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对外传播话语叙事体系研究新视角
2023-05-03郭宇佳
摘要:文章聚焦既有对新闻媒体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过于集中在宏观层面分析的缺陷,尝试提出一种同时观照语言概念化过程、话语叙事方式和话语传播效果的多角度的研究路径,可以将宏观顶层逻辑设计和微观语言表征形式相结合,进而提高研究的有效性。研究在语言学、传播学、叙事学相融合的跨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下,以对外传播中“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两个问题为中心,提出了将语言概念化、叙事过程和传播效果统筹和一的研究路径,并在该研究路径下构建了包含主题内容、框架结构、语言使用以及视角选择四个层面的具体分析框架,旨在从“语言、叙事、传播”三位一体的研究视角出发为今后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视角提供一些方法和路径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研究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054-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认知—叙事视角下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22CXW00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尤其是,新闻媒体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创新新闻媒体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打破外国新闻媒体对中国话语叙事和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话语垄断,是加强我国新闻媒体对外传播的创造力、感召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提高我国新闻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国际话语权和舆论导向能力的必要前提。
然而,目前对于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的讨论多集中于单一学科,缺少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尤其是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缺乏语言学理论的支撑,基本是在宏观层面给予建议和启示。而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对新闻媒体话语及叙事体系建构研究的关注度和积极性也并不高。因此,难以打破学科壁垒和界限,形成相互交叉融合的理论借鉴。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从语言学、传播学和叙事学相融合的视角探索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的新路径,进而提出详细、具体且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框架,期待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点
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展开了一系列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的相关研究[1-5]。其中,姜圣瑜(2021)以全国100份党报、晚报、都市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报道的头版样本,从“用新方法讲好故事”的视角比较、分析各报版面和标题,探究“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逻辑。曹进和赵宝巾(2022)指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亟须突围“他塑”,不仅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还需要 “走进去”,并从现实基础、实践路径、传播效果三个方面对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建构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思考。目前,新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宏观层面为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打开了广阔的视角。然而,现有对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的研究基本局限于叙事结构、内容和逻辑的宏观设计,缺少对微观语言表征方式的思考和建议。研究认为,话语与叙事体系构建不仅要关注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也要关注微观层面的语言使用。因此,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理论支持。
当前,鲜有研究在跨学科的视角下对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提出见解和思考,但对新闻话语,或新闻媒体话语建构的研究日益呈现学科间交融的发展态势,特别是新闻传播领域的学者从新闻学、传播学和叙事学等理论融合的角度探讨新闻话语建构。例如,曾庆香(2005)将新闻看作一种话语,结合符号学的分析方法与新闻研究,为新闻叙事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理论框架。此外,有语言学界的学者关注到了新闻话语建构的概念化过程和认知心理,尝试将认知语言学融入新闻叙事和新闻话语建构的研究中[6]。例如,张辉和纪晓丽(2021)以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讨论中美新闻叙事的心理空间内嵌和整合的具体方法,对新闻叙事话语进行批评认知分析[7]。由此可以看出,在跨学科的视域下研究新闻媒体话语及叙事体系建构是当前较为前沿的研究视角。
综上所述,将语言学、传播学、叙事学相融合探讨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这种同时关注语言概念化过程、话语叙事方式和话语传播效果的多维一体的研究方法,可以将宏观顶层逻辑设计和微观语言表征形式相结合,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建构提供更加全面的研究路径。
二、跨学科、多视角研究路径的提出
基于既有研究成果理论和视角单一的发展现状,研究认为有必要从语言学、叙事学、传播学相互融合的视角构建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的研究路径。因此,本节将详细阐述本研究拟搭建的跨学科视域下的研究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关键命题在于解决和明确对外传播中“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两个问题。因此,在语言学、叙事学和传播学融合的视角下探讨这两个关键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语言学框架下主要解决的是微观层面“讲什么”和“怎么讲”的意义表达问题。其中,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简称CL)认为“语义即概念化过程(conceptualization)”,决定语义的变量包括概念内容(conceptual content)以及识解概念内容的方式。因此,在微观层面可以聚焦新闻话语对外传播中的概念化内容和概念化方式,探讨语言层面的新闻话语叙事过程。叙事学(narratology)把叙事分为“故事(story)”和“话语(discourse)”,故事即所指,話语即能指。新闻话语并非一种纯净、透明的话语,而是一种再现、建构的话语,新闻话语中的事实和对世界的叙述皆由特定的理念、立场所塑[8]。因此,可以从叙事故事和叙事话语两方面出发分析新闻话语的叙事过程。同时,在传播学(communication)的理论框架下,“讲什么”涉及议程设置,指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 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9]。而“怎么讲”涉及事实建构,体现在新闻叙事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和视角选择。
