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校企多元协同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研究
2023-05-06王菁婧
王菁婧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金华 322100)
[关键字]高校党建;协同党建;政校企;联学联建
一、目前基层党建所存在的问题
(一)党组织“弱化”、党建活动“边缘化”
当前,各级党组织的党建活动都能按时开展,但形式较为局限,多以学习会、讨论会为主,对“90 后”“00 后”的年轻党员吸引力有限,积极性有待提升。
(二)各级党组织“单兵作战”,优势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目前,地方各基层党支部条块不相容、联系不紧密,单打独斗现象严重,各单位党组织的优秀党员队伍、特色活动资源、宝贵学习经验等均不能实现共享,优势资源利用率不高,合力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三)党建与业务“两张皮”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同志对党建工作还存有一定的“偏见”,重视度不够。具体表现在各单位定期召开的党组会议中,专题研究党建的会议寥寥无几,而业务会议则占了很大比例。还表现在因布置的党建工作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显性成效,而配套的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使得大家对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达到党建和业务的同向而行,成为各级党组织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政校企“联学联建”平台搭建的意义
(一)有助于高校将培育人才和服务社会相融合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需要实践平台,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服务社会需要具体的落脚点,而在共建党建“联学联建”平台上,此三大职能均能充分发挥作用。
首先,“联学联建”平台携手各共建单位设立的研学教育、创新研发、人才共培等几大基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岗位环境中给予各专业学生更多行业一线的实习机会,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过渡。其次,各共建单位均与学校相关专业、教研室等结成调研队,由校内优秀教师带队针对行业、企业做一线调研,并以此作为其课题研究的素材。最后,“联学联建”平台会定期开展各类特色党建活动,采取由其中一家或多家发起、其他成员自愿的形式,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开展各类服务工作、志愿工作、帮扶工作等,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切入点,服务社会。
(二)有助于成员单位将党建和业务相融合
共建单位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不同领域,在党建共建的前提下,找准各自的需求,让合作项目成为共建单位事业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共建单位间的优势互补,促成业务合作、协同发展,合力推动党建、思政、社会效益等各方面齐头并进,发挥各自在行业内的“头雁”作用。
(三)有助于形成区域地方党建“新风尚”,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2021 年,浙江广厦大学所在城市东阳市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精神文明高地领域”首批试点城市,党建“联学联建”平台以资源共享、队伍共建、项目共创的方式,将区域内各企事业单位“拧”成一股绳,为助推区域“党建共富”提供了新范本。一方面,高校可以从区域中得到相关的“能量供给”,城市特色、支柱产业、优势行业等都会对高校优势专业群的建设、“招牌”师资的组建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区域地方也会利用就近的地缘优势,便利、集聚、精准地享有高校的资源,这种稳定性能大大提高高校在推动区域党建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有助于形成系统化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工作
目前,高职院校协同党建方面的研究工作整体数量偏少,不能形成系统化研究。在中国知网里同时将“政校企”和“党建”作为关键词搜索,只能搜到4 篇文章。将关键词扩大到“高校党建”+“协同”时,也只有622 篇相关文章。
此外,在现有的研究文章中,其研究方向较为局限且视角较小。梳理300 余篇文章,发现主要有两类研究方向,一类以刘振香、王璐、虞正烨撰写的《“党建+校企合作”全链式思政育人实践与探索》为代表,落脚点在“校企合作”,从合作模式的意义、基础、方法等角度研究党建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但该方向的参与者只有高校和企业,没有涉及政府。但是在地方党建良好环境的营造中,政府扮演着独特而又重要的角色,不应忽略。
另一类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研究校内党支部协同党建上,以王陈的《高校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路径分析》和谢仁生的《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协同机制探究》为代表,前者关注点在顶层设计上,研究高校如何通过对观念、制度、运行模式的整改,在校内建立起党建协同体系,后者则将关注点放在教学领域,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党建、教师党建与思政教育相协同。该方向仅立足于高校内部,缺乏地方和区域层面的大局观。
综上,两个方向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合新时代党建聚合力、资源共分享的大势所趋,急需有相对应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三、政校企“联学联建”平台构建的路径
2021 年3 月,浙江广厦大学牵头搭建了政校企党建“联学联建”平台,以资源共享的形式,培养基地项目,打造了覆盖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别的地方党建“朋友圈”,成为地方党建的“新风尚”。一年间,该平台已与浙江省东阳经济开发区、东阳市税务局等20 余家单位结成了共建单位,先后确立了人才培养、研学教育等五大类基地项目,共同开展了红色实践中心建设、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残疾人帮扶活动等20 余项,开展30 余次特色党建活动,认领实现“微心愿”45 个。
