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史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

2023-05-03白媛张雪怡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北京师范大学网络平台

白媛 张雪怡

摘要: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史文化的传播亟待守正创新,拓宽路径。为了更好地让新媒体为高校校史文化传播服务,文章对近五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常见的新媒体平台打造校史电影、微视频、图文长卷等校史文化的传播案例进行归纳分析,指出新媒体平台在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路径、深化育人理念等多个方面为校史文化传播提供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之上,文章还着眼于充实校史文化研究力量、拓宽校史文化传播渠道、加强校史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共享等方面,探究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史文化传播应用路径,为各大高校在弘扬校史文化的过程中,运用新媒体传播更直观生动的校史故事、加强文化育人的理念、助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方案。

关键词:新媒体;校史文化;北京师范大学;网络平台;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220-04

校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记录了学校办学理念、校园建设、育人成就、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校史文化是校史发展过程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有“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校史文化传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科学、真实、系统地传播校史文化,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沉淀和延续,对创建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指的是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等[1]。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数字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新形势下的校史文化传播离不开对新媒体的运用,新媒体平台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校史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策源地,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给其校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大量素材。近些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将新媒体技术与校史文化传播相结合,不断优化和构建新媒体环境,传播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的校史文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各大高校在弘扬校史文化中对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借鉴方案。

(一)丰富校史文化传播内容

校史文化常常与重要时间节点密切相关,多具有长时段、连续性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虽然准确性高、权威性强,但在传播形式上略显单调,传播内容也过于单一。而新媒体平台能够快速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以及优秀的革命传统与当下时事相结合,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为校史文化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和传播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史文化传播将百年党史和120年校史有机结合,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推出了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北京师范大学在抖音平台推出“百廿初心 红色基因”微视频,用1~3分钟的视频介绍了李大钊、缪伯英、魏野畴等北师大历史上的党建工作先行者,回顾了学校党组织的建立、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历史事件。同时,结合时间节点,在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推出“京师红迹”系列栏目回顾学校历史上的红色记忆,又在五四青年节推出北师大“五四纪念碑”介绍。在12月9日,回顾一二九运动中北师大青年发出的时代先声,回顾辅仁校园的红色印迹,纪念当时救亡图存的热血力量,以此来传承学校百年红色基因,弘扬全体师生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担当。

北京师范大学将校史文化传播与时事紧密结合,在新媒体平台推出极具时效性的校史文化传播内容。例如,在教师节前夕,北师大微博微信推出“百廿校史周周读”“BNU档案袋”等内容,开展“一人一句致老师”活动,并回顾1985年教师节的设立与发展,梳理了与教师节相关的历史影像和逸闻趣事。2022年,为庆祝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学校拍摄校庆网络电影《无负今日》。电影讲述了在百余年时光流转中三个不同时代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结合历史与今日,回顾了梁启超、黎锦熙、王梓坤等著名学者的往事,将北师大建校以来的国语运动、倡议设立教师节等重要历史事件娓娓道来。

(二)拓宽校史文化传播途径

传统的文化传播往往以报纸、杂志等纸质实体传播媒介,传播的数量和广度都非常有限[2]。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这使得校史文化传承更加多样化,每一位受众都可以以个人身份参与文化传承。近年来新兴起的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媒体平台,不仅受众数量大大增加,而且使传播行为超越了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展了校史文化的传播途径、宣传效率和力度[3]。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拥有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抖音、官方快手、头条号、澎湃号、百度号、B站号、央视频、梨视频等多个新媒体平台账号。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平台,共有55万粉丝,共发布581篇原创内容,视频号发布视频91个。篇均阅读量1万+,单篇最高阅读量10万+,校史文化相关的图文推送有《京师红迹|一二九运动:青年一辈发出时代先声》《京师红迹|辅仁校园:救国图存的热血力量》《超燃!北师大邀你共上这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内附晚会视频)》《何以为师 这是北師大人的回答!》等。

