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23-05-06吴娟娟朱蕙霞肖一铭杨柳红栾虹洁
吴娟娟,朱蕙霞,肖一铭,杨柳红,栾虹洁
(南通大学1 医学院;2 杏林学院,江苏 22600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类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概念抽象,知识繁多,前后内容逻辑紧密,学习难度很大,学生不及格率居高不下。
为了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建成一流本科课程,我们坚持教改8年,针对课程内容和当代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情景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现总结如下。
1 课程建设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基于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要求,结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和南通大学医学院的培养方案,本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本课程知识体系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调控、医学生化专题[1]。对于大多数学生,我们要求理解并记忆主要概念、原理和步骤;对于考研学生,着重培养查阅文献、独立思考、学以致用的能力。
思想素质目标:利用热点事件,提炼生化课程中蕴含的价值观[2],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2 课程建设与实践
一流课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主要提供学习指导、测试答疑、动画视频、热点讨论、互动话题、章节测试等项目;线下主要提供集中授课、小组讨论、同伴讲评、热点分析、思政案例、知识竞赛等项目;师生互相配合,互相支持。见图1。
图1 教学方法与实施过程
2.1 课前发布预习任务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线上课程、班级QQ 群,课前发布预习任务单,同学自学线上课程,完成预习测试题。在预习和自测中遇到问题,小组成员互学互评,先行消化,将不能解决的难题在留言区告知教师。教师汇总后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习效果,调整课堂授课的内容和节奏,学生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授课有的放矢,提升了教学效果[3]。
2.2 改进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起来 (1)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当小老师,课前将相对简单的知识点分给各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课件。学生讲解知识点,在线答疑,互动讨论,学生和教师打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表达、分析、应变和团队合作能力。(2)集中授课,查缺补漏:通过分析学生的预习数据,听取学生小老师的讲解,老师找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将授课方式从满堂灌转变为精讲知识点,解析重难点,理顺知识体系和归纳总结。讲课时引用社会热点案例,采用生动语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跨越生化难学的心里障碍,提高授课效率。(3)边学边练,测试巩固:设置常规全班测试,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平台的弹幕、选人等功能,边讲边练、边做边评。
2.3 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结合相关专业知识融入思政元素,课堂上教师给出思政案例,课后学生自由组队,制作PPT,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道德理念,更容易达成思政教育目标[4-5]。部分思政案例见表1。
表1 部分思政案例
3 课程成绩评价方式改革
我们采用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平时成绩(线上、线下)、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分为课前10%、课中30%、课后10%,学生完成一项任务获取一项平时分,见表2。在考核设计中,既包括系统打分和老师打分,也包括学生之间互评、组内互评、优胜者加分等形式[6]。这些合理的奖惩制度,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项学习任务。
表2 全过程考核体系的各部分成绩构成
4 课程教改的效果
选取护理专业2021年级1~3 班学生共80 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模式,观察组采用翻转课堂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由相同教师授课。通过问卷星平台发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自学能力、文献查阅、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学以致用、思政等方面提高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对教学模式认可度比较 n(%)
综上所述,生物化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强化课程全过程管理,实施严格的课程评价,教师要善于疏导学生的抵触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要相互补充和融合。小组讨论要控制人数,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不可过于娱乐化。教师要控制教学活动的节奏和时间,及时进行知识点点题和思政点题。教师需要更新知识储备,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一门有趣味、有深度、有广度的一流本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