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胆英雄』卜凤刚的数字人生
2023-05-06王泉涌
文\王泉涌
2022 年8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在一位解放军战士的黑白照片前驻足良久,看得十分细致。那幅照片说明仅有七个字:“独胆英雄”卜凤刚。卜凤刚是何许人也,为何总书记会对他格外关注?他是如何在战斗中以一敌百的?他的三条遗言和“五不”原则又是什么?为何莫文骅中将给予他“共产党员均类此,中华伟业必兴隆”的高度评价?本文将为您讲述“独胆英雄”卜凤刚的数字人生。
以一敌百
卜凤刚,辽宁岫岩人,蒙古族,1930 年9 月出生,1946 年7月入伍,1948 年8 月入党。就在卜凤刚入党一个月后,1948 年9月,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首战——辽沈战役打响。10 月10日,为保障主力顺利夺取锦州,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等部在锦州西南塔山地区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组织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卜凤刚随部队参加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战斗从一开始就惨烈异常,国民党11 个师的精锐部队在飞机、军舰的掩护、配合下,向塔山这个平时只有百十来人的小山村发起了潮水般的攻击,山炮、野炮、加农炮、榴弹炮在东起打鱼山、西到白台山一线阵地上狂轰滥炸,卜凤刚和战友们奋勇抵抗,激战四天四夜,敌人寸步未进。但是,我军伤亡也很大,卜凤刚所在的四纵十二师三十四团一营一排一班,战士牺牲了三分之二,班长也牺牲了。危急时刻,卜凤刚挺身而出,带领仅剩的几名战士沉着应战。打到第五天,全班只剩下卜凤刚一人,而他的头皮也被子弹擦伤,鲜血直流。
此时,锦州攻坚激战正酣,面对人数和装备均占优势的国民党军,上级决定采取政治攻势,从内部瓦解敌军。但是,接连派出的两名政工人员还没有接近敌人阵地就牺牲了。关键时刻,卜凤刚自告奋勇,领下任务。他找来八个拧开盖子的手榴弹,别在腰间,趁敌人不注意猛然冲出阵地,但敌人很快发现了他,朝他猛烈开火。他躲进一个小山头背后,机智地把帽子放在山头后面,露出一角以吸引敌人火力,然后灵巧地向敌营部指挥所匍匐前进。进了指挥所,卜凤刚看到一个胖军官,看服装应该是敌营长,便立即冲上前去抵住他的身子,大吼道:“你动,我就和你同归于尽!”敌军官见卜凤刚身上缠着一排手榴弹,随时准备拉弦,直接吓蒙了,手枪举了一下又马上放下,哆哆嗦嗦地举起双手投降。卜凤刚让敌营长跟着他往我军阵地里爬,并沿途呼喊他的部下投降。敌营长乖乖照做。一路上,卜凤刚边爬边喊:“锦州已经被我们占领了,你们赶快跟着你们营长投降吧!”那个营长也呼唤着那些国民党兵跟着他投降。此时,塔山阻击战已激战五天,国民党兵早已没了斗志,听到呼喊,便一个跟着一个地往我军阵地爬去,投降的国民党兵排了长长的一队。就这样,卜凤刚一个人凭着8 颗手榴弹俘虏了敌军124 人。
战斗结束后,卜凤刚荣立特等功,被授予“独胆英雄”称号,并获得当时东北野战军的最高荣誉——毛泽东奖章,他所在的第三十四团被命名为“塔山英雄团”。
两个名字
辽沈战役胜利后,卜凤刚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康怀、宣化、张家口、衡阳、桂林等战役,他英勇善战,多次立功受奖,先后立大功1 次、小功多次,戴着闪亮的军功章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但是,卜凤刚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以功臣自居,而是选择“埋没”自己,默默地为党和人民做更多的工作。
自1955 年起,卜凤刚应召到海军,后被送到多所军事院校深造,与原来部队的领导、战友天各一方,他闭口不讲当年叱咤疆场的英雄事迹。1961 年5 月,他从大连海军指挥学校火炮指挥系毕业,被分配到海军装备部,任驻厂军代表,1978 年被提升为驻厂总代表……其间,他变换了好几个工作单位,每到一处他都守口如瓶,连履历表上也不写当年立功受奖的事,甚至连他的家乡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塔山阻击战中那个“独胆英雄”。原来,他的本名叫卜凤殿,当年参军时,因为年龄小,怕部队不要他,就报了哥哥卜凤刚的名字,用了哥哥当年的年龄。到部队后,他就一直用着“卜凤刚”这个名字,所以家乡人并不知道他就是那个获得那么多军功章的英雄。
后来,他身边一些爱读书看报的同志和朋友在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所著的《战斗着的中国》和《红旗飘飘》杂志第十八期中读到了“卜凤钢”的事迹(由于作者的笔误,将他的名字写成了“卜凤钢”),便拿着书和杂志来找他,问这里面写的是不是他,卜凤刚说:“你看,这里面是‘钢铁’的‘钢’,不是我这个‘刚’。”他就是不想以英雄和功臣自居。