“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已获得官方认证并成为教育官微联盟成员,目前粉丝数量达到131.5万,日阅读量10万+,2021年推出“京师红迹”系列栏目,包含《辅仁校园:救国图存的热血力量》《一二九运动:青年一辈发出时代先声》等图文内容。官方抖音目前粉丝数达到106.3万人,总获赞711.3万次,与校史相关的视频有《【百廿初心 红色基因】魏野畴》《【百廿初心 红色基因】缪伯英》。

除此之外,北师大官方快手粉丝数量达到72万人,总获赞2142.7万次,校史文化传播视频有《#党史故事百校讲述#网上重走长征路:听北师大讲述第一位女党员》等。官方头条号粉丝数量达到23.8万人,单篇最高播放量15.5万次,与校史文化相关的文章有《走进<校史中的红色记忆>!邀你共上一堂沉浸式党史大课!》《北京高师学生是五四运动示威游行的先锋》。官方百度号目前粉丝数量达到8.7万人,动态总发表量 4479条,与校史相关动态有《「BNU档案馆」那些记忆,“历历”在目》。B站号目前粉丝数量达到7.1万人,单篇最高播放量174.2万次,与校史相关的视频有《【百廿初心 红色基因】五四运动》《【百廿初心 红色基因】李大钊》等。央视频目前粉丝量达到8786人,总阅读量10.7万次,相关视频有《“红色师范”英雄辈出,听北师大讲述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缪伯英的故事》。

通过精心策划、结合主要事件节点,北京师范大学将历史上的革命运动、重要事件、校史逸事、校友故事、校园生活等校史内容,通过直观的图文和短视频等载体推送给广大用户,传递学校的办学使命、品格精神及校风学风等,在各大新媒体平台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例如,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推出的“百廿初心 红色基因”微视频,在抖音、微信视频等校园新媒体官方平台上累计浏览1078万次。《何以为师?这就是北师大人的回答!我和我的学校 红色记忆》在微信公众平台获得2.1万次的阅读量。2022年,北师大新版校歌MV在微信公众平台获得10万+阅读量,在微信视频号获得了2.9万次点赞,b站获得了2.2万次的播放量。同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典礼开场视频《京师万象》在B站获得了1.4万次的播放量(以上数据均截止于2022年11月15日)。

(三)深化校史文化育人理念

传统媒体时代,校史资源的传播是由一点到多点的单向传播,这导致校史研究的深度与传播广度之间出现断层,难以使校史文化的核心和内涵真正发挥出“资政育人”的作用。校史研究者不知道校史成果的反响如何,也不了解师生的诉求,而师生对于校史的了解也只停留在书本上的只言片语。此外,校史文化的传播对象也仅限于校园内师生,受众面很小。在新媒体时代,校史研究者结合学生群体信息交流的特点与方式,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更快捷方便的交互渠道,用户可以发表评论来表明态度、提出问题和建议,研究者可以根据用户诉求来调整研究方向。同时,校史文化传播对象也突破了校园限制,向更广泛的空间传播,校史文化育人的理念由此得到了深化。

近些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推出一大批极具有交流性和互动性的校史文化传播内容。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微信公众号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百廿成“师”!点击进入奇思妙想的BNU文创世界!》《超燃!北师大邀你共上这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等推文,获得了学生群体的广泛欢迎。这些校史内容并非只以单一的文字形式呈现,而是包含了图文、视频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并利用文化创意产品、网络化流行语言拉近了校史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适当的阅读引导传递校史知识,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倡导从丰富的历史中汲取营养,用校史文化教育青年学生,营造了积极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新媒体时代,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校史文化资源的受众也发生了变化。用户可以通过转发来扩大校史成果的受众范围,从师生群体不断向外传播,广大校友团体、学生家长都会成为受众群体,使得校史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北师大校史馆每年都会参加由光明日报举办的高校招生服务光明大直播活动,向全社会展示学校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大学校史文化不但能够影响在校学生,甚至还能影响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关心学校的社会各界人士,为全社会提供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认同,真正使校史文化最大化地发挥其资政育人的作用。

