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
2023-05-07李诗和许传新
李诗和, 许传新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城乡贫富差距引发的虹吸效应,导致乡村居民涌入城市,而城镇居民不愿进入或回到乡村,形成乡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社会现象,产生了乡村人才匮乏以及乡村发展与治理的主体缺失等问题[1]。而与农村人才极度匮乏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人力资源的挤压和人才浪费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乡村人才振兴。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这既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城市就业压力,又可为农村发展输入宝贵的人才资源,从而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13 年,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乡愁一直是远在异乡的游子心里对于故乡最无法割舍的情感,乡土文化作为乡愁的载体,承载了乡村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记忆。随着新时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越发丰富,人们的行为内驱力逐渐变化,即由原先的生存理性驱动转变为情感驱动以及自我实现驱动,人们行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出于情感偏好或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非迫于生存的需要。文化越来越发挥鼓舞人心的作用,乡土文化认同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开创事业的决心与毅力。因而,探究乡土文化认同这一返乡创业背后的深层次的内驱动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文献述评
关于乡土文化认同现状,现有研究分别以乡村移民、新生代农民工和乡村教师为对象得出乡土文化认同较低的结论[3-7]。因此,有人指出乡土文化早已是“残山剩水”和几近破坏殆尽[8]。当然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乡土文化是“形散神聚”[9-10]。关于乡土文化认同危机,学者分别将之归于市民化与社会排斥、村落空心化、城乡文化冲突、乡村文化教育缺失、现代传媒的强势、乡村文化的改革与再造[3,7,11-16]。
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可从主观、客观方面进行分析。主观方面主要包括实现自我价值、乡土情怀、青年社会责任的担当、回馈社会的精神等[3];客观方面主要包括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支持、国家政策号召、大城市就业创业压力等。有学者分别研究了家乡依恋、乡土情怀、对家乡环境和文化风气以及地方政治的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17-21]。如陈修岭认为认同缺失是阻碍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最重要的文化因素[22]。
目前相关研究总体存在如下问题:(1)对乡土文化概念的认识模糊和泛化。如部分学者将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农村文化混同,也没有就乡土文化认同与乡土情怀、乡土依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2)研究对象与内容的同质化。关于乡土文化的研究聚焦于其现状、价值、传承、教育等问题,而关于其认同的研究较少;目前关于返乡创业的研究主要以农民工为对象,而关于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研究较少,尤其缺失关于乡土文化认同对返乡创业意愿作用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将乡土文化认同分为乡土文化认知认同、乡土文化情感认同、乡土文化行动认同等3个维度,就乡土文化认同对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基于AGIL模型就乡土文化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及检验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主要包括3个板块,即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乡土文化认同情况和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总计37个题目。
1.概念界定。(1)乡土文化认同的概念界定。本研究将乡土文化认同界定为人们对可以感知、代表不同意义和凸显不同价值的各种土生土长的地方文化在智识上的认知、情感上的服膺、行为上的趋同,包括乡土文化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因此,本研究从认知、情感、行为等3个维度对乡土文化认同进行测量,将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赋值为1、2、3、4、5分。其中,在乡土文化认知认同层面,主要是针对农村大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的了解程度进行测量,共设计6个指标(R1至R6),具体题目如“我很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我很了解家乡的传统的节庆活动要求”“我知道家乡有哪些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地方景色”“我非常了解自己的家族关系网”等。在乡土文化情感认同层面,主要面向农村大学生对于乡土文化所持的态度、意向、重视程度进行测量,共设计9个指标(Q1至Q9),具体题目如“我认为家乡的风俗习惯有其合理之处”“我非常喜欢参加家乡的传统节庆活动”“我很喜欢家乡的历史遗迹、古建遗存等的样式”等。在乡土文化行为认同层面,主要针对农村大学生对于宣扬传承乡土文化所能做出的实际行动进行测量,共设计5个指标(X1至X5),具体题目如“我会主动了解乡土文化的相关知识”“我会自觉遵守家乡的风俗习惯”“我会积极向他人介绍宣传家乡的特色工艺品和地方景色”等。(2)返乡创业意愿的概念界定。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是指个人对于回归家乡,利用习得的经验和技术,整合家乡资源创造经济价值,促进家乡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倾向性。因此,本研究主要是对农村大学生有无返乡创业的想法、是否为返乡创业做准备等进行测量,共设计7个指标(Y1至Y7),具体题目如“近几年我有返乡创业的打算”“我会主动寻找返乡创业的机会”“我会主动为返乡创业计划存钱”等。同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将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赋值为1、2、3、4、5分。
