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创优路径思考

2023-05-03王瑶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话语权

摘要:短视频新闻评论是主流媒体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的创新实践,也是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有效路径。近年来,主流媒体以主力军的身份全面挺进短视频新闻评论新赛道,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瓶颈。文章通过对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级主流媒体以及部分地方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的观察与分析,总结归纳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与优势,同时也指出当下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在内容、时效、运营等方面仍存在发展瓶颈,进而从转变思维、创优内容、人才培养、科学运营、考核激励等方面探寻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的创优路径,旨在为主流媒体提高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质量与传播效能提供借鉴。

关键词: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创优路径;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12.2;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133-04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占网民整体的91.5%[1]。短视频凭借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生动直观等优势,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主要信息传播手段。

当前,主流媒体在短视频赛道持续发力,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新闻评论与时俱进,以“短视频+新闻评论”的表现方式吸引受众,增强主流媒体话语权,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的有益实践

近年来,新闻评论可视化成为多数主流媒体在评论创新发展中的必选动作,也是媒体融合不断深入推进的客观要求。以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中央级主流媒体以及地方主流媒体纷纷入局短视频,积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依托各自新闻客户端及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进行新闻评论融媒体化表达的实践,推出了不少颇具影响力的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得到良好的舆论反响。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推出一组11条短视频新闻评论《两会侃侃谈》。这组评论每条时长3分钟,为中英双语制作,对两会热点进行解读。这是人民日报评论员首次进行集体视频展示,揭开了党报评论员的“神秘面纱”,具有开创性意义[2]。

2019年7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新闻评论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主持人聚焦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用竖屏短视频形式,以接地气的口语传递主流声音。节目上线后火速“出圈”,被受众点赞刷屏,成为《新闻联播》与受众对话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实现了主流媒体在移动社交时代的突破与创新,有助于主流媒体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地方主流媒体也争相推出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如北京日报客户端《新闻我来说》、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中国蓝新闻客户端《新闻姐》、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老胡论见》、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视评来了》、广东广播电视台《小强快评》、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英子谈》、深圳晶报《晶报说》等等,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了一些创新,凸显个性、更接地气,进一步增强了用户黏性。

二、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的特点与优势

观察与分析上述主流媒体的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发现主流媒体的短视频新闻评论具备可视化呈现、短精快传播、专业化生产、通俗化表达、社交化滿足这些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相较于传统纸媒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以及网络评论的极大优势。

(一)可视化呈现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3]。短视频作为一种复合介质,包含影像、声音、文字、图表、动画等各种元素,信息载入量大,接收方便快捷。新闻评论通过短视频来传达观点,声画结合、形象生动,能够通过多种感官影响受众,比只看文字新闻评论更加直观有趣,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了麦克卢汉所说的整体感官的延伸和感官能力的统合,契合了受众可视化阅读习惯。

比如,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短视频新闻评论专栏《不得不说》,融合主播出镜口播、新闻现场视频、标题艺术字、图表、漫画等,全要素、高载量呈现可视化的新闻评论,制作精良、生动活泼,给网友带来良好的视觉观感和收看体验。

(二)短精快传播

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快节奏生活下快餐文化的盛行,使得人们越来越热衷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的视听“速食”。与报纸新闻评论和电视新闻评论相比,短视频新闻评论的特点在于时长短、信息足、内容精。短视频新闻评论常常以“小而精”的微观评论角度锁定评论主题,以有限时长承载丰富的内容,通过精准使用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再辅以字幕和关键词提示,短时间集中输出一个完整的观点。其中善用在论点中聚焦放大关键词、在论证中提炼结构图等制作技巧,论点简洁有力、论证条理清晰,让受众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获知主要观点及理论逻辑,同时短视频新闻评论的“短”更利于“快”传播,更好地满足了受众快速化、移动化和碎片化的信息需求。

比如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客户端推出短视频新闻评论专栏《视评》,围绕热点新闻进行本地化解读,每期节目时长仅百秒左右,采用MG动画和智能虚拟配音,让评论变得更有画面感、更显轻松、更富情感,用新视角传播主流价值。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短视频新闻评论《老胡论见》,出镜主播由报社资深评论员担任,节目时长两分钟左右,评论话题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话题性,形式活泼,轻松幽默又见解深刻,推出以来得到受众的欢迎。

