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园
2023-05-06张林
张林
主题阐释
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每一棵树,爱护每一片土地,净化每一缕空气,是我们呵护家园的最好行动。守护家园,是建设美好的生活,守住内心的纯净;守护家园,需要责任担当、攻坚克难,需要青年一代砥砺奋进,携手擘画时代新篇章。
又见江南好风景——“河长”共护碧水清流
走进浙江湖州市长兴县小沉渎村,流淌了千百年的古溇港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太湖溇港是湖州特有的古代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坚持在保护中整治,坚决制止可能破坏溇港的行为。”小沉渎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钦炜明一边巡河一边告诉记者。
自2013年以来,浙江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让每一条河流都有了“守护人”。除了5万余名河长,还有4万余名民间河长上岗履职,形成上下贯通、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
清晨5点半,杭州西湖苏堤旁,一队护水志愿者准时出现。其中一位带头打捞水草的六旬老人是杭州市级民间河长竹书鸿,他身旁一位“90后”年轻小伙是他的儿子竹昱波。这对“父子档”民间河长日复一日晨起护水,已坚持了1000多天。
2020年,竹书鸿发起常态化护水的“水韵西湖365”生态保护志愿项目。在竹书鸿一家的带动下,这支志愿队逐渐扩大至500多人,累计打捞湖面垃圾500多吨。竹书鸿说:“作为一名民间河长,不仅要让西湖的水更清、环境更美,我还要把生态理念像种子一样种进人们的心里。”
素材解读
古有大禹治水,今有河长治河。浙江的河长制,让每一条河流都拥有一位专属的“守护人”。从政府到民间,河长们肩负治河重任,精准治理,让河流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河流是生命之河,滋润和养育着沿岸的千万儿女。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守护河流,守住一方碧水,守护我们的家园,共享河湖安澜。
适用话题
科学环保 绿色发展 守护家园
古村瓷韵茶香守护传统村落
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瑶里村,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瑶里处于黄山余脉,自古就盛产瓷石等制瓷原料和优质茶叶,是“瓷之源”“茶之乡”。历经千年,瑶里作为商贸繁华之地,依然生机勃勃。
瑶里保护性发展观念一以贯之,保护为主,民生优先。
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古建筑。瑶里人取木有度,禁止无序砍伐,保护了见证着往昔商贸兴盛的古街石碑。
另一方面,不搞大开发。保护开发,首先要考虑尊重当地村民们的意见,要将保护开发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目前,瑶里计划把部分破损严重、居住环境差的房子置换出来,统一保护修缮,适当打造新业态。
跟上文化休闲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瑶里有优势。“我们有好山、好水,有‘小桥流水人家,更有深厚的陶瓷文化、茶文化和商帮文化。”景德镇市委副秘书长、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张金水展望着未来,“来了瑶里,不光是体验拉坯成瓷、游览自然山水,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家深入了解景德镇乃至中国的瓷、茶历史文化。”
素材解读
瑶里村,一个承载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曾经历凋敝破败,如今又焕发新生,瓷韵茶香。
小小的传统村落是文化的根,保护好传统村落,我们才能传承好文化基因,守护好精神家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中华文明的乡土记忆,千年瑶里村,搭上乡村振兴的列车,在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中,既守住了乡土文明,又迸发出新生的力量。乡村振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當代青年正逢盛世,应该勇担重任,志存高远,用赤诚热血浇灌美丽乡村,守护“最美乡愁”。
适用话题
保护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责任担当
六老汉三代人:防风治沙铸绿色丰碑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昔日肆虐的风沙吞噬了农田,毁坏了家园,黄风吹响了生态灾害的警笛。20世纪80年代初,背负着家人的不解和乡邻的嘲讽,饱受风沙之苦的六位老汉——石满、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毅然在联户承包合同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指印,誓用白发换绿洲。开始,他们没有治沙的经验,按土办法栽种的树苗存活下来的不到三成;六位老汉的第二、三代人接过接力棒,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垦300亩荒地,种上经济作物,以农促林,以副养林,逐渐探索出防沙治沙与产业富国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子。
40年来,六老汉三代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生动谱写了一曲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时代壮歌,为生态环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素材解读
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历经“六老汉”三代人的坚守,已从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治沙的人,是在拿自己的生命换绿色,为此,六位老人熬白了头,甚至有人过早走完了人生路。他们用荒漠变绿洲的生命奇迹,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适用话题
保护环境 生态治理 坚守初心
跨越半个世纪的深情守护
玉麦,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随着人们陆续迁出重山阻隔、交通闭塞的玉麦,比半个上海市面积还大的玉麦乡就只剩下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一家三口。玉麦也因此曾被称为“三人乡”。桑杰曲巴说:“玉麦是中国的领土,有土地就得有人,即便再孤独、再艰苦,也得为这块土地留下来。”
父女三人坚守,等来了玉麦的“蝶变”。如今,蓝图已变为现实,玉麦成为小康乡,2022年全乡人均年收入近4.4万元,不少村民用自家房屋开起了家庭旅馆、小卖部、快递站等……卓嘎和央宗的儿子和女儿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到家乡,成为玉麦乡的乡村振兴专干。他们说:“我们愿意跟外公、妈妈、姨妈一样,坚守这片土地,推动家乡发展。”
受到桑杰曲巴一家三代爱国守边精神的感召,也得益于玉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越来越多的群众搬到这里。他们每月参加2次巡边任务,每次来回10天左右,需要自带帐篷、炊具和食物等。巡山途中,不少陡坡在70度以上,上山时要借助绑在树上的绳索,下山时只能屁股着地一点点往下挪。搬迁进来的扎西江村说,虽然路上或有危险,可每次巡边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桑杰曲巴一家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为国家守护好这里的山山水水。”
素材解读
风雪边关写忠诚,家国情深展担当。在世界屋脊的边陲小山村玉麦,桑杰曲巴一家三代以巡逻的方式跨越数十年,守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没有人生而伟大,但总有人在平凡中创造伟大。桑杰曲巴一家人坚持守护着曾经闭塞贫瘠的玉麦;孩子们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去建设家乡;越来越多的民众搬来,加入守边巡边的队伍……
微光成炬,凝成星河。他们都是一群平凡的人,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坚守、无私付出,只为守护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适用话题
守护家园 家国情怀 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