2.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乡土文化认知认同维度(R)标准化后的α值为0.843,超过规定值0.7,具有较高的信度,且每一个指标的信度系数均小于0.843,说明若删除该维度内的任一指标都会使得可靠性降低,故而不需要对认知维度的6个指标进行删改。同上,乡土文化情感认同维度(Q)、乡土文化行为认同维度(X)以及返乡创业意愿维度(Y)的α值均大于0.7,且信度系数均小于各自的α值,说明各指标信度较高。对量表的总体信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问卷的量表部分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41,α值的取值范围为[0,1],系数越高则信度越好,这说明被测量表的可靠性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很高。因此,本问卷的信度通过了检验。
3.效度检验。采用检验型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KMO和Bartlett对量表进行效度检验。因子分析的前提是组内的相关性很强,组间的相关性很弱,也就是KMO值越大,且Bartlett 的球形检验值越是小于0.05,该量表越适合作因子分析。计算得出KMO值为0.937,显著性差异值sig.为0.000,因此,可以作因子分析。
通过KMO和Bartlett检验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给20个指标定维。指标在哪个因子上的载荷量越高,则应归属于哪个因子。分析发现,乡土文化认同量表的20个指标被分为3个因子。R1至R6在因子2的载荷量最大,均超过因子1和因子3,因此将指标R1至R6归为因子2,即乡土文化认知认同上具有合理性;Q1至Q9的最大载荷量在因子3上,因此将指标Q1至Q9归为因子3,即乡土文化情感认同上具有合理性;X1至X5的最大因子载荷量在因子1上,因此将指标X1至X5归为因子1,即乡土文化行为认同上具有合理性。共同度指的是3个因子对指标的代表性,均大于0.5,代表性较强。由此说明,本问卷将乡土文化认同拆解为3个维度,通过了检验型因子分析,具备较高的效度。
(二)研究假设
农村大学生生长于哺育自己的乡土,内心深处对乡土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内化表现为一种思维模式或行为准则,推动着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建设家乡。返乡创业是改变家乡风貌,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和回报桑梓的重要途径。农村大学生乡土文化认同程度越高,越会了解和热爱家乡的文化、风俗、地方景色等,对于建设家乡、改善家乡生活水平,为家乡作贡献的心情越迫切,向周围人介绍宣传推荐的愿望就会越强烈,因而就越有可能通过返乡创业来支持和推广家乡的文化、特色产品等。有学者提出,乡土情怀可以分为乡土情结、乡土责任、乡土认同等3个维度,乡土情怀的3个维度都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向有正向的影响作用[17]。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乡土情结越强,在社会资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农民工更愿意回乡发展,即乡土情怀正向影响返乡创业意愿;此外,社会资本在教育人力资本与返乡创业意愿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乡土情结能够正向调节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23]。还有学者通过定性研究,认为农村大学生因乡土情结而具备了返乡创业的强大动力,乡土情结为他们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提供精神寄托,农村大学生能够将返乡创业行为升华为个人理想的实现层面[24]。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乡土文化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Ha——乡土文化认知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Hb——乡土文化情感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Hc——乡土文化行为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三)数据来源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成都C大学农村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19份,回收有效问卷364份。样本的具体情况如下:男女占比分别为48%和52%;理工农医类、人文社科类、经管类、艺体类和其他的占比分别为32%、32%、23%、9%和4%;研究生、大四、大三、大二、大一的占比分别为4%、47%、22%、18%、9%;家庭分布于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占比分别为36%、34%、25%、5%;家庭经济水平为上等、中上等、一般、中下等、下等的占比分别为2%、14%、57%、22%、5%。在家庭精神支持层面,56%的人认为自己的家庭会为自己的返乡创业决定提供精神支持;仅有20%的人认为自己的家庭不会给自己提供精神支持。在家庭物质支持层面,54%的人认为自己的家庭会给自己提供经济、物质上的支持;26%的人认为不会提供物质支持。在创业成功经历方面,仅有22%的人拥有父母成功创业的经历。在了解当地创业相关政策方面,65%的人不了解;在了解的人中有26%的人认为当地的创业政策比较宽松。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农村大学生乡土文化认同水平及特点
将收集来的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各分段的占比以及总体的均值、标准差等情况来研究乡土文化认同水平及其特点。结果如表1所示。
