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电影的美学创新性与回归性探究
2023-05-03邹易辰
摘要:近年来,随着主流影视作品在内容、形式、格调、类型等各角度的不断革新,新主流题材影视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创造性美学特征,充分承担起聚焦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现实的重任。贺岁电影《狙击手》以其独特的美学呈现获得观众高度评价,豆瓣评分7.7分,成为新主流影视作品的一面旗帜。文章在结合新主流发展倾向的基础上,运用广播电视学、传播学、文艺美学等相关理论,从创新性角度研究影片的视角展现和色调选择,从回归性角度研究影片的人物设定和精神构想,并进一步探索形式定位、效果破圈、引导开拓等方面,旨在展现新主流影视作品的突破与下放,分析《狙击手》在讲述中国故事、激发情感共鸣、弘扬家国情怀、增强理念认同、传递主流价值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狙击手》;美学;创新性;回归性;新主流电影
中图分类号:G206;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247-03
新主流在中国大事记和主流导向政策的创作背景下,多样化革新内容选择和形式表达,力求以新活力、新意义赋予理念传播和美学表达新模式,相关题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狙击手》以其独特的美学定位、美学特征和美学突破展现情怀破圈、时代共鸣,成为主流梯队新的创作思路借鉴和价值倾向模范。
2019年以来,以中国大事记为背景,大批新主流影视作品进入影视市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影视内部的核心竞争,新主流影视作品题材日益多样,其模式表现为既注重主流意识形态表述,宣传积极的思想价值,又寻求商业化运作,谋取市场利益,在主旋律电影文化基础上对多元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1],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追求主流化认同,从而实现受众教育、理念传播、精神觉醒、理念认同的时代价值作用。
新主流影视作品作为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传话筒,是电影发展新阶段、精神内涵新表达、认同建构新路径,是电影发展的风向标。
《狙击手》原创剧本作者及编剧陈宇分析影片的美学定位为“一部尽量纯粹的电影,一部做减法的电影,一部用战争片和青春片相杂糅的方式谱写青春之歌的电影”[2]。影片讲求大道至简的创作理念,抛弃宏大的事件引入,聚焦大事件、大环境下的小切口,规避常规历史题材影片、战争题材影片所包含的冗长的故事线索和层层递进的情感层级,减少多余的话题延展和思考延伸,将多点化主题汇聚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心点,讲求个体化和叙述性,结合丰富细腻的美学处理,充分展现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对信仰、对祖国的态度,并以此牢牢抓住观众注意力,推动小切口故事产生更细腻、更现实的精神触动,产生更积极、更深远的传播效应。
《狙击手》被称为“颠覆张艺谋一贯美学”的影视作品,其一枪一弹的殊死对决镜头蕴含了诸多新主流的创新性表达,成就了塑造英雄的新方式。
(一)视角美学多样化
影片通过多样化的叙述视角和镜头视角设计,展现出不同角度的美学效果,将雪地这一单一场景下的情感内涵进行充分渲染。
影片的叙述视角主要体现在主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集中表现为影片画面呈现,强调观众对镜头进行自我理解,以“目击者”这一身份按照故事发展的自然顺序融入故事情节当中,有效提升观众的参与性和共情感。主观方面则体现在作为画外音出现的故事讲述者,通过声画分离的处理,如对孩子给亮亮打针情节的解释、对胖墩儿子后续故事的口述、对任务重要性的分析,对部分画面进行“后来化”的补充,在个人维度表达人物信念,使其英雄化特征更加鲜明,在整体维度以观众的“上帝视角”完善故事结构框架,使故事更有层次,也为紧张焦灼的剧情带来一点希望的曙光。
影片的镜头视角在采取传统视角的基础上,增设了颇具新意的“望远镜视角”,即直接展示双方望远镜和狙击镜视角。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敌方狙击手通过狙击枪瞄准和射击的镜头;第二类是我方通过望远镜瞭望观察的镜头;第三类是敌方狙击手通过坦克视镜射击的镜头[3]。这一方面丰富了远景镜头的美学呈现方式,另一方面十字瞄准的危机性結合开枪射击镜头进行快节奏的切换,长短镜头频繁交接,把控节奏感,通过每一次的切换增强观众沉浸式的代入感,将观众心理紧张情绪不断推上高潮,有效强化了极端环境、极端情况下的情绪表达,将长短镜头交替变化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多样化的视角赋予单一场景细腻、充实的情绪和细节,使小切口故事迅速完成人物建构和内涵铺垫,充分掌控观众观影心理,精准对位观众兴趣点、情感点和关注点,保障观众在合理化、完整化的情节中准确捕捉精神特性和传播理念,推动影片主旨落实。
