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
2023-05-04王莹
王莹
体育强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提高学生体育素养逐渐受到关注,基于此,聚焦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建设体育强国,解析了体育素养的价值,并从学校方面,健全管理和服务机制;教学方面,形成课上课下协同育人机制;评价方面,完善体育素养指标建设;教师方面,提高体育教师素养四个维度阐述了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路径,旨在为研究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身体素养,早在2010年的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上,被明确提出其是“体育教育的结果”,在201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为“体育的目的之一”。从学校体育领域方面,身体素养离不开体育教育的结果,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综合体现。学生体育素养关系着体育强国建设的有效实施。在此大背景下,如何让体育长效而持久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展体育意识和体育潜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综上能力和身心全面发展,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1 体育素养的构成
关于体育素养的概念,最早围绕Whitehead提出的“个体一生中保持适当负荷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与理解”,随着体育素养在促进个体健康、习性品德、社会适应中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有关体育素养的概念和构成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众多学者关于体育素养的概念和研究各抒己见、层次不穷。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将体育素养从概念研究阶段落地落实,对体育素养的构成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完善,例如有学者认为体育素养包括:体质水平、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行为、体育技能和体育个性等七个维度。学生时期是价值观念、人格品质逐步塑形的重要时期,学生体育素养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终身体育认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不仅如此,体育素养在学生德道品质、心理素质、创造能力、体育交往能力等方面具有卓越的价值,对体育强国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体育强国视域下体育素养的价值解析
2.1 促进终身体育
体育强国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使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都得到发展,为实现终身体育目标打好基础。终身体育与体育素养的目标指向相同,终身体育突破了“身体锻炼”的目标范围,提倡“人的全面发展”是价值取向,不仅仅是身体锻炼促进身体健康本身,更强调个人不同时期的锻炼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内容和方法,不仅仅提倡和鼓励参与体育运动,更注重通过参与丰富的体育运动,参与动机如何,参与需求是否满足,参与兴趣是否形成等等,与终身教育结合,进而逐步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方式。体育素养从身体活动与健康行为的关系角度,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动机、能力、知识和道德、行为的综合,促进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
2.2 促进道德品质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学生时期是形成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在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比赛或体育活动中,需要遵守比赛规则,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否则,动作犯规,故意伤人,鄙视裁判和观众等违反体育规则和公德等行为,不仅会受到应有的制裁,而且会受到舆論大众的谴责。同时,通过对抗和竞赛,磨炼顽强、坚韧等品质。从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角度,爱国、超越、拼搏、公正等内涵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实现体育强国巨大的精神力量。由此,培养学生体育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进而促进体育运动健康有序的发展。
2.3 促进心理素质
健康第一理念下,健康不仅指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承受挫折的能力,面对失败的态度,积极乐观的心态,健全的人格等等。在培养体育素养的过程中,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血流量和吸氧量,刺激中枢神经,进而宣泄和对抗不愉快的情绪,缓解紧张的压力,获得满足感,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效应。同时,通过体育教学,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的同时,引导和培养学生兴趣,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由此,在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4 促进创新能力
建设体育强国,离不开体育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助力竞技体育关键技术的攻关,激活体育产业的活力。而创新能力与敏捷的思维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时期是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是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在体育素养培养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纵观体育的历史渊源,从简单的跑、跳运动到如今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运动项目,无不体现着人类不断改造,不断创新的成果。在体育比赛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战术思维能力,强调反应快,思维敏捷,决策果断,行动迅速,在高质量的体育技能锻炼过程中,不仅要靠苦练,更要勤动脑,多思考。由此,在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精神,进而加强科技创新,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2.5 促进体育交往
体育交往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之一。学生时期,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以期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学生体育素养的过程中,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一些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集体性活动,例如,篮球、足球、排球,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校肩负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挖掘体育潜能的时代使命,大型的体育竞技,可以更开阔学生的视野,建立更高远目标,形成更宏大格局,进而为扩大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国际间体育交往提供助力。
3 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路径
3.1 学校方面,健全管理和服务机制
体育强国强调“身体素养”是青少年体育的关键词,把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纳入到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从体质健康检测、运动场地和设施等方面,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和服务机制,是确保学生体育素养提高的基础。
第一,完善体质健康检测机制。体质水平是体育素养构成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体质健康检测,可以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学校的各年级学生众多,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以及升学压力等因素,体育科目本身重视程度并不充分,使得体质健康检测工作存在浮于表面的现象发生。完善体质健康检测机制,是重视学生体质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要制定出合理的检测内容,合理安排检测顺序,例如,先安排肺活量、仰卧起坐检测,再进行立定跳远、跑步的检测等等。另一方面,从场地、设备、动作要求等方面,提升健康检测的规范性,例如,立定跳远检测,地面要平坦,不能过滑、过硬,既药保证学生的安全,又要便于学生取得优质结果。