1.乡土文化认知认同水平及特点。乡土文化认知认同是对乡土文化“是什么”的测量,主要测量农村大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内容、载体以及表现形式的了解程度,如对于家乡的传说故事、风土人情的了解。本研究将收集来的数据进行重新编码,根据得分情况从低到高进行分组。其中1~2分段的归为低度认同;3分段的归类为中度认同;4~5分段的归为高度认同。从表1可以看出,乡土文化认知认同的均值为2.377,低于平均水平,说明农村大学生的乡土文化认知认同的水平较低,大部分受访者对于乡土文化特色处于一种懵然不知和浑然不觉的状态,对于家乡的特色产品、地方景色、风俗习惯甚至是方言都不甚了解。此外,可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探究“年级”对乡土文化认知认同的影响,发现sig.值为0.379,因此“年级”变量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随着农村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其乡土文化认知认同水平没有随之上升。农村大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认知大多依靠对自身童年生活的回忆和老一辈的口耳相传。随着外出求学时间的渐长,他们对于家乡这一场域分隔也越远,更容易产生乡土文化认知的中断。
2.乡土文化情感认同水平及特点。乡土文化情感认同是对乡土文化“怎么样”的测量,主要测量农村大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心理态度、支持程度以及情感联结深浅,是观测农村大学生对乡土文化感情倾向的“风向标”。从表1可以看出,乡土文化情感认同的均值为3.358,高于平均水平,说明农村大学生的乡土文化情感认同水平相对较高,大部分的受访者生对于家乡流露出喜爱、自豪之情,对于乡土文化持一种正面的支持和理解态度,有着较为深厚的情感联结。
表1 乡土文化认同的分段式描性述统计
3.乡土文化行为认同水平及特点。乡土文化行为认同是对乡土文化“怎么做”的测量,即对主体是否愿意,以及多大程度上愿意传承和弘扬优秀乡土文化的测量,主要测量农村大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向行为转化的可能性。从表1可以看出,乡土文化行为认同的均值为2.284,低于平均水平,说明农村大学生的乡土文化行为认同水平较低,低于乡土文化认知认同与乡土文化情感认同的均值,大部分受访者虽然对乡土文化持有较高水平的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但并没有将这种心理上的认同转化为切实的行为,没有参与到乡土文化的宣传与保护的行动当中,对乡土文化的行动执行力相对不足。
4.乡土文化认同总体水平及特点。根据表1可知,农村大学生乡土文化认同总体水平较低,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持低度认同,高度认同的人最少,农村大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水平有待提高。在乡土文化认同的3个维度中,乡土文化情感认同均值最高,乡土文化认知认同次之,而乡土文化行动认同均值最低,情感认同和行动认同水平相差较大,乡土文化认同总体具有知情行相分离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大学生对于乡土文化有较为紧密和积极的情感连结,他们对乡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情感上支持、认可乡土文化,肯定乡土文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愿意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但由于学习生活地点的改变,农村大学生在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上越来越趋近于城市,一些传统习惯或风俗逐渐被摒弃,多元化的新兴观念越来越被接纳。且农村大学生在外求学的时间越久,与家乡的距离则越远,致使其乡土文化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难以实现向行动认同的转化,从而产生乡土文化认同上的知情行分离。
5.乡土文化认同的各维度比较。为深入了解乡土文化认同三维度之间的差异及其关系,本研究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乡土文化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进行均值比较,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乡土文化认同各维度差异比较及相关系数表
两两之间的均值差情况为:乡土文化认知认同与乡土文化情感认同的均值差为-0.981,通过了置信区间为99.9%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乡土文化认知认同与乡土文化行动认同的均值差为0.093,通过了置信区间为99%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乡土文化情感认同与乡土文化行动认同的均值差高达1.074,通过了置信区间为99%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乡土文化情感认同水平会显著高于乡土文化行动认同水平的原因在于:(1)根据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人的行动大多数出自利益的考量,力图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这必然关涉到成本与代价,会影响到个体的自身利益,且不排除利益受损的可能,因而主体在行动方面会更加保守谨慎。任何行动绝不仅仅是受情感的驱动,同时会受到利益得失考量的影响。乡土文化情感认同仅是农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一种表态,是抽象的态度意向和感情联系,并不涉及实际利益,因而农村大学生不吝于情感上对乡土文化的支持。(2)根据心理学上的观点,“实然”指的是事物或现象的实态,是客观描述;“应然”是指一种价值上的判断,是某事物遵循自身的性质和运行规律所应该达到的状态。乡土文化情感认同可以看作是应然状态,是农村大学生不受外物影响自发产生的对家乡文化的支持与认可;乡土文化行动认同可视为实然状态,是农村大学生在经历了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审慎考量后,实际做出的对乡土文化的维护行动。“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之间必然会有一定的距离,正是这“距离”导致了乡土文化情感认同高于乡土文化行动认同。
乡土文化认同3个维度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分别为0.696、0.638和0.776,均通过了置信区间为99.9%的显著性检验。根据相关程度的划分标准,乡土文化认知认同与乡土文化情感认同为中等相关、乡土文化认知认同与乡土文化行动认同为中等相关、乡土文化情感认同与乡土文化行动认同为强相关,且相关系数为正数,说明两两之间有着正向影响。
(二)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现状
