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春期经前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2023-05-07刘力瑞
刘力瑞
【摘要】女性青春期健康问题是全球健康组织与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青春期月经问题是其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分析青春期经前期综合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产生原因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青春期女性经前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青春期女性经前期综合征患者提供可靠的缓解方法。
【关键词】青春期;经前期综合征;护理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生殖健康已成为女性健康的首要问题。很多国家在性和生殖健康的宣传与服务上往往忽略了未婚和青春期女性的需要[1]。对于青春期女性而言,生殖健康问题中的月经问题是困扰女性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显示,经前期综合征为影响青春期女性健康的第二位因素[2]。青春期是生长过程的第二高峰,此阶段青少年个体激素水平分泌旺盛,其中荷尔蒙水平的变化对青少年的情绪有显著影响,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时期,个体躯体和心理状态的显著变化,更容易导致一系列行为或情绪问题。经前期综合征在此阶段出现,以周期性的躯体不适及焦虑、抑郁情绪为特征,发病率高,对女性生理、心理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干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1青春期经前期综合征
从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会在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作用下发生周期性脱落,与血液一起经阴道流出体外,形成月经,从月经的第一天起到下次月经来临前一天为止是一个完整的月经周期[3]。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往往出现在女性经血排出过程中,成为困扰女性的主要问题。“PMS”是指在女性月经周期的黄体期(经前7~14d)出现的一系列情绪、行为和躯体不适的症状,并在月经来潮后很快好转或消失,表现为易激动、焦虑、抑郁、失控感等情绪症状,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低下、社交退缩等行为症状,乳房胀痛、头痛、腹泻等躯体症状[4]。
PMS易发生在青春期到20岁之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受饮食结构与居住环境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女性青春期早熟现象已经相对普遍,但生理的成熟往往与其心理的成熟不相匹配,心理成熟严重滞后于生理的成熟。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与文化的影响,青春期女性受到的生理健康知识教育有限,当青春期女性出现PMS时往往会困扰不已。而受到环境影响或精神压力增大时,往往会更易于产生PMS。PMS大多数较轻微且在月经来临后会缓解,但仍有很多人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和社会交往受到影响,PMS会导致青春期学生旷课、逃避参加体育锻炼及社交困难等,甚至还会增加抑郁及自杀风险。
PMS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它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雌孕激素比列失调,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可引起PMS;②内啡肽学说认为体内内啡肽水平的变化,可引起精神、神经症状;③维生素B6不足;④精神、心理因素,若患者有明显的精神、心理症状,如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等均可使PMS的症状加重。
2青春期经前期综合征影响因素分析
青春期经前期综合征影响因素除与性激素有关外,还与人口学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有关。
2.1人口学因素
PMS出现在绝经期前的各个阶段,但是受到知识匮乏以及处理方式不当等因素的影响,青春期女性更易于发生。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较好的青春期女性更易发生PMS;受教育水平越高、高年级青春期女性PMS的发生率也更高;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诱发PMS情况的发生,比如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大量咖啡的摄入等。其中,BMI指数过大对PMS产生的影响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此外,由于饮食不规律引起的肥胖问题,往往也是诱发青春期女性相关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注重保持合理的体重,进行合理的运动等是降低PMS发生频率的有效方式。
2.2生理因素
月经初潮年龄提前、有严重的月经疾病、经常发生痛经或者睡眠较晚的女性PMS发生率较高。女性进入青春期的标志之一是月经来时的初潮,年龄13~14岁,特殊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提前情况,PMS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Kitamura M等的研究表明PMS的发病率在初潮年龄小于13岁组的女性中较高,初潮年龄越小,身体和心理成熟度越低,从而易导致PMS的相关症状出现[5]。因此,做好青春期低龄女性PMS疾病预防保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青春期严重的月经疾病比其他任何慢性疾病对生理和心理造成的负担更重,甚至于产生抑郁情绪,因此也更易发生PMS;由于PMS与痛经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容易被青春期女性误认为是痛经;睡眠情况也与PMS有关,睡眠质量较好的女性发生PMS的概率较低,睡眠质量较差的女性产生PMS频率则较高。
2.3心理因素
PMS是一种身心疾病。青春期女性由于生理特点的影响,易产生负性情绪,在负性情绪的影响下更易产生PMS。青春期女性由于学习、升学、考试、社会关系等原因,易出现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进而导致PMS、月经失调等疾病[6]。因此,青春期女性学生应学会情绪调节,适当放松身心,保持乐观心态,减少负性情绪,消除不良情绪对记忆的影响,从而缓解PMS的发生。
情绪不稳定,人格特质为神经质人格也会增加PMS的发生率,近几年流行的正念训练可能会降低PMS的发生率。不良的情绪是女性经前期综合征的重要诱发因素,而女性的经前期综合征也会通过不良的情绪反应表现出来。
2.4社会因素
儿童期创伤的经历与成年期精神病理之间的关系早已被证实,因此在儿童期若有不良经历,易使个体难以發展出良好的社会适应,如PMS。社会心理压力(如生活压力事件、升学压力等)也会增加青春期女性PMS的发生率。
3青春期经前期综合征的护理干预措施
至今,PMS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抗焦虑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利尿剂螺内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组合口服避孕药等。近年来,中药治疗PMS也获得了一定进展,认知行为疗法、有氧运动、营养调节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治疗PMS比使用单一方法治疗更为有效[7]。因此,护理人员可以对青春期PMS女性采取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如健康合理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睡眠质量和放松疗法等,同时做好PMS的健康宣教,使其正确面对并合理处理PMS症状。