(一)充实校史文化研究力量

新媒体时代下的校史文化研究,既离不开专业校史研究者的苦心研究,也必须重视新媒体技术在校史文化研究的重要作用,更需要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提高人才支持 [4]。校史文化传播者要根据读者、观众的意见反馈,挖掘更深入人心的校史文化传播内容,促使校史文化建设更多元、更丰富。

北京师范大学非常重视校史文化传播队伍的建设,同时也拥有校史研究队伍和新媒体运营团队,为校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策划了大量有深度、有内涵,同时也更具备可读性、趣味性的校史文化传播内容。例如,2022年新上线的北京师范大学校歌音乐短片,正是在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校团委、校工会、档案馆(党史研究室、校史研究室)、珠海校区党委宣传工作办公室(新闻中心)共同努力之下制作而成的。新版校歌音乐短片中,体现了平民教育、辅仁大学抗战时期坚守北平等历史细节,这既离不开校史研究室的考证与修订,也離不开宣传部的策划与拍摄。由此可见,只有校史研究团队和新媒体运营团队密切配合,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校史文化传播产品。

与此同时,读者、观众也可以成为校史文化的研究者和建设者。读者、观众可以通过转发、分享等行为,使自身成为校史文化的再传播力量。另外,受众的参与、撰写感想、开展学习活动,也为校史研究提供了诸多新生力量。当校史文化传播到一定程度时,读者、观众相应地会对校史研究的发展方向产生一定影响,这能体现出校史文化研究的现实价值。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组建党史校史学生宣讲团,开展“讲校史,学党史”活动。宣讲团由卓越训练营、马克思主义学院求索学社学生宣讲团、历史学院校史学生宣讲团成员组成,内容涵盖传承师大精神、走近师大人物、讲述师大故事、赓续红色基因等主题。活动持续至今,这些优秀的学生曾经都是校史文化传播的主要受众,而在活动中,他们成为校史文化的传播者,还在校园内掀起了深入学习校史文化的热潮。

(二)拓宽校史文化传播渠道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媒介众多,校史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依靠单一媒介,而应加强软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多个平台渠道。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基于不同的平台特点、传播形式、受众对象,打造多样化的校史传播内容。同时,可以通过开展线上展览、线上直播、自制校史长卷等方式,不断丰富校史文化传播形式,让校史文化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通。

北京师范大学拥有微博、微信、抖音等多个新媒体平台,针对不同平台的不同受众,其校史文化传播也各有侧重。如抖音平台中的视频多为10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向观众呈现百年校史中最精华的内容。在微博平台中,活跃受众多以北师大学生为主,校史传播主要以带话题的微博为主,发布与校史有关的图文内容,与学生在评论区互动,提高校史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深度。在微信公众平台中的校史宣传,除了包含相关时间节点与校史相关的图文推送之外,还开展了线上征集活动。2022年,由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举办的首届“京师艺述”文创设计大赛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线上展示,推出《百廿成“师”!点击进入奇思妙想的BNU文创世界》,以设计比赛的形式将校史融入文创之中,获得了上万的阅读量。

其次,线上展览也是传播校史文化的重要途径。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建立了线上校史网站,定期发布校史研究成果,并开展线上的校史文化宣传工作。2022年正值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庆主题网站,回顾学校120年的发展历史。校园新闻网还开设了数字展厅栏目,深度结合虚拟技术与现实展览,将线下展厅360度呈现在网站上,不仅使读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浏览数字展厅,还突破了传统展览参观人数上的限制。