第二,完善学校体育跨部门服务机制。长期以来,体育部门聚焦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阵地。“十四五”时期,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要以构建跨部门的健康促进体系,面向全体学生提供高质量、层次性的体育服务。例如,面对学生近视眼防控、脊柱侧弯、肥胖、心理等问题,学校与卫生部门、心理部门、家庭等联动,发挥体育健康干预适用面广和更为便捷的特点,全方位、更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质水平,进而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3.2 教学方面,形成课上、课下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体育教学是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发掘体育个性,养成体育意识和体育道德的重要阵地,这些是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构成。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体教融合的深入,当前的体育教学将不再简单地停留在“体质”“技能”的层面,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对体育的观念意识、兴趣爱好、参与动机等方面,真正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当前的体育教学将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在课堂、在学习内部的体育运动表现,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体育习惯的养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建立协同化的育人机制。
第一,在课堂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满足体质健康检测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至少一项体育技能。从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引入情境教学、层次教学等方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学习平台依托互联网支撑,学习资源有视频资源、文本资源等,学习组织方式依托大数据的反馈,以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支持服务学生的体育学习课程。从体育教学内容上,不仅要传授体育理论知识、体育锻炼基本知识、保健知识,以及体育技能技巧,还要注重体育精神、文化和道德的涵养,例如,通过体育赛事和体育明星的宣传,发扬体育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构建与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合同育人模式,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鼓励多种内容的体育社团构建,例如,足球社团、篮球社团、乒乓球社团,以及武术、太极等传统体育项目内容的社团,同时,引入校外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优化学校的课后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和体育趣味活动,通过趣味性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体育兴趣;通过体育竞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体会合作与团队精神,感受体育的公平公正,同时,挖掘具有体育潜力的学生,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需求,又提高个人体育运动水平,家校合育,正确引导学生个体发展和个性形成。另外,通过体育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和战术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3.3 评价方面,完善体育素养指标建设
2020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日常参与、体质检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在当前,体育素养给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了新的视野,要突破传统的重视体育运动技术、体育运动能力的评价体系,把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体育意识、道德、能力等各种因素整合起来,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评价,显性和隐形结合,结果和过程结合。
第一,选取科学合理的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建立,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还要站在终身体育意识的角度,着眼于全过程的多个方面,引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端正体育锻炼的态度。随着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深入研究,以及體育素养从四维到七维的细分,我国研究学者关于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建立逐渐成熟,例如,有研究学者根据体育素养的七维构成,进行指标的划分,体质水平方面,包括身体形态、健康状况、体质健康水平;体育意识方面,包括终身体育意识、参与动机、思维能力、体育情感态度等;体育知识方面,包括体育保健知识、专业体育理论知识等;体育道德方面,包括体育道德、责任感表现等;体育行为方面,包括体育参与、体育关注等;体育技能方面,包括体育组织能力、体育运动技能等;体育个性方面,包括对体育个性培养等。
第二,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评价方式,体现显性和隐性结合,结果和过程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让学生喜爱体育的同时,也喜欢上体育课,例如,显性和隐性结合方面,显性指标注重体育体能、运动素质、体育知识和技能,隐性指标注重态度情感、意识、兴趣、习惯、能力、道德;结果和过程结合方面,关注体育成绩的同时,注重意识、道德、行为养成的进步程度;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既有技术技能、体育体能和运动素质的考试,也有体育行为、能力、态度、意识等评分的比重,以此,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体育学习的进步,进而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4 教师方面,提高体育教师素养
体育教师对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除了增加体育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外,还要提高政治素养和面向学生方向的人文素养。
第一,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素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有教书育人的家国情怀,将“教书”和“育人”统一,坚持“立德树人”,勇于担当;要有敬业意识,良好的作风。体育教师以负责任的态度投身到体育教育事业当中,主动探究,激发自身潜能,努力成为体育教学的研究者,体育课程的开发者,体育教学改革的设计者,体育文化的传播者,体育运动技能的指导者,体育道德精神的倡导者,通过体育理论教学和运动技能相结合来传授体育健康知识,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道德风尚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第二,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要关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情绪,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锻炼;尊重学生差异和个性,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兴趣、素质等特点,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语言、手势等表现出来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将会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久而久之,影响学生的性格的塑成。
4 结论
综上,学生时期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体育素养影响着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不仅如此,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对体育强国建设亦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学校、教学、评价和教师四个维度,从管理、服务、育人多个方面,来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其中教师维度不可忽视,只有体育教师有良好的素养,才能更好的去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自觉的承担起建设体育强国的历史使命。
课题:本文为天津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LE210102。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