对农村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及所属7个指标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Y7均值最小,为2.59;Y4均值最大,为3.55;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均值为3.01,处于中间水平。总体而言,农村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并未出现过低或过高的倾向,大部分大学生的意愿居于中间水平。从各指标的情况来看,农村大学生对于返乡创业仅处于想法层面,并未真正将返乡创业作为未来的规划并付诸实际行动,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为返乡创业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前沿动态。
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发现,农村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在个体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和地方政策认知特征变量等方面的差异显著性如下:个体特征变量方面,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在年级上存在较大差异,在专业上存在部分差异,而在性别上差异不明显;在家庭特征变量方面,除了父母有无成功创业经历变量外,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在家庭所在地区、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精神支持、家庭物质支持等4个变量上均呈现出显著差异;地方政策认知特征变量方面,不了解创业扶持政策的农村大学生最多,且返乡创业意愿最弱,均值仅为17.62;了解当地创业扶持政策且认为政策较为宽松的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最强,均值为22.79;了解当地创业扶持政策但认为政策相对严苛的农村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居于上述二者之间,均值为18.31。本研究进一步对该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sig.值为0,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在地方政策认知特征变量上有显著差异,且呈正相关关系。
(三)乡土文化认同与返乡创业意愿的相关分析
将乡土文化认同总体水平及其3个维度,即乡土文化认知认同、乡土文化情感认同、乡土文化行为认同均值水平和返乡创业意愿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将性别、专业、年级等个体特征变量,家庭所在地区、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精神支持、家庭物质支持、成功创业经历等家庭特征变量,对于当地创业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这一地方政策认知特征变量,共9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从表3可以看出,乡土文化认同总体水平及其下属的乡土文化认知认同、乡土文化情感认同、乡土文化行为认同水平的sig.值均为0.000,小于0.05,通过了置信区间为9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以上四者均与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呈正相关关系。
表3 乡土文化认同与返乡创业意愿的相关分析
(四)乡土文化认同与返乡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1.回归模型的建立。本文意在研究乡土文化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此将乡土文化认知认同、乡土文化情感认同、乡土文化行为认同作为自变量,将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将3个个体特征变量、5个家庭特征变量以及地方政策认知特征变量作为回归分析中的控制变量。由于因变量即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为定距变量,所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具体公式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kxk+ε
(1)
其中,y表示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β0表示常量,即为纵截距;xi表示相关控制变量以及核心解释自变量(i=1,2,…,k);βi是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i=1,2,…,k)。各变量的赋值情况详见表4。
表4 各变量赋值情况
2.对乡土文化认同3个维度的回归分析。根据上文对于控制变量以及核心解释自变量的赋值情况的描述,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乡土文化认同如何作用于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体将9个控制变量放入第一层,形成了模型1;将乡土文化认同的3个维度的核心自变量放入第二层,形成模型2。最终得到了乡土文化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5)。其中,模型2的变量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说明不存在共线性,可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1)模型拟合度与线性回归方程。根据表5中的数据,对线性回归的模型拟合度进行阐释。在模型1中,包含了9个控制变量,拟合度为0.149,拟合程度较低。在模型2中,加入了乡土文化认知认同、乡土文化情感认同和乡土文化行为认同作为核心自变量,得到拟合度为0.276,拟合程度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说明乡土文化认同的3个维度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因变量。
表5 乡土文化认同3个维度的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公式(1)可以得出乡土文化认同各维度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线性回归方程:
y=1.339+0.126x1+0.292x2+0.414x3
(2)