不仅同事、好友、家乡人不知道他是解放战争中的革命英雄,甚至连他的妻子秦金枝都不知道。后来,秦金枝是在一个箱子底下翻到了一本《战斗着的中国》,扉页上由作者西蒙诺夫亲笔签字:“赠给卜凤刚同志”。看完这本书,她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爱人正是组织上寻找的辽沈战役英雄!但他为什么刻意隐瞒?秦金枝从那本书的扉页下面的一行小字中读懂了,那是卜凤刚亲手写下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忘记流血牺牲的战友”。卜凤刚在日记中还写道:“我是一个幸存者。是先烈们的流血牺牲保护了我,使我能够活下来。我所做的一切,和先烈们对革命的贡献比较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要永远牢记先烈在临牺性时对我的嘱托,把追求和志向放在为党为人民多作贡献上,放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上。”
“五不”原则
从1961 年起,卜凤刚担任了执行海军火炮监造任务的驻厂军代表。在此后的20 多年里,卜凤刚以开拓者的姿态,从内蒙古大草原到黑龙江北大荒,先后在4个工厂参加筹建军代表室,组织了两型火炮的研制及生产线的建设工作,为海军装备的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由于职务的升迁,各种诱惑逐渐多了起来,但卜凤刚始终保持革命本色。“今后办事,法纪违不得、政策偏不得、作风歪不得、便宜占不得、群众离不得。”这是卜凤刚走上领导岗位后,写下的“五不”原则。他还给自己定下规矩:有功不居功、有权不谋私、忘我不忘人、有苦不怕苦、攻坚不畏难。卜凤刚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建立一个军工生产的新点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人生地不熟权且不说,要重建生产线,新产品要从头搞起。而建一条生产线,搞一项新产品又谈何容易!海军用的武器构造特别复杂,一门炮有几千种部件、上万个零件,而且精度要求都很高,水准都要求先进、独创,要接近、赶上或超过一些国家的同类武器水平,否则就失去了意义。而当时我国海军的装备相对落后,要达到这个要求十分困难。更何况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技术骨干都被关进“牛棚”,一些人还正在被批斗。卜凤刚克服重重困难,常常是吃住在厂里,工人24 小时两班或者三班倒,他是“连轴转”,饿了,啃几口干粮,困了,在工具箱上趴一会儿……工作之余,他常到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家里走访、谈心谈话、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1963年3 月,卜凤刚作为组长来到北疆边城开辟新点,经过五年零三个月难以想象的艰苦奋战,不仅建立起了军工生产线,而且创制出了一种新型海军军工产品,并且通过了鉴定,得到了较高评价。
在卜凤刚工作的地方,生长着一种叫“乌拉草”的多年生灰绿色草本植物。这种植物的纤维坚韧耐久,是制作草鞋、人造棉、纤维板的良好材料。因此,它同人参、貂皮一起被称为“关东三宝”。同卜凤刚一起工作过的人,都亲昵地称他是一棵“乌拉草”,赞扬他忘我不忘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品德。这个比喻,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外出住招待所,卜凤刚争着住靠近门口的边铺;乘大卡车去靶场,不管工人怎样推着让他坐驾驶室,他都非要坐到车厢尾部,为同志们挡风遮尘;组织上每次给卜凤刚分房子,他首先想到的还是别人……他时刻坚持着自己的“五不”原则,兢兢业业、无私忘我地奋战在海军火炮监造事业上。
“四子”问题
英雄模范也是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也要面对房子、儿子、位子、票子问题。但在处理“四子”问题上,卜凤刚表现出优于常人的浩然正气和清廉作风。
1963 年,刚到黑龙江工作时,卜凤刚没让厂里给安排房子,就在独身宿舍挤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妻子和孩子们来了,他们一家五口挤在一个13 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使用公共厨房和厕所,冬天阴冷、夏天返潮。后来孩子一天天长大了,实在住不开,厂里给他家分了三间平房,可卜凤刚硬是让给了另一位军代表。当他被提升为海军驻另一厂的总代表后,他再一次把一套距厂很近、条件很好的楼房套间让给了别人。在房子问题上,卜凤刚总是一让再让。
卜凤刚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卜作林1975 年初中毕业,同学们有的留在城里安排了工作,有的当了兵,还有的等待下乡。卜作林不想下乡插队,便请父亲帮忙,卜凤刚严肃地说:“要说拉关系,我当兵几十年,哪儿还没有个老首长、老战友,可我是共产党员,绝不能为这事走后门,你还是老老实实到农村去,到艰苦的环境里锻炼锻炼,对你有好处。”就这样,卜作林硬是被安排下乡了。而回城时,卜作林是最后一批,被分配去当装卸工,专门卸煤。卜凤刚响应国家号召,将二儿子卜恩强送去当了兵,在工程兵某部做开山洞的工作。
