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淄博骄傲!你不知道的淄博陶瓷发展史

2023-05-08张爱茹

旅游世界 2023年5期
关键词:淄博时期陶瓷

张爱茹

陶艺体验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色自粉青泯火气, 纹犹鳝血裂冰肤”。从古至今,关于陶瓷的诗句不胜枚举,信手拈来,甚至毫不夸张地说,伟大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也包含着陶瓷发展史,并视其为重要组成部分。陶瓷兼具工艺美与艺术美,是各个时代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典型。淄博这座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我国五大陶瓷产地之一,素有“北方瓷都,当代国窑”之美誉。淄博不仅以齐文化名扬四海,更以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备受中外陶瓷爱好者的青睐。模印成型装饰法、雨点釉、绞胎、粉杠瓷、茶叶末釉、青花彩绘装饰等传统工艺,在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抟土成器,陶于河滨。”淄博处于黄河下游,蕴含丰厚的陈年老土,这也使其拥有成为“瓷都”得天独厚的条件,有了坚实的原料保障。

中国陶瓷琉璃馆馆藏展示 摄影丨北寒

考古研究发现,几乎与周口店同步的沂源旧石器文明,就出现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淄博境内。自新石器时代之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一些文化时期的相继出现,相对完整的史前文化系统就此生成。

后李文化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可以追寻到淄博陶瓷的生产历史。大量的窑址在该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这足以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时期,当时淄博的远古居民已开始制作陶器,基于这一发现,山东新石器文化的出现时间整整提前了一千多年。

后李文化时期制作的陶器,造型古朴典雅,质地较松软,以夹砂红陶为主。泥条盘筑是其主要制作工艺,器表多以素面呈现,圆底器的器型较为常见,也有数量很少的平底器和圈足器。通过对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的考证,发现的陶窑和陶器距今8000年之久,属新石器时代,此窑也被称为“中华第一窑”,现于淄博陶瓷博物馆陈列馆藏。

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瓷品多为纯手工制作,烧制的温度不高,以红陶作为主要陶土原料,造型相对简单;中期发展为泥条盘筑法作为主要成型手法,灰褐陶制品数量有所增加。晚期发展为慢轮成型法,以灰、褐陶为主,这一时期白陶开始出现。龙山文化时期所出土的黑陶,色泽黝黑,造型精致美观,厚度仅为0.5—1毫米的“蛋壳陶”被视为我国制陶技术的第一个高峰。此后,自商代到西周时期,原始青瓷于淄川寨里镇一带出现,以拉坯成型法为主要成型技术。春秋战国时期,淄博制陶业除制造大量日用器皿外,已开始了一些工程建筑用陶的制作,如砖、瓦、下水管道等;历史上第一部官方手工业技术制造专著——《考工记》也在这一时期出现。秦汉时期,体现了社会进步和人类思想解放的陶器殉葬、陪葬用品,代替了人或动物。到了南北朝时期,淄博陶瓷业在技术上飞速猛进,从技术上完成了由陶向瓷的历史性飞跃,淄川寨里窑以烧制青釉瓷开创了淄博瓷器的先河,成为中国北方最早生产青瓷的产地,北朝时期的青釉莲花尊造型优美,工艺复杂,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青瓷代表产品。

隋唐五代时期,白瓷的烧制技艺渐趋成熟,“南青北白”为当时陶瓷所称道的局面。唐朝时出现的“茶叶末釉”,色泽古朴清丽,淡雅宜人,让淄博一度声名鹊起。

唐宋时期,陶瓷业在官方主导下被分为官窑和民窑。后因淄博受当地原材料限制,所生产的粗瓷被官方拒之门外,外加烧瓷燃料短缺等因素,陶瓷业发展一度受阻。直至宋熙宁年间(1068—1077),在淄博博山发现了新的陶瓷制作原料和燃料,这一困境才得以缓解。此时的淄博窑走的是民窑发展之路,不受官窑种种硬性创作限制,烧制出的陶瓷平添了几分自在与洒脱。北宋至金,淄博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淄博境内陶瓷窑址星罗密布,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烧制工艺日趋精湛。古瓷制造业的繁荣使其烧制工艺大放异彩,一时间名贵瓷种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白釉瓷、黑釉瓷、淄川寨里窑烧造的青瓷、博山窑的绞胎瓷和宋三彩,以及粉杠瓷、雨点釉、茶叶末釉等等,瓷采华茂,白瓷还曾作为贡御瓷进入皇宫,使淄博制瓷业走向了辉煌并名满天下。

金元时期的淄博陶瓷创作更富含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多种装饰手法,釉色绚烂,绞胎工艺也于此时出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美。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淄博陶瓷业也随之蓬勃兴起,此时淄博陶瓷器型偏厚重,装饰独特,独具美感。清乾隆时,淄博已成为江北地区最重要的民用陶瓷生产及销售中心,以“瓷城”闻名于世,为广大城乡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其利民不下于江右之景德镇矣”。清康乾盛世时期,基于民间市场需要,淄博窑改烧制黑瓷为烧制新开发的白陶:将坯体面罩整体化妆土后上面覆盖釉层,然后再画五彩。这类作品由于价格实惠、色泽绚烂,深受百姓喜爱,百姓们在陶瓷上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淄博民窑民间生活气息最濃的一段时期也由此展开。于现实生活中描摹,成为淄博窑烧制瓷器作品的一个重要来源,虽艺术手法古拙朴实,但颇具生活气息。1905年设立的“博山工艺传习所”,在继承本地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当时其他地区的先进技术,使得淄博陶瓷业在改进原料配比和釉色运用方面取得极大发展,“出品精细光亮几与景德镇货埒”。淄博作为山东地区的第一个官办陶瓷窑厂,虽存在时期很短,但并不影响其存在的价值。此外,淄博窑一直秉承对本地失传技术的探索和试验脚步,终于分别在1910年和1936年使名釉茶叶末、雨点釉重新面世,这也标志着淄博窑从此走入稳步发展的新时期。

悠悠历史长河中,淄博陶瓷已走过近万年的岁月,薪火世代延续,生生不息。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在文明前进的过程中,淄博陶瓷用自己的釉色为每个时代的历史,均增添了一抹动人的色彩。从新石器时代到南北朝的发轫期,再到唐宋元的全盛期,以至明清到民国逐渐走近百姓生活的全新探索期,淄博陶瓷始终拥有自身发展形态和发展规律。万年的陶瓷发展史无异于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发扬继承这份文明财富,为古老又传承千年的窑炉续写新时代的传奇,使明珠不至蒙尘,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问卷,它期待着我们能书写上真挚完美的答案。

猜你喜欢

淄博时期陶瓷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陶瓷艺术作品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