(二)色调美学简约化
导演张艺谋被称为“光影大师”“色彩艺术大师”,他通过红灯笼、红肚兜、红围巾展示火红生命,通过黄土、黄沙暗喻厚重文明,通过浓黑浓白讲述水墨山河。然而,《狙击手》的色调美学却呈现出简约、单一、低饱和度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白、灰、红、绿四色。
影片大面积铺设白与灰白。凄白的雪、惨白的天、亮白的阳光和灰白的战士斗篷,将整个画面衬托出一种极低饱和度的压抑感。在建构故事环境的基础上,暗示人物牺牲之惨烈悲壮,衬托人物精神之坚毅顽强,铺设了影片情节的整体底色,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叙事作用。
影片中小面积的红色呈现出两种寓意走向。一方面是作为战士受伤、牺牲的血红色,象征着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死亡,传达出年轻战士以其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做出的巨大牺牲,强调磅礴的精神觉醒效果;另一方面是作为亮亮传递情报的鲜红色,侧重于表现生命、希望、光明,暗示使命感之下的胜利结局,在整部影片中发挥着“苦涩的慰藉”作用。
除了大面积的灰白底色和小面积的红色衬托,影片还设计了一抹独特的绿色。片中人物绿娃子上阵要戴两副手套,里面的绿手套是媳妇亲手织的,此处绿手套的设定象征着千万英雄背后的小家,代表着当下的万家灯火,寓意着民族壮歌中的“与你有关”,强调珍惜意识,注重责任感的唤醒,强化观众的观影体验和精神洗礼,是影片中价值上升的小高峰。
可以发现,色调单一、色觉捕捉点偏少更加适配《狙击手》的故事场景和主旨表达,色调简约化体现出独特的美学性,充分融合影片写实性与情感性,使故事整体更突出,人物行为细节更明显,同时也规避了生硬的价值点题和反复的思考暗示,使《狙击手》作为新主流题材影视作品更具有“活的灵魂”。
在创新的表现形式之下,《狙击手》舍弃花哨的描摹和刻意的强调,规避振臂高呼宏大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教育,以传统的人物设计和精神内核为基础,强调重点回归,缩小故事、人物、价值等多方面的涵盖范围,讲求小处精细。一方面迎合如今年轻人“八倍镜式”的观看习惯,直面细节推敲,另一方面形成以小见大的规模效果,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
(一)人物美学细节化
1.人物切口小
《狙击手》侧重于展现小角落里的大英雄,展现真实存在却鲜为人知的伟大故事。其以班为拍摄主体,以班之精神折射全景式全英雄之精神,不仅规避了观众对耳熟能详的“老故事”产生审美疲劳,有利于迎合市场需求,形成新卖点,还能够在文化层面做到全面剖析中国故事,为落灰过往赋予新生命,具有切实的教育意义。张艺谋认为,“我们从一种很小的切口,用狙击手狙击这样一种有传奇色彩的战斗方式,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讲一组人物,讲一个普通战场上的一个角落,以小见大,‘一叶知秋’,表现伟大战争的全貌”[4]。小切口的故事展现,意味着细致的人物构造、紧凑的故事情节、起落的情绪变化和准确的节奏把控,更加精细化的打磨为观众形成良好的观影呈现,并以其强烈的聚焦性触及观众精神灵魂,推动《狙击手》作为高水准、硬内核作品获得广泛好评。
2.人物设定细
影片各类细节处理到位,密切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参考真实人物的习惯属性,从人物口中呼出的热气、眉毛上的雪渣、鼻前的冰碴,到班长把手伸入雪堆试温、简易的伪装服、敌我衣服整洁程度对比等,精准的细节把控使小场景的故事展现不断细化、深化、真实化。另外,片中人物都配以人文倾向的个人设定,有着热血的愿望、想念的家乡、牵挂的妻儿,在借鉴真实人物的基础上赋予片中人物更加鲜活的生命,形成大格局下的小真实,强化情感和精神的双向交互,形成更深刻的鼓舞,推动主旨精神的全方位迸发。
3.人物方言真
方言作为《狙击手》的一大亮点,成就了人物美学的细节化表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流方言。极具地方特色的四川方言,在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地域化的举止的同时,直指其背后细腻而坚韧的灵魂[5],将憨厚、淳朴、“土味”的人物特性对比后续悲壮、无畏、崇高的英雄行为,以强烈的反弹效果对位观众的情感泪点,达到获取精神震撼的目的。二是地方民歌的引入。影片中川江号子以歌词映射人物行为,彰显人物宿命,推动人文关怀,增强表达真实性和情感冲击力,产生苦涩的共情效果,为影片的人物内涵和纪实美学添上一抹亮色。