卜凤刚对位子的态度,也令人叹服。一位领导了解到卜凤刚1953 年才是排职,1961 年才是连职,而同等资历的同志即使没有很大的功绩也已是相当职位的负责干部了,觉得卜凤刚的职位定得太低了。卜凤刚说:“我的职位不低啊,当年参加革命,一不为当官,二不为发财,只为打倒地主老财,让穷人翻身……党和人民给我的够多了,而我对党的贡献太少了,为此我时时有一种不安的感觉,我现在的职务都觉得有些高,职务是责任而不是报偿,一分职务,十分责任啊。”他从不关注职位的高低,论职务、级别和资历,他完全可以坐“小车”,但他执意不坐,理由有三:为国家省汽油,和群众打成一片,不给司机添麻烦。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也是乘坐公交车去医院。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对于票子,卜凤刚更是看得很淡。一次,由于工作人员疏忽,错把卜凤刚的工资按十九级发了,正常他应该是十八级,工资少发了好几个月,卜凤刚一声没吭,后来组织发现了,才改回来。卜凤刚淡淡一笑:“差不多,够花就行……”单位每次提级、涨工资,他总是谦让。他说:“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眼睛不能老盯在钱上,钱眼里看不到大目标啊。”
对待房子、儿子、位子、票子,卜凤刚的觉悟令许多人汗颜,更令所有人钦佩和敬重。
三条遗言
由于长期忘我工作,卜凤刚积劳成疾,1982 年9 月3 日,卜凤刚在北京海军总医院做了开胸手术,确诊为恶性胸膜间皮瘤。面对病魔,卜凤刚并没有多想其他,心中只有奉献。他在日记中写道:“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贡献……作为一个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是可以创造价值的。”虽因身体虚弱只能卧床,但他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实在不行就让人读给他听。在病床上,他仍关心新装备的生产、攻关情况,还关注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
一天,海军政委李耀文来看他,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卜凤刚没提任何要求。偶然间,卜凤刚想到:既然注射四环素可以治疗胸水,能不能用同样的办法治疗腹水呢?就是不成功也可以为医疗事业积累一些经验……顿时,卜凤刚的脸上露出刚毅的神情。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医生,激动地说:“你们放心地做试验吧,如果出了问题,就说是我叫做的!”虽然医护人员没有“满足”卜凤刚的这个要求,但是他的这种精神却给大家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1983 年10 月5 日上午,卜凤刚突然全身抽搐,呼吸困难,生命处于垂危阶段,海军装备部机关的同志、他的妻子、医院的医护人员陆续围到他的病床前。一位干部几次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卜凤刚吃力地回答:“没——有——”站在一旁的护士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噙着泪水说:“卜代表,你还有什么话,就赶紧说吧!”卜凤刚吃力地望着机关领导,声音颤抖地说:“我死后,丧事要从简,不要开追悼会。”他的视线又转向妻子秦金枝,深情地说:“你要领着孩子好好过日子,不要给组织添麻烦。”然后把目光转向医务人员,断断续续地说:“请把我的遗体作病理解剖,以便尽早弄清病因,好让更多的患者避免……”
1983 年10 月6 日6 时7 分,卜凤刚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53 岁。
10 月12 日下午,153 次列车从北京开出,向着东北方向奔驰。卜凤刚的骨灰,随着这趟列车,经过他35 年前曾经战斗过的塔山,经过20 多年来一直寻找这位英雄的辽沈战役纪念馆,踏上他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奋斗了20 多年的东北大地,最终到达了沈阳。
10 月13 日,卜凤刚的骨灰被安放到沈阳市革命公墓。
没开追悼会——这是卜凤刚在弥留之际向党倾吐的最后心愿。
没献花圈——卜凤刚一生都是那样朴实、清廉,骨灰盒两旁放两束小花已经足够了。
没奏哀乐——卜凤刚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深切思念、所卷起的奋进波涛,早已汇成了高亢、壮丽的乐章,久久萦绕在人们耳畔。
此刻,人们凝视着覆盖在卜凤刚骨灰盒上鲜红的八一军旗,仿佛看到了他当年在塔山阻击战中只身冲入敌群的英姿,看到了他一生沿着共产主义道路前进的闪光足迹,看到了一个独胆英雄为共产主义理想毕生追求的崇高形象……
徐向前、乌兰夫、杨尚昆、张爱萍、肖劲光等都为卜凤刚题了词,莫文骅中将还专门写了一首《悼英雄卜凤刚》 的挽诗:“矢志不渝表精忠,少年英雄壮时雄。塔山阻击惊天地,海军创建立新功。克己为人无私利,遗体留言献与公。共产党员均类此,中华伟业必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