最后,线上直播也是校史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2022年9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举办庆祝第38个教师节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百廿荣光”青春歌会等系列活动,并在多个平台同步直播。直播分为庆祝第38个教师节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系列视频展播、“百廿荣光”庆祝第38个教师节青春歌会三项活动。其中,第二部分系列视频展播以“献给老师的一首诗”为立意,以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教师职业精神为主题,包含《师·范》《京师问道》《百廿初心 紅色基因》《何以为师》《无负今日》《良师》等视频,体现师大青年学子对教师职业精神的追寻求索,并定时发布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上,引发了社会层面的持续关注与积极讨论。直播当天的平台囊括了学校官方平台(微信视频号、官方微博、官方抖音、官方快手、央视频、B站、百家号、强师在线)和校外媒体平台(北京日报客户端、搜狐教育、北京号发布微信视频号、京直播),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校内外师生、校友、社会各界得以广泛传播。

(三)加强校史资源数据库建设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网络技术、手机等移动终端和新媒体、自媒体的普及,校史研究已经不再是闭门造车式的个体研究,而需要高度关注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通力合作。新媒体技术为打造校史资源数据库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实现了校史资源的共享,为校史文化传播提供了更深入全面的数据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利用新媒体技术,先后建立了光影师大、数字展厅、视频空间等影像、图片资源中心。其中,光影师大栏目收录了学校各种新闻活动的图片、视频资源。数字展厅收录了《中国共产党100年纪律建设专题展览》《五四运动与北京师范大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专题展览》等近年来学校的重要展览。视频空间则收录了学校历年的新闻回顾、直播记录以及纪录片、宣传片等,包括《师生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盛况,学习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学校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精神专题研讨会》等视频。这些图片影像资源不仅便于广大学生群体回顾学校发展历程,也便于校史研究者对校史文化传播进行回顾性数据分析和研究。

同时,北京师范大学还建设了校报全文库、校史图片数据库、京师文库特色库等一系列数字化特殊资源库,致力于实现线上校史资源数据共享。2018年,为方便广大读者查阅过刊,北京师范大学校报全面实现数字化,收录了从1952年至今的《师大教学》《北京师大》《师大周报》等校报的全文数据,这也为研究北师大历史提供了全面的报刊史料。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又逐步建立起校史图片数据库,该数据库广泛收录了北师大发展历史中的珍贵图片资料。例如,校景图片库中收录了学校120年来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校区的历史建筑、校园风貌等图片资料;校史人物图片库中详细记录了北高师、女高师、西北联大等不同时期的著名学者、校友的珍贵照片;在北师大组织发展图库中,记载了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诸多学生运动的图片资料,为校史研究者提供了珍贵史料,也为策划展览、推送图文内容、制作视频等校史文化传播提供了大量素材。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京师文库特色库,收集整理了学校120年历史中著名学者的著作文章,收录图书全文5429种,并提供分类导航。读者点击题名或封面就能够直接在线浏览北师大著名学者的电子图书全文。这些数据库实现了信息共享,不仅为校史研究工作带来便利,也实现了校史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形成了开放性、协同性的校史文化传播成果。

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历史能够说服人、感染人、鼓舞人。新媒体时代为高校校史文化的传播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校史文化,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发源地,在校史文化研究内容、校史文化传播路径上,既具有中国教育发展的共性,也具有自身师范院校的特点。虽然其目前在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如何将校史文化传播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有效手段;如何将校史文化传播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更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等,这些都是未来校史研究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校史研究者应当更加高效地利用各种新媒体,使其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手段,从而进一步深入对校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史文化“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文婧.浅析国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J].传播力研究,2019,3(10):26.

[2] 孔丽娟.关于我国融合新闻传播策略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0):63-65.

[3] 申世明.高校思政“微教育”实现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4):199-201.

[4] 熊旸,邹荣.立德树人视角下校史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9):78-80.

作者简介 白媛,研究方向:近现代大学史。 张雪怡,研究方向:中国史。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北京师范大学网络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长春附属学校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葛建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Moliere’s Sublimation of the Three Unities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