3.1有氧运动
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跳舞、太极、游泳等,可减轻PMS症状,研究认为运动时机体能分泌一些激素和酶类物质,这些物质一方面可以强健身体,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同时可以释放不良情绪,如内啡肽,可消除患者已形成的负性心理,从而缓解PMS症状。但是体育锻炼的强度要适宜,过于紧张或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会引起腹压的增高,进而导致月经过多。由此可知,护理人员应为青春期PMS女性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尤其是有氧运动,通过实施适当的个性化、具体化的运动计划可帮助患者消除PMS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
3.2合理饮食
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缓解PMS症状,具体护理措施为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少糖、盐、咖啡因或酒精的摄入,同时增加食用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
由于PMS与情绪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来增加血液中脑血清素的水平,进而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为减轻腹胀,减少液体潴留,缓解乳房胀痛和压痛,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多项研究显示咖啡因与PMS产生时的烦躁情绪有关,因此应限制咖啡因含量较高饮食的摄入,如浓茶、咖啡、巧克力等;补充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或药物,如牛奶、牛肉、豆类等,严重缺乏者可以补充维生素B6。月经来潮前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咸,多吃水果、蔬菜、肉蛋奶,均衡饮食,保证机体有足够的营养摄入。
3.3心理干预
PMS是典型的身心疾病,因此心理干预可缓解PMS的相关症状。护理人员应重视女性心理健康保健,通过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干预、心理咨询等形式提高PMS患者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8]。值得注意的是,尽管PMS对健康有很大影响,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羞于谈论妇科疾病,尤其对于青春期女性而言,更是难以启齿。因此,学校校医院、社区、大型综合医院的心理科应设立PMS门诊,对患PMS的青春期女性进行必要的医疗护理及心理干预。
3.4健康教育
青春期女性大多处于学生阶段,健康教育活动容易开展,干预方案易于实施。因此学校应联合当地社区或医院,积极开展生殖健康教育讲座或开展相关活动,向青春期女性提供信息支持、咨询渠道支持及有关知识。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利用微信建立PMS相关知识公众号、视频号,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同时可建立微信群、抖音群,在线解答青少年的提问,在充分尊重青少年隐私的同时又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经前期综合征是青春期女性在经期前出现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症状,对这类人群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减轻他们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针对经前期综合征,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从饮食、运动、改变生活习惯、心理干预、中医养生、药物干预等多个方面入手。具体而言,建议青春期女性通过调节饮食、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时间、缓解情绪波动等方式来调节身体和心理状态,同时中医养生方法如按摩穴位等也可以缓解症状。必要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缓解症状。这些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有助于缓解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提高青春期女性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认识的发展,对经前期综合征的理解和护理干预也不断更新和完善。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有针对性、科学化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更好地缓解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
【参考文献】
[1]NEILL C E,MEIR S,ANN S H,et al.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evidence for a new category for DSM-5.[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2,169(5):465-75.
[2]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8-352.
[3]侯璐璐,陈莅蓉,周仁来.经前期综合征与奖赏进程失调——来自脑电的证据.心理学报,2020,52(06):742-757.
[4]FARROKH-ESLAMLOU H,et al.Premenstrual syndrom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Iranian medical students[J].Sexual & Reproductive Healthcare,2015,6(01):23-27.
[5]KITAMURA M,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remenstrual Symptoms and dysmenorrhea in Jap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Arch Womens Ment Health,2012,15(02):131-133.
[6]季玉琴,蔣美芳,施君瑶.上海浦东新区在校大学生生殖健康知信行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0(03):441-444.
[7]谭雁婷.江门市新会区高中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状况调查研究[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20(09):699-702.
[8]唐海英,唐莹,杨洁.高校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知信行与需求的调查分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2):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