(三)专业化生产

舆论场上海量信息纷繁复杂,观点混杂众声喧哗,加大了歪风邪气和理论杂音影响舆论场、冲击主流思想的风险,在此情况下,信息过滤的价值更为突显,让权威声音“开路”尤为重要。新闻评论是新闻业务中较有专业性的体裁,能力要求高、准入门槛高,没有过硬本领很难做得出色。主流媒体如报社、广播电视台等,拥有自己的评论员队伍。评论员们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新闻业务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能够依托自身的专业性,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坚守政治方向、定调评论主题、生产优质内容,用主流观点彰显主流价值,引导社会舆论,起到“定盘星”“压舱石”的作用。同时,区别于商业平台短视频同质化、商业化、娱乐化严重等特点,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在用户群体中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更容易得到受众好评和广泛传播,这对于提升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比如,北京日报客户端推出短视频新闻评论专栏《新闻我来说》,北京日报几位评论员从“笔头”走向“镜头”,轮番登场担任视频主播,主播们的布景造型、主持风格各具特色,每期视频以“新闻这么多,我来说一说”开头,围绕一个热点话题展开,用1分半到2分钟的时间,以独到的见解、缜密的思辨、出色的口才,带网友在社会焦点前针砭时弊,在国际大势前廓清是非,节目专业、权威,受到受众好评。

(四)通俗化表达

精彩丰富的内容,加上通俗易懂的语言,再加上喜闻乐见的形式,更易触发受众思想共鸣情感共融,更能有效提升传播效能。短视频新闻评论重视口语化表达和平等式对话,在热点时事解读和评论中,常常以通俗的口语穿插热词、金句及网络流行语,真诚平等地向受众传达信息和观点,让官方意见的表达更能打动受众。

比如央视《主播说联播》栏目,《新闻联播》主持人一改往日的严肃形象和板正播音腔,化身睿智犀利评论主播,使用觀众喜爱的口语表达,围绕新闻热点妙语连珠、金句频出,善用“我太难了”“越来越666”“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No zuo no die”“怼得你灰头土脸”等流行语,善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鲜活、幽默、有趣,调侃中带着态度,通俗而不失格调,睿智却不失幽默,不仅改变了受众对传统媒体的刻板严肃印象,更得到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和推崇,提升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五)社交化满足

社交化是新媒体时代内容传播的重要属性,也是短视频能够裂变式传播的关键所在[4]。在短视频平台上,更多的人因相同的兴趣、话题聚集在一起,通过平台自由交谈,社交属性很强。短视频平台建立了一种情感连接模式,成为新的社交场所,点赞、评论、转发、私信等功能的应用,是一种新的交流环境和社交场景,让用户更加敢于、乐于表达和展示自己。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内容鲜活、形式轻巧的短视频新闻评论更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和兴趣,并能增加用户对其中观点的认同度。在人际互动中,也因其相对短小的体量,更便于在社交平台转发分享,因而发展成为用户进行观点交流的轻巧型“社交货币”。对于一条观点鲜明、戳中心意的短视频新闻评论,用户顺手完成点赞、评论和转发“三连”,从“独享”“独乐”到“共享”“众乐”,更多的用户乐意分享,裂变传播也就能高效达成。

三、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发展瓶颈

短视频新闻评论进入快速发展期,已成为广大网民快速获取信息和观点的重要渠道,但同时也存在内容质量不高、时效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短视频新闻评论更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内容、时效、运营三个方面。

(一)内容方面

虽然主流媒体积极开展新闻评论短视频生产,出现了《主播说联播》等标杆性成功案例,但是从目前成果来看,出现的精品较少,传播效果也并不如意。

不少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短视频是对电视新闻评论内容的二次剪辑,只是压缩了节目时长,摘录了重点语句。一些评论短视频则是新闻画面配文字评论,缺失了记者与用户的镜头对话感。这些经过二次剪辑加工的视频画面,常常是横屏构图而不适应竖屏观看,还因为是引用的素材,清晰度也较低,整体制作质量欠佳。还有一些评论短视频,评论员出镜能力欠佳,镜头感不足,神态较不自然,语句略显生硬,影响用户的体验感。评论内容也较为空洞,缺乏爆点,对受众吸引力较低,传播效果较差。

