国,使得各种话语体系时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可见,构建政党认同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至关重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当下主流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发挥着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的作用,是引领社会思潮话语权的时代体现。
中国共产党始终引领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积极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正是来源于党的执政理念中,既迎合了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愿望,又树立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权威。“民族认同的利益表达需要政治认同的实践来承接,只有政治认同能够帮助各民族稳定地内嵌于特定的共同体结构之中。”〔4〕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它能够满足各民族的普遍需求,从而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话语体系,构建出一个内聚力更加雄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描绘出了稳定持久且适合新时代发展的社会趋势,明确指明了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主流方向,坚持怎样的价值判断,其本质强化了中华各族儿女的心理纽带。可以说,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党员干部要强化政治担当,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勇于发声,坚守住党和人民的情感认同,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归属感得以不断提升。
二、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维度
认同是意识的范畴概念之一,是从心理上产生对本体或客体的自觉认可。民族作为一种稳定的共同体,其民族意识是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民族归属和民族利益的心理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在于不断增进“五个认同”,以达到温暖人心、争取人心、凝聚人心的最佳效果。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赋予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五个认同”更是塑造了党员干部的精神信念,使其职责使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党员干部的爱国主义意识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最核心的表现就是具有爱国主义的至上情怀,这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情感,反映着个体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同时,爱国主义不是泛泛而谈的,而是具体可为的,需要一定的情感认同作为精神指引,“是基于人们对祖国价值的全面认同而产生的一种肯定性心理倾向”〔5〕。党员干部是建设祖国的先锋群体和中坚力量,具备爱国主义的基本品质和价值取向,可以更好地厘清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关系,深知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更好,不断激发起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进而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实际行动中。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时刻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是国家意志的传播者和维护者,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能够使其为守护共同的家园尽心尽力,不断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关系的正确认知,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党员干部的民族团结意识
中华民族是从古至今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融合、同化、吸收而形成的统一民族集合体。我国是多元一体、色彩斑斓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疆域、历史、文化、精神是由各民族共同开创、书写、创造、培育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为此,党员干部要利用好这个优势,以民族团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在实现国家最高利益的过程中,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以不断增强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各族群众的忠实代表,通过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可以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体会到中华民族昌盛则各民族昌盛、中华民族衰落则各民族衰落。为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团结一致为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华民族付诸努力。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相互照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也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奠定了法理保障。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认同史,在此基础上培养各族党员干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有理念,夯实“三个离不开”②的民族情感,将民族团结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党员干部的文化主流意识
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富有底蕴且持久的力量。国家通过文化整合形成统一的政治文化,加强多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基础,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从而维持国家的有序运转〔6〕。中华文化由各个民族的多元文化共同组成,是各民族历经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精神文化财富,滋养着各族群众的身心。文化认同是个体、群体以及个体同群体之间对文化理念、文化符号、行为模式等诸多内容的一致确认。党员干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华文化秩序、传承中华文化理念,根据时代需要不断释放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向心力。
党员干部作为新时代的先锋队,通过学习、吸收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民族的文化魅力。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组成了中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展现了各族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延续性。通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引导党员干部既积极弘扬自身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成果,在求同存异、包容多样中增进文化创造力,不断夯实中华文化的内在根基。党员干部持有正确的文化观,能够展现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自觉建设与社会主义风气相衔接的文化之林,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履行应尽的职责。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担当意识
中国共产党是一切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作出的最正确且坚定的选择。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将民族工作持之以恒做好做细做扎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凸显和强化的,那么,增强党员干部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更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保障,确保使其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展现自身应有的担当。我们党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多”和“一”的关系,强调“一体”的核心作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认同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不仅可以亲力亲为做好民族工作,助力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可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响应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伟大号召。
(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党员干部的道路自信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各族儿女进行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根本共识,这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进步的根本遵循。正如習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党员干部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者和拥护者,“对于自己身份的明确、认知、认同和内化于心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7〕。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立足点,这是解决中国特色民族问题的正确策略,尊重了各族儿女的主体身份。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烈认同,可以深刻领会这条道路的特殊本质,集思广益、与时俱进,更好地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在新征程上,党员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践行者,要用自己的政治身份履行好第一职责,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以使人民群众对党的事业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归属感,最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源头活水。
三、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维度
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全新任务。党员干部要以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为指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系统论的视角为出发点,在丰富内容、优化方法、强化队伍、健全机制的基础上,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合拳,以充分展现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一)开展“四史”学习教育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见证史。通过对党员干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可以使其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增强“五个认同”,进而把教育成效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力量。
一是通过学习党史,坚定党员干部政治信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政治保障。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伟大实践史。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一方面,既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职责和使命,又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新中国的建立者、改革开放的开拓者、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者。可以说,“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就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8〕。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党史,可以使党员干部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为民族工作的立足点,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心理归属。所以说,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党的奋斗史,可以感悟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因为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才坚不可摧,同样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命运也与党的生存发展史紧密相联,这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指向。
二是通过学习新中国史,厚植党员干部家国情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情感支撑。新中国史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一方面,通过学习新中国史既要搞清楚新中国的性质和取得的成就,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更加捍卫、巩固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新中国史,要使党员干部明白,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才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无国便无家,坚持以家国天下为重,更要深知今日国家富强的来之不易,进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大动力。
