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攀登制造业强国新高峰
2023-05-08周宏春
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副巡视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雾霾治理总理专项顾问组16人成员,中国循环经济50人成员。国家林草局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地调局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专家。研究领域为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文明。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绿色制造是制造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在迈上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我们要以绿色制造工程为牵引,依靠技术创新驱动,不断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不仅可以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也具有重大意义。
绿色制造的内涵
绿色制造,指资源效率高、环境影响小、气候友好的制造,是一种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要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管理要求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包装、物流、使用、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统筹考虑产业结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安全、气候变化等因素,以制造业模式的深度变革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从实现路径看,绿色制造体系分为三个环节:绿色资源、绿色生产和绿色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使用绿色原材料和清洁能源;采用绿色设计、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设备、基础设施(包括新型基础设施)、高端制造和节能减排等进行清洁生产;实现物流、产品使用、回收再制造过程的清洁化。要引领带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绿色变革,推动制造业全方位转型、全过程改造、全链条变革,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智能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等全方位转型,从全地域全行业推动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形成闭环式、可循环的绿色制造产业链条。
绿色制造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制造方式,强调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并行、全面地考虑资源效率和环境因素,体现现代化制造的“大制造、大过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特点。在产品全生命周期满足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能源得到高效清洁低碳利用,优化能源消耗和控制,以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要求利用无毒无害的原材料,回收废旧高分子材料、膜材料,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等,并对现有材料的环境性能进行改性等,构建绿色低碳制造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绿色制造业发展有了较好基础,也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挑战。
我国绿色制造已有了坚实基础
绿色制造理念得到推广和普及,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绿色发展的触角正从生产端、供应链延伸到基础设施。推动绿色制造加快发展,要以重大工程和项目为牵引,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为重点,带动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转型,撑起了我国绿色制造的“基本面”。绿色工厂遍地开花,绿色工业园区相继涌现,近年来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进程加快,累计培育建设3657家绿色工厂、270家绿色工业园区、408家绿色供应链企业,推广近3万个绿色产品,打造了绿色增长的新动能。在工信部发布的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含有874家绿色工厂、47家绿色工业园区、11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643个绿色设计产品,一大批绿色工厂能耗水平优于国家能耗限额标准的先进值,逐步构建起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的全链条绿色产品供给体系。中小企业绿色发展加速。一批节能环保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迅速出现,有效带动中小企业提升绿色低碳创新能力。
我国工业绿色化和绿色制造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粗放式生产方式依然存在,制造业及其产品能耗占全国能耗比重居高不下;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单位产品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0%以上;三是重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能力较弱,自主品牌占比明显偏低,主要装备仍然依赖进口,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遭遇“卡脖子”问题严重;四是制造工艺与装备水平不高,污染较严重,工业报废品再利用率低,资源化利用二次污染严重;五是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东西部之间的绿色制造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绿色制造技术研发投入较低、关键核心技术短板突出、企业主动投入实施绿色制造的意愿不强等问题也成为制造业加快绿色转型的掣肘所在,需要實现产业价值链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这就要求持续扩展和升级绿色制造的内涵外延,不断满足新形势新变化。迈向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既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制造业仍是中国能源消费最多、碳排放最多的部门。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深入推进,能源资源需求仍会保持刚性增长,破解减排技术进步、减排目标实现与制造业占比稳定之间的“三元悖论”,新型工业化必须由1.0升级到2.0,推动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使绿色制造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绿色制造,对于绿色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支撑部门。重视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以科技进步引领绿色制造的升级。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个面向”要求,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有效解决影响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低碳、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技术研发运用,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发展绿色制造的六点建议
发展绿色制造,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制造业企业不仅在质量效率上做文章,也在绿色低碳上下功夫,为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重要力量。
一是在建设制造强国的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按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原则,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出台实施,明确各自目标、任务、途径和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实施“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原燃材料选用、生产制造过程及产品应用中突出绿色环保,追求全过程能源节约和治污减碳协同增效;持续加大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力度,提高矿渣、钢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替代天然矿产原材料比重;大力发展水泥窑余热发电或供热地区的清洁采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持续发力,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新局面,建设制造强国。
二是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传统制造业升级方向,包括提升底部、延伸两端、进口替代三个方面。提升底部,就是要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创造品牌;向左端延伸,就是要拥有更多专利、知识产权和企业标准,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向右端延伸,就是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供更多元化产品和市场服务,提升产业竞争力;产品升级可从进口替代做起,从配套做起,缓解“卡脖子”技术制约;进口替代既可能是从境外进口,也可以是从本区域外购入,需要在对当地产品的输入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在高端化方面,要一手抓基础支撑,一手抓高端装备引领,一端要“顶天”,一端要“立地”,重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突破一批基础元器件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和基础工艺,这四个方面是产业基础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在大飞机、工业母机、深海装备、医疗装备、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效率变革,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加速实现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要聚焦部件、原材料、产品的再利用,选择可回收、可降解的材料,设计产品时追求最大使用年限。大力发展碳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改变原料构成、添加催化剂,或改变生产工艺等途径,将二氧化碳这种会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转变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重要工业原料,从而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四是不断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从各地区各行业的实际出发,推进强链补链行动,围绕制造业发展堵点、痛点和难点,集中科教研用多主体联合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立足制造业绿色转型需求,加快与绿色制造密切相关的产业基础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绿色低碳领域培育一批新型工業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绿色增长新引擎。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建设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为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园区建设和绿色供应链管理。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物质循环、集约发展”要求,鼓励在产业链发挥主导作用的链主企业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设绿色工厂,树标杆、育骨干,制定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全领域绿色工厂培育。从规模扩张向科技创新促进转变,更加依赖生态技术创新;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中后期工作督促指导,有效发挥国家循环化改造园区试点示范引领作用。推进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制定发布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行业标准,遴选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
六是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手”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用好中央和地方财政、税收等政策资源,推动制造业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政策、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标杆培育、产业引导和市场化促进机制,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统筹规划制定绿色工厂行业标准,锻造产业竞争的绿色新优势,努力使绿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畅通产业与金融部门沟通会商渠道,定标准、优服务,加大绿色制造推广力度,形成“从摇篮到坟墓”的产品责任体系。探索绿色制造市场化促进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强化电价、水价等要素价格政策与绿色制造政策协同,推动能源资源要素向单位产出效益高的产业、项目和地区倾斜,将绿色优势转化为绿色效益,激发转型内生动力。
绿色制造,是保持制造业基本稳定的需要,是促进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严格执行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减污降碳、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挖掘潜力,形成更强大的绿色发展动力,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其带动就业创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等作用,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和竞争力,努力攀登制造业强国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