(二)精神美学象征化
《狙击手》中的精神表达并未采取高呼口号式的宣教式呐喊,而是通过电影艺术的精神象征性表达,依托于三种象征方式,展现宏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对英雄的礼赞。
象征方式之一表现为利用歌曲。在为了避免亮亮睡着的片段中,班长带头高唱战歌,暂时性地挽救了亮亮的生命。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当时与当下连接的桥梁,作为伟大精神的载体,年轻战士怀着满腔热血英勇奋战,其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家卫国信念,突破时空限制直抵观众灵魂深处,产生振聋发聩的教育效果。
象征方式之二表现为利用物件。望远镜和铁勺作为班长的绝活儿物件,在片中发挥了重要的象征性作用。铁勺作为影片中最直观的传承物件由班长交给大永,铁勺一是直接象征班长教给大永的观察技能和独特绝活儿;二是暗示着班长对大永的期望——活着完成任务的期望;三是意味着先辈们将伟大精神、伟大理想传承给新一辈的跨时代期望,强调民族认同、精神延续。
象征方式之三表现为利用情节。全片将点名作为重复情节,共设置了三次点名,以第三次点名为价值升华[6]。“五班还在”的台词设置象征着一代又一代满怀爱国热血的年轻人,强调集体主义精神,铿锵的点名与回应有力地呼应了片尾人物的图片、姓名和年龄,配以歌曲《回家》,以其悠扬、安静的曲调与旋律,高质量地完成了影片最后一次心灵的震撼,紧抓观众泪点,实现精神共鸣。
(一)美学效应的破圈性
作为新主流影视作品,《狙击手》破圈成效显著。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纷纷涌现出大量依据影片的二次创作,大批网友上传或如“你们从未远去,因为我们从未忘记”、片尾曲《回家》歌词等手写二创,或对片尾曲进行萨克斯、小提琴、钢琴等多样化乐器演奏,或进行影片背景知识普及,并以影片背景为出发点,开展全面化、大范围、深层次的讲解,形成热烈的效应延展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个体网友接受了《狙击手》的思想洗礼,高校也积极接过思想传递火炬。北京大学校友献唱歌曲《年轻人》,歌曲MV将影片中极具情绪感染力的关键性台词与师生共唱的演唱形式相结合,呈现出密切的内容关联性,并加以相关采访片段,以更直观、更真实、更热血的方式传递伟大英雄精神,“五班还在”突破银幕限制,得到了确切、广泛的落实,实现传播赋能。《狙击手》完成了精神觉醒,实现了张艺谋所说的“大声地向全世界講述中国故事”的目标愿景。
(二)美学引导的开拓性
《狙击手》在故事选择方面充分发挥把关人的积极作用,避免同其他新主流电影相类似的大视角描摹和全精神歌颂,重点展现“微观的震撼”。在“三一律”叙事空间的基础上,以精致的小故事展现背后的大精神,注重故事细节化、人物缩影化、精神具体化,将观众的关注点牢牢圈在一方土坡雪地中,以五班之精神强调民族气节的传承、民族信仰的积淀和民族精神的重生。
受《狙击手》影响,后续新主流题材影视作品呈现出视野下放、格局打开的创作趋势,获得更加崭新的创造力和受众市场,关注平民英雄成为创作的新切口。值得注意的是,现今夸张炫彩的服化道和不切实际的影视特技运用逐渐在新主流领域失去地位,新主流的美学特征更加侧重于人文精神和价值传递,以现实性、人文性为出发点,强调细节真实、情感共鸣、影响落地,中国化特色鲜明。
《狙击手》通过人物细节化、平民化、真实化设定;视角多样化、层次化、结构化展现;色调情节化、情绪化、简约化选择;精神时代化、感染化、象征化传递等方面的美学特征,完成新主流影视作品在美学创造方面的创新性发展与回归性整合,创造新主流影视作品新角度、新模式,完成主流美学新传播、新表达,充分满足时代对主流影视作品的创作要求,实现破圈开拓,成为日后新主流发展的一面旗帜。
参考文献:
[1] 盖琪.新主流影视:历史位置、问题意识与使命意识[J].编辑之友,2020(5):73-79.
[2] 李宁.专访《狙击手》原著及编辑陈宇:如何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好莱坞的问题很严重[EB/OL].北青艺评,https://mp.weixin. qq.com/s/MNrrd_DPKyWPG5cnGDmL2Q,2022-02-04.
[3] 郭颖.《狙击手》叙事策略论[J].电影文学,2022(15):134-137.
[4] 张艺谋,曹岩.《狙击手》:“抗美援朝”集体记忆的叙事革新:张艺谋访谈[J].电影艺术,2022(2):118-122.
[5] 杨泽林.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电影方言运用[J].电影评介,2018(3):73-75.
[6] 徐童.影视英雄形象塑造与爱国主义精神传达:以电影《狙击手》为例[J].传媒论坛,2022,5(21):58-60.
作者简介 邹易辰,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