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生”之道写“有问题”的作文题

2023-05-08唐子江

求学·理科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生生权衡作文题

唐子江

考场作文写作的第一项工作是审题,审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的明确。然而,有些作文命题本身可能是存在问题的,审题时若能对那些“问题”进行辨析,从而超越命题自身的表述瑕疵甚至逻辑陷阱,无疑会让考生对作文命题有更准确通透的理解,为考场写作扫清潜在的暗礁路障,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在这里,我们以 2023 年的一道高三联考作文题为例进行阐释。

一、命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我们胜利召开了党的二十大,会议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有时需要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有时需要在“直道”上以实力硬拼,全力冲刺;有时则需要另辟新径,“换道”前行。

以上“弯道”“直道”“换道”三种途径,哪一种更能带给你深刻的启发?请分析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和学习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以党的二十大为背景,包含“直道”“弯道”“换道”三元关系,蕴含思辨性。应该说这是一道有现实基础、价值引导和哲理意味的作文题,其导向与预测功能成色相当足。然而,这道作文题在命制上或者说在表述上是存在瑕疵的。

这道作文题在列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需要的三种途径之后,发问:“以上‘弯道’‘直道’和‘换道’三种途径,哪一种更能带给你深刻的启发?”这个提问(隐含写作提示)的指向是含混的。三种途径不管哪一种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至于哪一种途径“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就难以说清,甚至是无从谈起!某种途径给特定的人(写作者)以更大(更多、更深、更好等)的启发是可能的,但这并不能反推出该种途径就“更能”给人以启发。“能”是可能,是能指;“更能”是“能”的比较级,按理,考生要写出“能”的更高程度,但考生要想从可能性程度高低的角度去辨析“直道”“弯道”和“换道”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考生只能把国家民族的前进道路类比迁移到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对“直道”“弯道”和“换道”三种途径中的某种途径有更强烈的感受和认同,从而得到更大的启发,也就是写三种途径中哪一种给自己的启发“更大”(更多、更深、更好等)。但即便如此,某种途径给自己“更大”(更多、更深、更好等)的启发,也不是“理性分析、权衡和选择”的结果,某人、某事或者某物对我们有启发甚至是极大的启发,都不是我们通过“理性分析、权衡和选择”得来的,相反,是我们得到启发之后再去进行相应的分析、权衡和选择。

可見,“以上‘弯道’‘直道’和‘换道’三种途径,哪一种更能带给你深刻的启发?”这句话的实指是“以上‘弯道’‘直道’和‘换道’三种途径,哪一种更能帮助你实现理想与价值?”或者干脆表述为“经过理性分析与权衡,你选择哪一种途径来成长、成就自己?”诸如此类。

然而,这样一来就与命题的语境相矛盾,因为个人道路的“直道” “弯道”“换道”是从国家民族道路的“直道”“弯道”“换道”类比迁移而来的,而国家民族道路(具体而言,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意义上的“直道”“弯道”“换道”彼此是没有高下优劣之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无所谓“更能”,但是针对个人道路却又要求考生在三者中选出“更能”来。

当然,考生仍可以从分不出高下优劣的三种途径中得到启发,进而“理性分析、权衡和选择”其中一种途径来作为自己的人生之路。但这样一来,命题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的相关表述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写作“背景”和“由头”,而不是作文命题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及考生作文必须关涉的具体语境和应该满足的隐性要求。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道原材料及命题意图都很好,但命制表述时存在逻辑漏洞,可能引发考生立意和表达困扰的作文命题。

二、指导辨析

参考答案:写作指导

(1)话题解读

弯道——抓住机遇,巧妙超越,代表着“机遇”“巧思”;直道——实力硬拼,全力冲刺,代表着“勇敢”“刚强”;换道——另辟新径,换道前行,代表着“智慧”“创新”。

(2)写作情境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立意时,需要打开思路,把视野放到当下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你”指代的是当下的年轻人、高中毕业生。

(3)写作任务

①“哪一种更能带给你深刻的启发?”——写作任务已经明确指出选择一种途径,“更”则要求有比较,在比较思辨中,自己的观点倾向要鲜明突出,不可三个话题杂糅一处,也不可三种途径各表一枝。②“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是对三元话题进行比对之后,做出的理性分析、权衡和选择。

(4)参考立意

① 果断换道,助力前行;② 抓住机遇,弯道超车;③ 依靠实力,直道领先; ④更需换道大智慧;⑤奋力冲刺,直道领先 ;⑥更需弯道之“巧”思。

由于没有注意到命题本身的逻辑问题,这份联考试卷的参考答案也就有些不够到位之处。

其一是“话题解读”。写作指导分别解释了“弯道”“直道”和“换道”的含义,但没有明确地将三者区分为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对命题语境而言,国家层面是指“中国道路”。个人的三种“道”与国家民族之“道”虽既有相似又有相关,但不能直接等同。时代青年应在民族复兴之“道”上思考和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其二是“写作情境”。写作指导提到写作情境就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这是对的,但应该还原为命题材料中更具体的表述,即包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以及“奋进新征程”的道路。这样的“写作情境”才更为具体可感,才能诱发考生的写作灵感。此外,写作指导还应将三种途径归纳出一个更上位的大概念,即“中国道路”,这样“写作情境”才算凸显出来。

