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发布17项行业标准 等8则
2023-05-06
关注
自然资源部发布17项行业标准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实景三维数据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规程》等17 项行业标准,将从6 月1 日起实施。这些标准面向自然资源管理应用需求,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对促进重大测绘地理信息项目建设、保障地理信息成果质量、提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两项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将有力助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和新型基础测绘项目的开展;四项标准作为一套完整解决方案,系统性解决了激光测高在测绘领域生产应用无标准可依的局面,对推动国产卫星应用和相关激光测高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三项标准从不同角度弥补了国家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系列标准体系框架的不足,对推动国产北斗卫星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一项标准构建了全国统一的高分辨率、高精度的陆海垂直基准转换模型,对推动陆海基准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七项标准面向管理应用需求,以标准供给助推行业应用与技术发展。
第五届遥感应用大会在广州举行
3 月21 日,由中国测绘学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五届遥感应用大会在广州开幕。本届大会以“星瞰赋能·智启未来”为主题,探讨遥感技术研究新理论、新方法,分享遥感技术创新应用新进展、新成果。
本次大会共设立智慧湾区与海洋遥感、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行业数字化转型应用以及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四个分论坛。探讨了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目前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卫星遥感应用技术是如何成为政府精细化监管、社会协同治理、企业精准决策的重要手段,并为社会方方面面提供全方位数字化服务。
中国遥感应用大会已成功举办四届,是我国遥感应用领域的年度盛会。在加速遥感产业生态圈构建,促进遥感与多元化专业领域技术融合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2023年地理信息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在江西召开
3 月16 日,2023 年地理信息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召开。
论坛以“携手发展 合作共赢”为主题,立足地理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优秀地理信息新创解决方案展示,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图谱等新技术展示以及自然资源、住建、交通、大数据局、环保、水利等行业优秀案例展示,体现地理信息产业以创新驱动发展,展现地理信息产业创新活力。
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的突破,自主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孕育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与地理信息技术相互赋能,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数字产业化发展,为地信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应用服务变革带来新的机遇,催生更大市场。地理信息技术已成为我国产业变革和经济转型的澎湃动力之一。
科技
我国首个干涉SAR商业卫星星座数据产品发布
3 月22 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国内首个干涉SAR 商业卫星星座的数据产品,该星座由四维高景二号01、02星两颗卫星组成,于2022 年7 月16 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四维高景二号01、02 星采用双星编队InSAR 模式和分布组网D-InSAR 模式,可实现1∶25000 比例尺高精度地形测绘、厘米级地表形变检测、优于1 米的高分辨率成像,是国内工作模式最多、产品精度最高的干涉SAR 商业卫星星座,整体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该星座与四维高景一号01、02 星组网运行,形成国内领先的光SAR 一体服务能力,在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生态环境和住建等传统遥感应用领域具备极高的使用价值,同时在实景三维、智慧水利、城市安全、自动驾驶等新兴市场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维高景二号01、02 星是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四维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的首组雷达双星,本次数据产品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四维新一代商星系统第一阶段的建设圆满完成。
一箭四星发射成功
3 月22 日17 时09 分,命名为“快舟·飞利浦蜂巢号”的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四星”方式,将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3 星、04 星、05 星、06 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3 星、04 星、05 星、06 星是由中国航天科工所属系统公司研制的遥感探测卫星,主要用于获取全球大气环境要素信息,建成后可实现全球全天候海洋、大气层、电离层的立体化、一体化探测。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一号甲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工所属航天三江旗下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小型固体运载火箭,主要为300 公斤级低轨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具有飞行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保障需求少、发射成本低等特点。
InSAR超算平台完成全国地表形变监测
近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张永红研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InSAR 超算平台,成功获取了2021 年9 月至2022 年4 月全国地表形变一张图。
该InSAR 超算平台是测科院在已有的自主研发InSAR 处理软件GDEMSI 基础上,采用多粒度分布式并行策略升级改造完成,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时序InSAR 处理,计算效率提升了10 倍。
历时3 个月,该团队利用超算平台完成了全国388 个图幅、7612 景哨兵1 号SAR 影像数据的时序InSAR 处理,获得了2021 年9 月至2022 年4 月全国高密度地表形变监测结果,监测点数量近3 亿,监测点平均密度达29 个/平方千米。天津、河北、山东等地GNSS 实测数据验证表明,该结果的监测精度为4.58毫米/年。
全国地表形变监测结果表明,InSAR 超算平台能快速获取和更新大范围地表形变信息。全国地表形变一张图可直接服务于地面沉降防治、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地壳运动监测等,也可为油气田开采、采空区塌陷、大型基础设施健康诊断等提供信息支持。
数字
1万亿元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培育良好发展生态,具体举措包括:组织由大中小企业联合、产学研共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我国智能芯片、开发框架、典型智能产品等水平;加快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推动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打造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依托先导区打造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以技术突破和应用拓展为主攻方向,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引擎。据预测,到2030 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1 万亿元。
790万辆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3 月12 日发布消息称,2035 年前建成以下一代北斗系统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时空体系,提供基准统一、覆盖无缝、安全可信、便捷高效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数据支撑。
据统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以来,全国已有超过79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4.7万多艘船舶、4 万多辆邮政快递干线车辆应用北斗系统,近8000 台各型号北斗终端在铁路领域应用推广;北斗自动驾驶系统农机超过10 万台,覆盖深耕、插秧、播种、植保、收获、秸秆处理和烘干等各个环节;2587 处水库应用北斗短报文通信服务水文监测,650 处变形滑坡体设置了北斗监测站点;搭载国产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的共享单车已突破500 万辆,覆盖全国450 余座城市;基于北斗高精度的车道级导航功能,已在8 个城市成功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