三是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史,培养党员干部时代之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蓄发展动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党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对于党员干部而言,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史,既要搞清楚改革开放的原因和成就,又要明白在新时代必须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党员干部要从改革开放史中总结其中的经验,以“真改革”释放出更多的经济增长活力,用发展的力量凝聚各族人民的心,进而使党员干部产生更加深刻的理性认同。所以说,学好改革开放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能够激发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团结奋斗,进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四是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坚定党员干部远大理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了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也实践发展了上百年。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党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带领人民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史。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帮助广大群众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充满艰难曲折,但总体方向是前进、光明的这一基本事实。同时,党员干部还要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时代性,尤其要搞明白,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党和国家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将各族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最天然的养分,也确保了党员干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理论和實践的有机统一。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既要用“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端正思想认识,提高自身的政德观,又要重视加强实践锻炼,引导党员干部把政治担当意识外化为一定的从政行为,立足工作实际、解决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在外化于行的过程中要树立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的认同,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基础。
一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员干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者,必须对其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尤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以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保持清醒的政治认知。
二是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与党员干部所处地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求同存异。对于民族地区党员干部而言,要根据他们自身发展需要,将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融入“三会一课”中,从“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入手,结合他们的工作领域、职务级别、知识背景等安排一系列“特殊”的教育培训课程,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以不断调动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非民族地区党员干部而言,要引导其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牢记于心,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视野,自觉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谋篇布局、落实举措,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进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是要重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加强实践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党员干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用解决实际问题来创新人们的思维。党员干部接受教育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宣讲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锻炼,真正深入基层将所学知识融入其中,切实做到为各族群众服务。实践证明,只有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于人民群众的壮阔实践中,立足于本职岗位中,才能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三)坚持“四个特别”③好干部标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的党员干部队伍,更是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根本遵循。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为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指明了方向,是形成党员干部思想一致、行动一致的有效保障。党员干部通过牢固树立“四个特别”理念,不仅塑造了自身的思想意识,也对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道路、提供了遵循。
一是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条重大原则,也是确保党员干部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高度契合了国内外的发展变化对于强力发挥党的作用提出的时代诉求,是整合黨内力量、提升国家能力和动员社会资源的必然之选”〔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结合时代发展变化所提出的科学命题,党员干部必须将这一主线紧密结合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去,将党中央的号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是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立场坚定是党员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看家本领。党员干部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站稳政治立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民族工作是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范畴之一,党员干部作为各族群众的忠实代表必须深知,无论是民族地区还是非民族地区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有地方,中华各族儿女要同荣辱共进退,各项民族理论政策必须贯彻执行,以确保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同时,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的图谋,依法打击三股势力,不对分裂行为存暧昧之心,不给不法之徒留可乘之机〔10〕,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共产党人的忠诚担当和坚韧品格牢牢守护好中华民族的共有家园。
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属于精神领域,但仍需要切实的行动作为支撑。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自古以来都是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关系。当前,要对党员干部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使其准确领会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忠实践行者,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坚定“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价值理念,用民族区域制度管理好本民族事务。同时,党员干部还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做好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自觉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来指导具体工作,帮助各族儿女共同发展,一起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四是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真挚的感情来源于热爱的力量,中华民族一家亲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各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居住区域大小,还是语言文化多样、宗教信仰不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我们党只有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识民情、接地气,诚心诚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才能够使各族群众在思想情感上更加紧密。党员干部来自于群众,他们是从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他们要做好群众工作,最管用的就是争取民心、凝聚力量。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修炼好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真心、热心、诚心,发挥好为人民谋幸福的先锋作用,真正带动各族群众共同致富,运用有效手段缩小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让更多发展红利惠及各族群众。党员干部要深知民族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使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国家富强带给自身的获得感和荣誉感,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
(四)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多领域齐抓共管的重要任务,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有关部门要通过细化考核评价内容、完善考核评价方式、用好考核评价结果,对党员干部铸牢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进而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细化考核评价内容。对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既要包括党员干部在铸牢教育过程中的思想认识、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考勤纪律等方面的状况,也要包括接受铸牢教育之后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学习自觉性、工作表现、生活作风、纪律规矩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等,这些考核评价内容都可以细化为具体的考核评价指标,以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同时,考核评价内容还要有针对性,党员干部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本身的学识、党性强弱等都存在着差别,对其进行考核评价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现实状况进行灵活调整,以避免陷入僵化的“窠臼”中。
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党员干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要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不断筑牢“五个认同”。有关部门要通过运用网络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考评与群众考评相结合、专项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年终考评与阶段性考评相结合,规范设置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考核评价档次,公开党员干部考核评价的结果,以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认知水平,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职责使命,进一步审视自己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状况。“作为党员身份的主观自觉和主体意识,是对党员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自觉要求,进而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的过程。”〔11〕这种身份能够促使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真正形成与各族群众一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
三是用好考核评价结果。考核评价结果能够使人反思、看到自己的不足,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重要推动力。考核评价主体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性教育考核评价中,形成书面的考核评价材料并归入档案中,以期为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有关部门通过对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准确把握党员干部掌握政治理论、民族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的状况,以及他们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相关主管部门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党员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个人荣誉的重要依据,从而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同时,相关主管部门要把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列入其所在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结果的风向标作用,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
〔注 释〕
①“五个认同”: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五个认同”,即“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②“三个离不开”:在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这是我国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
③“四个特别”: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統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
〔参 考 文 献〕
〔1〕邵金生.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思考〔J〕.新长征,2008(08):54-55.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3.
〔3〕葛彦东.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1):73-77.
〔4〕赵志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本质〔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03):16-23.
〔5〕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9-14.
〔6〕高永久,柳建文.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整合:历史经验与实践的再审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55-62.
〔7〕杨永康.党员身份认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体意识的自觉〔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1(01):70-75.
〔8〕王公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3.
〔9〕程竹汝,李 熠.论新时代“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战略意义〔J〕.探索,2018(04):5-11.
〔10〕王希隆.论民族干部“三个特别”标准的现实意义〔J〕.中国民族,2015(03):60-62.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责任编辑 芳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