(一)确保“生态圈”的多样化,为平台铺就肥沃土壤
在这张地方党建“朋友圈”的名单中,涉及的单位类型多样,不仅有政府部门的参与,还有学校、村镇、企业的加入,同时涵盖了财税、科技、通信、教育、建筑、医疗等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一方面,这些领域的党建工作对其他领域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在提供民众利益表达渠道、推动执政党整合器功能的实现、发挥政治社会化作用、培养与输送社会精英、服务与引领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平台积极鼓励其他类型、其他领域的单位以共建联建、结对帮扶、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入,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二)坚持理论培训的常态化,为平台输入成长养分
浙江广厦大学近年来发展迅速,现已建成党建理论研究专家库、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和校级师生宣讲团,分别面向地方决策者、企事业单位中高层领导及普通群众开展党建理论宣讲与培训。各支队伍以“菜单化”的形式,发挥自身学科专长,定期走出校园,走进共建单位,参与其理论夜学活动、党员学习会、党建活动等,发布的“红色菜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共建单位可按照自身需求点“单”,引入“外脑”,充实本单位党建“智库”。同时,浙江广厦大学的一线教师以小切口做大文章,用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将党建理论转化为深入浅出、易于接受的精彩故事,让基层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最新的理论政策,为“生态圈”输送养分,确保党建平台的理论先进性。
(三)理出“朋友圈”供需“三清单”,增强平台内部凝聚力
为满足不同共建单位的需求,“联学联建”平台定期推出党建供需“三清单”,方便“朋友圈”内单位相互匹配,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约成本。
信念联育,党员联学,形成“需求清单”,激发内动力。共建单位互通有无,广泛摸排各单位需求,探索包括党建、人力、智力、教育、科技、文化、信息等在内的多类别共建领域,创建“需求清单”作为“联学联建”的主要工作方向。同时,倡导党课共上、经验共通,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增强党组织间互帮互助机制,进一步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资源联用,队伍联建,形成“资源清单”,凝聚向心力。充分挖掘共建单位的优势党建资源,形成“资源清单”,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满足党建“朋友圈”内不同单位的需求,定期召开党建交流会,圈内队伍共建,资源共用,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活动联办,品牌联推,形成“项目清单”,增强推动力。按照共建单位的愿望和要求,根据实际,结合党员志愿服务等工作,围绕“七个一”项目建设工作,即一次交流、一项计划、一次党课、一件实事、一个基地、一次展演、一项研究,形成具体的“项目清单”,作为“联学联建”的主要内容,并且将重点活动品牌化,便于持久长效开展。
以浙江广厦大学为例,学校以每月一次的“党课课表”形式,将本月社科类专业教师的讲课人、讲课主题及主要内容在平台内部公开。同时,将平台运作进行制度化,建立党建“联学联建”工作月度计划、总结定期报送制度,以及每月工作推进简报制度,把这些项目、活动、课程等作为“产品”放入“平台超市”,以供共建单位按需选择。
(四)注重品牌化的运营方式,打造平台外部形象
所谓“品牌”,一般是指企业、商品等体现出的具体形象或综合品质,可以让人们对品牌产生一种信任感。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商品消费方面,人们对于“大品牌”的信任,就明显高于“小品牌”,这是因为品牌形象本身暗含了品质、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是对企业实力、商品质量的浓缩体现。商业领域是这样,在非商业领域也是如此。对于社会活动、联建项目而言,获得共建单位、人民群众等广泛关注、支持及参与至关重要,而品牌化的塑造则可以扩大影响力和竞争力,对人们产生吸引力,便于推广和持续,从而将活动做大做强。
2021 年建立党建“联学联建”平台初期,作为牵头方的浙江广厦大学就一直致力于探索“党建+”品牌的塑造。经过近一年的尝试、沟通,从2022 年开始,“联学联建”项目围绕着“微体系”打造“党建金品牌”,旨在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微体系”首批推出微课堂、微公益、微驿站、微活动四个版块,所有活动都围绕其做策划、组织(见图1)。
图1 “微体系”四大版块示意图
微课堂:根据每个时期社会形势,邀请行业、领域专家讲解最前沿理论知识,把原本分散的党课变身为集体“大课堂”,扩大党员教育覆盖面和吸引力。
微公益:红星闪闪微图书室,让“孤读”变“共读”。协同各联建单位,共同为山区的孩子捐赠图书书籍,建立“红星闪闪”微图书馆,首批选择三个山区小学设点,定期进行图书更换,并组织志愿者与孩子们“共读”“伴读”,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
微驿站:以志愿服务驿站为“根据地”,发动联建单位的力量收集群众“微心愿”,定期组织联建志愿者下基层、下企业、下社区帮助群众实现“微心愿”。
微活动:党建知识趣味定向竞答赛、“联学联建庆七一”典礼、党建实务观摩活动、联队体育赛事等。
四大版块同期启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入更多的“微”系列,将其常规化、常态化。
结 语
要想让党建工作走实走深走心,形成地方党建“合力”,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发挥自身人才队伍齐、专业知识广、统筹能力强等优势,主动承揽“联学联建”平台建设、协调、统筹等任务,梳理区域内各方特色资源,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功能,达到高校和地方的双赢;另一方面,在平台建设上要注重对共建成员多样化的选择、整体队伍先进性的保证、规章制度规范化的确立及项目活动品牌化的运营等,促进共建单位党建与业务的双融合,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群众诉求相一致,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互惠,形成多方协同的党建“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