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干就要干到最好
——记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盘锦市双台子区投递部班长张东洋
2023-05-06厉飞
文/本刊记者 厉飞
当揽投员时,张东洋遇到“死信”不急着退回,而是力争将信送到用户手中
上高中时,每每在做课间操的时候,张东洋就会看到邮递员穿着绿色制服,戴着大檐帽,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给学校送报刊。当时,他觉得邮递员好神气,心想要是以后有机会,也要成为一名邮递员。
也是机缘巧合,在高中毕业后,张东洋成为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盘锦市寄递事业部的一名揽投员,算是圆了他的邮递员之梦。在一些人眼里,揽投员的工作再平凡不过了,但作为一名“90 后”,张东洋却用扎扎实实的付出,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取得了不凡的业绩。
踏实走好敬业路
入职第一天,张东洋就暗暗下定决心:凡事干就要干到最好。
张东洋揽投服务的段道位于盘锦市双台子区老城区,是盘锦市私费用户最多、服务区域最大的一条段道。那时,他日投递里程41 公里,日均揽收邮件545件。扫描、分拣、装袋、分发、装车……每天,他一遍遍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弯腰几千次。尤其是到了快递高峰期,每天的工作量是平常的3 到5 倍,为了保证投递时限,忙到晚上10 点多钟是常态。虽然很累,但他从不叫苦,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客户满意,再苦再累也值。
在投递工作中遇到棘手问题时,张东洋总是想尽办法处理好。有一次,他在投递件中发现从江苏寄来的一封平信,只写了盘锦市九化小区和一个姓名。这种信件由于信息过于模糊难以投递,被称为“死信”,常规处理方法就是按原址退回。张东洋猜想,寄信人应该是真的没有办法找到详细地址,才会选择这种碰运气的做法,这封信寄托着一份沉甸甸的希望。他决定尝试寻找收信人。边投递边打听,进展并不顺利,毕竟这是个大工程:九化小区共有56 栋楼近300 个单元,而他的依据仅有一个姓名。后来,他改变思路,几经周折找到了远在江苏的寄件人,最终成功投递了这封跨省寻亲信,让失联多年的两位亲人重获亲情的温暖。
对于工作,张东洋觉得既要实干,又要巧干。面对投递件越来越多、人手紧张难以逐户送件的现实,张东洋思索良久,想出了建立“投递小小揽投站”的创意——将小区的超市或者社区便民服务站打造成居民取件的中转站。创意好,但是推行难,很多人一想到快递件成堆的场景,都有畏难情绪。张东洋和同事可没少做思想工作:对超市店主讲,居民来取件相当于增加了客流量,顺手买商品的概率不低;对社区则说,和居民互动增多,工作评价会越来越好。而且,强调会根据快递件数量提供服务费,虽然钱不多,但解决点儿每月的水电费也挺好。慢慢地,投递小小揽投站多了起来。双台子区锦湖小区万加旺超市是较早开展这项业务的,在七八年时间里,店主觉得销售量确实增加了,积极性越来越高,他和张东洋的关系也越处越好,忙的时候会把银行卡交给张东洋,让他帮自己取现金。后来,张东洋开拓思路,把揽投站打造成为宣传政策的平台。前一阵子,张东洋班组将开展金融保险业务的宣传单放到了揽投站。“如果在路上接到宣传单,就会觉得是陌生人给的,多半不会上心,但是揽投站是常去的地方,信任感会增加不少。”张东洋的判断是对的,一个月时间里,借助揽投站的宣传,他的班组完成了近70 万元的销售额,超出规定任务量近四成。
真诚谱写爱心曲
一个人对待工作和其他事情的态度是统一的。在助人时,张东洋也努力做到最好,为他赢得了“贴心小张”“好人小张”等亲切的称呼。
张东洋工作过的投递段道内有一位叫马宝祥的老人,他和老伴都70 多岁了,马大娘还患有脑血栓后遗症。老人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外地打工,一个嫁到了外地,所以,每次投递路过时,张东洋都要进屋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有一年夏天下大雨,由于马大爷住的是平房,地上积了很深的水,两位老人正犯愁时,张东洋进了屋。他脱了鞋,挽起裤腿儿,拿起脸盆就往外淘水。半个多小时后,他不顾肩膀酸疼,又到市场买来塑料布,爬到房顶把漏雨的地方盖好压实。另一次,是马大爷主动找他帮忙的。一天深夜,马大娘胃病发作,马大爷想送她去医院却无能为力,情急之下就试着给张东洋打了个电话。张东洋立马赶了过去,把大娘送到医院,帮着办各种手续,等大娘病情稳定时天已经亮了。他安顿好一切后,直接赶往了单位。如今,每到逢年过节,他还会帮忙买一些年货给老人送去,马大爷直夸他比儿子都用心。
订户王大爷对张东洋也很认可,每当天气不好时,他就会在报箱里放上小字条,提醒他“天气变冷要多加衣服”。这份认可的来由,也和报箱有关。给王大爷送报纸时,细心的张东洋发现报箱里的报纸好几天没取了,他一打听才知道,老人生病住院了。于是,他每天都特意跑到医院给老人送一趟报纸。这一送就是两年多,连医院的保洁大姐都认识他了,每次张东洋从身边走过时,她们都会在背后说:“邮政那个小伙又来了,这人可真好!”
提起张东洋,陈凤云、贺贵香两位老人也是夸赞有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得知因疫情原因她们的儿女都没有回来,张东洋便不时给两位老人送去蔬菜等生活必需品,解了两位老人的燃眉之急。
这几年,除了继续帮助老人,张东洋又资助了一名中学生和一名小学生。他说,只有受到良好教育才可能改变两个孩子的命运,只要自己还有能力,就会一直资助下去。
采访过程中,张东洋几次强调,没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获,而他的不断付出,确实让他收获颇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辽宁好人·身边好人”等诸多荣誉,都已经花落他家。正如不少人所说的,荣誉等身的张东洋还是那个低调谦虚的农家孩子。“我没资格飘,这都是邮政这个平台给我的机会,我要继续认真对待每一天,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的人。”这是张东洋对于未来的承诺,我们相信,他一定会努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