(2)对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从观测模型1可知,控制变量中仅有2个变量(年级、地方政策认知特征)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年级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得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降低0.128;地方政策认知特征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得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高0.328。从观测模型2可知,在加入了核心解释自变量之后,控制变量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发生了变化,其中有3个变量(年级、家庭精神支持和地方政策认知特征)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年级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得返乡创业意愿降低0.125;家庭精神支持对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得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高0.117;地方政策认知特征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得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高0.299。综上,对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中,年级、地方政策认知特征和家庭精神支持是影响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
(3)对乡土文化认同3个维度的回归分析。在对乡土文化认同3个维度的考察中,可以发现模型2,即基于控制变量加入核心自变量后,通过了相关性检验的3个变量均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乡土文化认知认同、乡土文化情感认同、乡土文化行为认同每增加一个单位,能使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分别提高0.126、0.292和0.414。究其原因在于:1)农村大学生对乡土文化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和了解,将家乡特色产业或生态农业等谙熟于心,可以为返乡创业提供多元化的路径选择,从而做好返乡创业的前期准备工作;2)农村大学生和乡土文化的情感联系,可以激发他们建设家乡、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其返乡创业意愿;3)返乡创业行为是怀揣乡土文化情怀的农村大学生以实际行动来宣扬乡土文化的具体形式之一。进一步对比三者之间的作用,乡土文化行为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高于乡土文化认知认同和乡土文化情感认同。
3.对乡土文化认同总体水平的回归分析。基于上文对乡土文化认同3个维度的回归分析,本研究进一步剖析乡土文化认同总体对于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作用,故以此作为自变量,构建了模型3和模型4(表6)。其中,在模型4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说明不存在共线性,可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表6 乡土文化认同总体对返乡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1)模型拟合度与线性回归方程。根据表6中的数据,对线性回归的模型拟合度进行阐释。模型3的拟合度在上文已作描述,故不作赘述。在模型4中,加入了乡土文化认同总体作为核心自变量,得到拟合度为0.250,拟合程度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说明乡土文化认同总体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因变量。
根据上文的公式(1)可以得出乡土文化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线性回归方程:y=1.291+0.419x。
(2)对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由表6可知,控制变量中的年级、家庭精神支持、地方政策认知特征都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3)对乡土文化认同的回归分析。观测模型4可知,乡土文化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00<0.001)。乡土文化认同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得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高0.419。乡土文化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作用是乡土认知认同、乡土情感认同和乡土行为认同等3个维度作用的合力,因而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4.假设检验。根据上文对所提出的4个研究假设所进行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假设H、Ha、Hb、Hc得到验证,说明乡土文化认同以及下属的3个维度,即乡土文化认知认同、乡土文化情感认同和乡土文化行为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根据上文可知,乡土文化认知认同、乡土文化情感认同、乡土文化行为认同和乡土文化总体认同每增加一个单位,能使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强度分别提高0.126、0.292、0.414和0.419。即就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作用强度而言,乡土文化认同总体作用最强,乡土文化行为认同其次,乡土文化认知认同则最弱。
表7 假设检验结果表
四、基于AGIL模型的理论阐释
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乡土文化认同与AGIL模型均受到内外两方面的影响:在外部受时代潮流、社会变迁的影响;在内部需要协调整合乡土文化的各组成部分,如物质资源、村规民约、自治组织、价值观念等。因此,可以运用AGIL模型就乡土文化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功能进行理论阐释。下文将以此作为分析框架,从行为有机体系统的环境适应功能、人格系统的行动目标获取功能、社会系统的要素整合功能以及文化系统的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等对乡土文化认同作用于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进行功能分析。