其三是“写作任务”。写作指导抓住“哪一种更能带给你深刻的启发?”来提炼写作任务是正确的,但却没有从逻辑层面厘清命题本身的含混,由此得出的“任务”自然是不甚明确的,甚至可以说有些跑偏。“写作任务已经明确指出选择一种途径”这句话从“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的角度来看,是要求做出“一种”选择。然而,结合命题语境,这三种途径都是“中国道路”的适切选择,它们之间是没有“更”的比较级的。写作任务是结合“中国道路”的时代特征与使命,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明确哪种途径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从而更胜任投身“中国道路”的使命。所以,将“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解读为是对三元话题进行比对之后做出“理性分析、权衡和选择”,乍看没有什么不妥,然而细究就会发现,应该明确“理性分析、权衡和选择” 的对象是什么,还要明确哪些是可以“权衡和选择”的,哪些是不可以的。因此,这道作文题还需要明确写作的对象和边界,否则这所谓的“任务”就是不清楚的,是难以完成的。

其四是“参考立意”。由于写作指导对命题材料的深读、细读和提炼整合不够,对话题的深刻内涵、更为微观的写作情境,以及更具体可感的写作任务不甚了了,因此其“参考立意”体现了去情境、单向度的情况。考生对三种途径的优点进行强调和放大之后,得出诸如“果断换道, 助力前行”“抓住机遇,弯道超车”“依靠实力,直道领先”等立意。单纯看立意,也符合“理性思考、权衡和选择”的要求;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体验来写,那就进一步符合了命题的高阶标准。但即便做到这种程度,其实也还只是根据词义对命题关键词的组合和拼接,并没有真正全面地把握住命题内蕴的多元辩证关系。

三、“生生”之道

在这道作文题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個短语出现了两次,“全面”一词则出现了三次;三个“有时”都在“全面”的涵盖下,也就是说,它们中任何一个甚至两个都无法承载起“全面”这个要求,至少且不限于三个“有时”才不完全枚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上的不同策略选择。

三个“有时”对应着三个“需要”,这蕴含着那些“选择”都是根据“需要”做出的。这样,我们勾勒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也就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是“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一句话就是——“中国道路”。我们走“中国道路”是不能动摇的,这就是“直道”而行,这里没有什么“分析、权衡和选择”可言。而在具体的前进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时俱进,“弯道”超车,甚至“换道”前行都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坚持“直道”不是完全不顾客观条件只凭主观意愿乃至意气用事地“一条路走到黑”;选择“弯道”不是投机取巧地走捷径,更不是舍近求远地走弯路、走回头路,而是合理利用规则和天时地利等因素,抓住节点,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赶超;“换道”则是方向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前进线路,如在高速公路上综合考虑前方路况及后方来车等因素进入快车道或者转入慢车道,极端情况下甚至进入“应急车道”停下来排除隐患再安全前行……根据命题材料的内涵,我们不难理解命题的写作任务与要求。

只有结合命题的具体语境以及现实的时代大语境,全面领悟命题意图,遵循写作要求,弥补、超越——至少是避开命题自身的逻辑荆丛,考生才有可能拟出更为自洽圆融的立意,如:

《难直多弯,何妨换道》,大意:难以凭实力在环境中硬闯或与对手硬碰,而弯道太多也不能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超车”,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换道”;

《弯道换道,终归直道》,大意:不管是弯道超车,还是换道前行,我们的正确方向都始终不变,君子应该直道前行;

《弯直换道,俱为正道》,大意:不管是弯道超车、直道推进,还是换道前行,都是在坚持正确方向前提下的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都属于我们要坚持的正道,各人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选择;

《缓直慎换,聚焦弯道》,大意:直道而行当然快意,但如果实力不济、时机不当就要暂缓,而换道风险大,也要慎重,这时候聚焦弯道超车,不走寻常路,进行跨越式发展是最佳选择;

《谨超慎换,直乃中道》,大意:有人在弯道上实现超车,有人换道而走顺风顺水,但也有人在弯道上迷失自己,在换道时误入歧途,总的来看,直道而行方为中道,方为君子之道、中华大道。

考场作文涉及二元乃至三元关系的,一般不会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对错选择,多是要求考生进行有条件的比对而呈现出对优劣利弊的思考和抉择。

就概念而言,其基本含义及范畴关系是有限的,如果词义积累及逻辑思维能力有限,那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取材、表达等都会停留在表浅的词义辨析上,泛泛而谈一些无关痛痒的大道理。只有援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生命感悟,才可能有近乎“无穷”的写作资源与灵感,不用担心纯理性认知的肤浅和表达的雷同。

考生可以从生活中“提取”源源不断的写作资源, 只是考场的这种“提取”不同于平时的教学,必须由自己有意识而独立地完成:是否有骑自行车在弯道超车的经历?是否在校运会的跑步竞赛中弯道超越其他选手?自己坐的车被人强行加塞超车是什么感觉?是否看过因随意变道导致事故的视频或者新闻报道?是否有坚持走“直道”与竞争对手正面博弈获得胜利或者遭受挫折的经历?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得到什么启发?将来打算怎么做?等等。

把作文命题拉到生活场景中来思考,调动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感悟去阐发命题,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由物及人,触景生情,把此时此地的生活与彼时彼地的生活融汇、结合”,这样我们写出来的作文才是有生活底色的,有生命能量的。

作文题中的“问题”基本都是逻辑问题,而逻辑的问题只能用逻辑去弥补或者消解。就考场作文而言,只有用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和生命感悟去抒写包括“有问题”的作文题,才能让自己的作文有生活现场,有生命在场。这样,即便不能完全厘清命题的逻辑纠缠,我们仍然可以写出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优秀作文来。

猜你喜欢

生生权衡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权衡“轻”“重” 吃透密度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中西思想差异的根源:超越性与生生之德
刘善良
《周易》经、传中“时”之思想探赜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基于探索与开发权衡的地磁仿生导航搜索方法
略析海德格尔的“大地”概念
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