(二)时效方面

时效是新闻评论的保质期,新鲜的、即时的内容是新闻评论的灵魂。新闻评论要对新近发生的事件和问题快速做出反应,新闻越新鲜、评论越及时、观点越新颖,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越容易产生影响。评论观点是依附于新闻而存在的,若某个新闻时过境迁,已被人抛之脑后了,此时再郑重其事、煞费苦心地做个评论短视频,就显得没这个必要了。制作时间与评论时效“赛跑”,成为短视频新闻评论生产中常常面临的难题。

单一口播形式的短视频新闻评论,要经过文案、拍摄、剪辑等流程,与单单写文字评论稿相比复杂许多,时效性相对较弱。而非单一口播形式的短视频评论则更容易受制于制作时间,需要融入更多素材,如可视化元素、动态性数据、对比性图表等,需要耗费更多时间、精力和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短视频评论的生产时间也受到新闻本身的影响,热点事件随着舆论发酵,可能会有更深层更隐蔽的真相不断被挖出,新闻“反转”屡见不鲜。为避免媒体由“反转新闻”衍生出“反转评论”,避免被人“带节奏”,评论员对于某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和预测性的发展趋势,需冷静客观对待,在事实尚待核实的情况下“一慢二看三通过”,经过一定时间得出更为准确的事实判断后再作评论,这一因素在客观上也让短视频新闻评论时效性被削弱。

(三)运营方面

1.缺乏持续输出

有些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只在重要会议、重要节点等特殊时期推出,如全国两会期间,很多媒体都会推出两会短视频新闻评论专栏,但不少媒体在两会后就暂停制作,平日里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都处于断档状态。一些地方主流媒体对短视频新闻评论仅是短期试水,尝试一段时间后便消失不见。短视频新闻评论缺乏持续性输出的原因,主要还是重视程度不足,在思想上懈怠保守,认为短视频新闻评论耗时耗力更难见喜人的传播数据,在重要会议节点推出几期制造创新亮点“锦上添花”,能够保证顺利完成任务即可。有人可能还会有“枪打出头鸟”“人红是非多”的隐忧,对短视频新闻评论在网上传播缺乏信心,担心尺度把握不准会招致不满,陷入舆论风波甚至遭遇网络暴力。

2.缺乏有效互动

主流媒体在设置议题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停留在“我说你听”的层面,难以让用户产生被重视的感觉,无法激起交流欲。对于用户的评论,也很少及时回复,更不能根据用户留言反馈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优化工作,导致传播效果不足和用户黏性不强。

3.缺乏平台思维

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多聚焦于时政民生主题,缺少垂直领域题材与受众细分。大多数媒体是“一鱼多吃”分发模式,同样内容多渠道分发,没有针对不同平台用户的不同特点进行精准化传播。主流媒体中开设独立的新闻评论短视频号的不多,只是借用原有新媒体平台或法人号发布相关视频内容,不利于自身栏目品牌的推广,也让传播效果打了折扣。

四、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创优路径思考

进一步提升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内容质量和传播效能,需要主流媒体自觉主动紧密契合时代潮流,顺应传播规律,以思维转型为指引、内容建设为根本、人才梯队为核心、科学运营为支撑、考核机制为保障,通过多种创新形式和手段,切实把主流观点和思想传得更远、传得更广,让受众真正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一)转变思维:去同质化做出特色

短视频的兴起给新闻评论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观点的竞争是当前媒体竞争的关键因素,主流媒体作为主导者,要努力以好声音赢得共鸣,用好观点凝聚共识,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短视频新闻评论想要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要在新闻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下,努力做出特色,打造兼具高区分度、高认可度的短视频新闻评论产品。

主流媒体应该转变思维,加深对短视频传播的思考和研究,首先重视并学习最新的新媒体技术和短视频应用技术,研究和优化短视频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积极创建并持续运营相关新闻评论短视频专属账号;其次要强化以受众为导向的新闻传播思维,在短视频新闻评论生产和制作时,要将受众放置于生产场景之中,以受众需求和受众体验为核心导向,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思考去创新。

(二)创优内容:深耕原创提质增效

媒体内容的创新创优和精品生产是媒体最硬核的竞争力,是“硬通货”。无论科学技术如何革新、表达方式如何变换,内容始终为“王”,短视频新闻评论产品也是一样。短视频新闻评论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好的观点,这是一篇评论的核心和灵魂,是评论所要阐述和论证的立场、主张和见解。从大量的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海量碎片信息中,筛选出符合事实真相、权威又有价值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揭示,帮助受众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和把握社会变革的动向,是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功能所在。