帕森斯将社会行动系统视作由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所构成的生物有机体,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4个子系统各自担负不同的功能:行为有机体系统担任环境适应功能,负责向外界获取系统所需的资源;人格系统包括个体动机、欲望和目标,担任行动目标获取功能,负责调动资源以达成整个系统的目标;社会系统由行动者个人通过制度化联结而成,担任系统要素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担任模式维持功能,负责促进社会成员扮演好各自社会角色与维持好整个系统运行模式,以实现系统内部制度的稳定运行,同时负责管理各子系统之间的紧张关系,以起到稳定社会关系的作用。AGIL模型是具有极强操作性的解释框架,对于解释中观或微观层面的社会行动具有极强的适配性。根据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凡是社会中存在的行动系统都可以分为4个功能子系统并可以无限细分,形成由上至下、由内而外规整的嵌套结构。无论社会系统复杂程度的高低,都会面临环境适应、目标获取、要素整合、模式维持等4个方面的问题。
(一)环境适应功能:促进农村大学生适应和融入农村社会
根据AGIL模型,乡土文化认同适应功能的发挥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挖掘和获取资源,用以保证行动系统的有序运行。因此,可从适应和融入2个维度来阐述乡土文化认同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促进作用。
1.乡土文化认同促进农村大学生适应返乡创业外部环境。乡土文化认同下的行动有机体系统承担着适应功能,推动农村大学生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向外界环境募集资金,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物质与人力支持。乡土文化认同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可和支持,农村大学生保持这种积极态度,在其返乡创业时,能够愈加详尽地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生态农业等状况,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
2.乡土文化认同推动农村大学生融入当地农村社会。农村大学生远离家乡,外出求学,受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多元包容的思想观念的熏染,在眼界和见识上都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小乡村。因而,在返乡创业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与当地的亲朋甚至是父母 “说不到一块去”的情况。如果说前文中的“适应外部环境”是从物质和信息层面为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消除障碍,那么,此处提到的“融入农村社区”则是在心理层面上帮助他们与当地居民破除隔阂。乡土文化认同是农村大学生在长久的共同生活中深刻烙印在头脑中的对家乡文化积淀的深厚自信与接纳。对于遭受了城市文化冲击的农村大学生来说,重拾乡土文化认同,与农村社会实现融合势在必行。农村大学生只有通过增强乡土文化认同,加强与亲朋好友互动和联系,拉近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打破思想观念的隔阂,才能顺利地融入农村社会。
(二)目标获取功能:从个体目标升华为返乡创业动机
根据AGIL模型,乡土文化认同的行动目标获取功能使得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行为目标得以科学确立,并在此基础上有序调动内外部资源。
1.乡土文化认同升华有助于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动机。人格系统主要是从个体维度,包括个人的欲望、动机、目标等来确定行动系统的总目标并竭力达成。诸多创业者的成功经验表明,行为目标越纯粹和高尚,行为给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越强大,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可能出于不同的动机,如有人希望过返乡创业来实现自己报效故乡的愿望,获得乡亲的认可;有人深受儒家传统孝道思想观念的影响,希望能够通过返乡创业而近距离地照顾和赡养父母,给父母提供陪伴与精神慰藉以及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有人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抱着赤忱的热情,出于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宣传乡土文化的使命感以及迫切回归故土的乡土情怀,选择了返乡创业的道路。作为推动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的乡土文化认同,其本身就蕴含着农村大学生对于家乡的深情厚谊,有助于升华其返乡创业动机。
2.乡土文化认同有助于农村大学生有序调动资源以实现返乡创业目标。人格系统所承担的目标获取功能是为了社会系统的最终目标的达成,但在向最终目标进发的过程中,会有各种阶段性目标。乡土文化认同可以帮助农村大学生深刻理解与认识农村,并基于农村社区的基本状况和服务农村发展的需要而确立每个发展阶段的小目标。如在市场调研阶段,乡土文化认同帮助他们切实了解到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政策倾向以及产业空白等,能迅速实现创业的合理定位;在筹集资金阶段,农村大学生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认同充分调动人际关系网获取资金,确立合理募资的目标;在企业发展阶段,乡土文化认同能够帮助他们及时精准地掌握当地居民的消费偏好与市场需求,随时调整生产结构,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实现产品合理定位的目标。资本可分为经济、文化和社会三类可相互转化的资本。其中,社会资本是个体或组织凭借自身所拥有的较为稳定、且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悉的关系网络,形成的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25]。乡土文化本质上属于文化资本,它是串联起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纽带,农村大学生通过乡土文化认同获取的各类资源可以促成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乡土文化认同作为一种资本,利用其潜在的信息、资金、人力资本等资源助力农村大学生在返乡创业的各个阶段确立小目标,并引导资源合理流向以确保返乡创业最终目标的达成。