做好短视频新闻评论,首先需要找到一个好选题,并提炼出独特的观点和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出引人深思的观点和逻辑缜密的论述。通过微观角度切入、折叠评论观点、浓缩说理论据、引用流行语、提炼“金句”等处理技巧,使用户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观点,从而提高传播效率。此外,语言表达与视觉表达等应紧密配合,充分运用文字与字体特效、图表、大数据等多种符号组成的画面语言,增加评论的信息量,帮助用户更快了解所要传播的内容和观点。短视频新闻评论应努力追求时效与真实兼备、个性与深度相融,有观点、有立场、有特色、有情感,更符合传播规律、更符合受众要求。

(三)队伍建设:打造IP培养网红

媒体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建设一支敢打敢拼、敢为善为的高素质评论员队伍,是主流媒体在新闻评论短视频竞技场上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主流媒体具有文字功底扎实、业务能力过硬的评论员队伍,一直以来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笔头”走向“镜头”,从幕后走到台前,新闻评论不仅要在传播、题材、表达等方面进行调整升级,作为评论核心的评论主播,更要努力历练和提升“十八般武艺”。短视频新闻评论主播要承担的是一个活跃、有存在感、有号召力的意见领袖角色[5],既要放大“好笔头”的传统优势,又要努力练就采写编拍剪的“多专多能”,同时加强视频出镜能力,提升镜头感、话语表达技巧、情绪互动能力、新媒体网感等,形成鲜明的个人特色,努力打造媒体人IP、培养网红评论员。

(四)科学运营:分众定位注重互动

当下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的题材主要涵盖了时政、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但对受众大多没有进行深入细分,也没有较为成熟的分众化栏目。分众化节目的精准传播,更有利于提高用户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主流媒体需要考虑到新闻客户端以及短视频平台中用户的各类需求,结合用户大类制作不同类型的新闻评论产品,尽可能提升产品的针对性,增加短视频的传播效果,激发更多用户的交流积极性[6]。

主流媒体还要重视与受众的互动,针对已发布的评论短视频,要加强对网友评论的关注、回复和引导,及时引导非理性的、不恰当的言论,构建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同时也注重意见反馈收集,及时根据网友的意见建议来进一步改进节目内容、生产流程和传播方式。

(五)考核制度: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

短视频新闻评论工作对评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不仅文字水平要高,还要具备良好的新媒体业务能力。在现实工作中,传统媒体不少评论员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满足媒体融合转型发展要求而去从事短视频生产,新媒体业务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并不强。相较于写文字稿来说,做一期短视频节目要多投入几倍的时间和精力,而在考核方面却没有与付出相对应的回报,这就导致短期突击任务大家还能扛一扛,但优质稳定的常态化节目输出就难以得到保证。主流媒体应当围绕媒体融合的新发展新要求,尽快建立健全与短视频新闻评论相适配的考核机制,科学细化视频质量、阅读量、转发量、影响力等综合指标考核,积极发挥考核指挥棒功效,充分调动评论员的积极性,以制度保证短视频新闻评论的高质量和持续性生产。

五、结语

短视频新闻评论通过生动形象的视觉呈现、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平等亲和的对话方式,成为主流内容的“放大器”、主流议题的“稳定器”、主流价值的“扩音器”,激活了短视频在新闻评论领域中的内容生产力、舆论引导力与社会影响力。主流媒体应努力转变思维做出特色、提质增效做优内容、打造IP培养网红、科学运营注重互动、考核激励调动积极性,多措并举突破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发展瓶颈,守正创新、与时俱进,让主流声音更加响亮,让主流价值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李政葳.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N].光明日报,2022-09-01(10).

[2] 王学义,任鹏.地方党报短视频新闻评论的新趋势、问题及对策[J].现代视听,2022(6):42-44.

[3] 胡泳.理解麦克卢汉[J].国际新闻界,2019(1):81-98.

[4] 侯皓,陈晨.论主流媒体的短视频内容创意与生产[J].传媒评论,2019(9):47-49.

[5] 江帆.新闻评论员如何从“笔头”走向“镜头”[J].传媒评论,2021(4):61-63.

[6] 陳婷婷.短视频新闻评论的特点、现存问题与发展策略[J].今传媒,2020,28(2):53-55.

作者简介 王瑶,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话语权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