3.基于乡土文化认同构建的乡村权威有助于农村大学生获得资源上的比较优势。广义上的乡土文化指的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乡村权威本质上属于乡土文化的范畴。根据AGIL模型,承担行动系统目标获取功能的是乡村权威,如村两委或现代乡贤。这些组织或个人既发挥外界信息上传下达的作用,又掌握着资源的分配与流动。拥有强烈的乡土文化认同的农村大学生与当地的乡村权威的联系与沟通会愈加密切和顺畅,从而能够更便捷地获得第一手的信息资源,占据物质资源分配流动的优势位置,从而为返乡创业的准备工作减少阻碍,从而有利于其返乡创业意愿的提升。
(三)整合功能:促进各资源的协调与整合以形成返乡创业合力
根据AGIL模型,乡土文化认同的整合功能需要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整合协调,以维持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与整个系统的稳定。
1.乡土文化认同有助于整合人力资源,为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人力资本。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中国农村社会是 “熟人社会”,社会关系网中延伸出的每一条分支都会比城市社会中的人情往来更为紧密。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紧密联系的社会关系网成为了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优势条件。乡土文化认同的作用就是利用好个体的社会关系网,整合人力资源,为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本。如农村大学生可以借助乡土文化认同来号召父母亲友、邻里乡亲来宣传项目、募集资金、打响知名度等。科尔曼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等3种类型,认为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成互补关系[26]。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大学生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使得他们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从而得以扩展自己的社会资本。因而,农村大学生自身的技能不仅可以促进自身人力资本的转化,也能够利用社会关系网中相应的人力资源来助力返乡创业目标的实现。
2.乡土文化认同囊括的村规民约等约束性准则,为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制度保障。根据AGIL模型,对应社会子系统的是制度,通过强制性的制度约束来对社会成员进行整合规约,避免越轨行为的出现,保持整体系统的稳定运行。经过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村规民约、内部成员之间约定俗成的交往准则、具备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等都是乡土文化的产物,具有警醒提示、规范行为的作用。乡土文化认同利用上述的约束性准则为返乡创业的农村大学生明确了行事的界限。
(四)模式维持功能:维持农村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
根据帕森斯AGIL模型,乡土文化认同的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的发挥需要通过营造公认的价值体系,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防止目标达成过程中产生中止、断裂的风险。乡土文化认同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的发挥可以提升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包括社会角色的扮演、矛盾冲突的缓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等方面。
1.乡土文化认同促进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扮演。乡土文化认同本质上属于文化资本的范畴,农村大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有助于他们对返乡创业行为加以自觉规范,促进其返乡创业角色的正常扮演与创业模式的成功维持。根据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内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行为模式。个体处于不同的场域、置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赋予,甚至会有多重角色的叠加。返乡创业的农村大学生兼具“创业者”“老乡”等角色。乡土文化认同可以帮助他们迅速明确“老乡”的角色定位——同为一片土地上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决不能有损害村民共同利益的行为。另外,由于社会角色的重复、叠加和转换,会导致个体在某些时刻出现角色冲突,农村大学生在返乡创业过程中也不例外。乡土文化认同通过对价值观的影响而让农村大学生在面对角色冲突时可以有一个相对平稳的过渡和正确的坚守,从而促进其社会角色的扮演与创业模式的长久维持。
2.乡土文化认同缓和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的矛盾冲突。文化子系统既能够促进内部成员的社会角色扮演与维持,又能够缓解各子系统之间的紧张矛盾关系,以此维持系统稳定运行。农村大学生利用乡土文化认同可以缓和内外两方面的矛盾冲突,促进返乡创业的平稳落地。(1)乡土文化认同所包含的共通的情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保证了内部成员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性,农村大学生借此可以实现社会角色的调和。(2)农村大学生受到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的影响,顺利地融入社群,与当地居民保持价值取向上的同步,如此就可以避免价值取舍矛盾和利益纠葛对创业目标所造成的干扰。
3.乡土文化认同依托血缘、地缘关系有助于增强农村大学生抵御风险能力。乡土社会相对封闭,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依靠血缘和地缘关系相联结,范围较小但联系较为牢固紧密。每个农村社区都是联系紧密的情感关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对于返乡创业的农村大学生来说,他们虽然短暂离开家乡,但依然是家乡的一分子,仍旧处于血缘和地缘纽带的关系网之中。农村大学生在返乡创业过程中若遭遇危机,乡土文化认同能够助其通过血缘、地缘等关系调动人际关系网之中的后备资源,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发挥集体的优势,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同心同德,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