基于上述内容,在语言学、叙事学和传播学相融合的研究范式下探讨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可以将语言概念化,实现叙事过程和传播效果统筹和一,较为全面地分析和阐释问题。
基于上述理论框架,研究进一步提出该框架下具体的操作步骤,进而构建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的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研究主要围绕新闻媒体在传播中“讲什么”和“怎么讲”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框架的搭建。其中,“讲什么”指向的是“叙事故事”,可以从主题内容和框架结构来分析和探讨。主题内容和框架结构可以基于传播学的议程设置和框架等理论进行研究设计。同时,主题是文本内容或意义的特征之一,从认知角度来看,主题具有主观性[10],因此,对主题内容和框架结构的讨论还可以运用上面提及的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怎么讲”指向的是“叙事话语”,主要考察新闻媒体在叙事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和视角选择。而语言使用和视角选择又可以具体到词汇选择、句法选择两个方面,而语言学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和阐释这两方面。
鉴于此,在解决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认为可以综合语言、叙事和传播三个维度,探讨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的有效路径。
三、跨学科、多视角研究路径下的有效性与创新性
从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路径下探讨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可以在理论融合的观照下运用内容分析法、语料库语言学分析法、归纳法等方法,展开自下而上,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进而,可以实现研究的有效性与创新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从认知—叙事的视角深入挖掘新闻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叙事结构、叙事方式、语言使用及其概念化过程,不仅关注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位于宏观层面的叙事主题和叙事框架,也涉及位于微观层面的语言表征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进而使新闻叙事话语体系建构的研究角度更加全面。同时,从新闻媒体对外传播的视角出发,探讨新闻媒体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方面的实现途径。借此,既可以拓宽新闻媒体对外传播的研究领域,又能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内容分析法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重且高度结构化的研究方法。运用内容分析法,在對新闻媒体话语建构的主题结构和语言表征进行标准化、数量化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以定性分析的方式推论语言使用的本质性特征,可以让研究结果更加标准和客观。尤其可以充分发挥语言学中语料库处理的研究方法的作用,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混合式研究方法,由浅入深地分析和解读新闻叙事话语建构,突破以往新闻媒体研究缺乏语言描写以及中国话语叙事体系建构局限于宏观阐释的不足。具体而言,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等定量研究方法把握话语的主题分类,明示话语在词汇、句法各层次上的表征。在此基础上,丰富的语言证据,可以为新闻媒体对外传播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建构提供具体的语言策略,从而达到强化传播的有效性的目的。
四、结语
新闻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会影响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因此,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话语策略以优化传播效果。然而,目前对此的讨论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对微观层面缺乏关注,尤其是话语和叙事体系建构的研究无法脱离语言层面。鉴于此,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和批判性研读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并分析其主要理论和前沿理论、研究方法、操作路径等,同时,思考并总结前人研究中的问题点或有待发展和补充之处。在此基础上,研究尝试从语言学、传播学、叙事学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视角下提出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新路径及其具体的分析框架。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在上述理论框架和分析框架下具体讨论和研究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进而提出详细的中国话语及叙事体系建构建议。
参考文献:
[1] 曹进,赵宝巾.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1-21(004).
[2] 姜圣瑜.从百家报纸的头版样本,看建党百年大会报道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J].传媒观察,2021(9):90-97.
[3] 全会,沙晓羽.论重构“中国叙事”的四种思维[J].国际传播,2021(5):57-64.
[4] 沈小蒙.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思考[J].新闻战线,2021(17):42-45.
[5] 徐和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北京思考[J].对外传播,2021(11):25-30.
[6] 张辉,纪晓丽.新冠疫情新闻叙事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J].当代修辞学,2021(4):42-56.
[7] 章晓英.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一个叙事学视角[J].国际传播,2019(1):1-7.
[8]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22.
[9] 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10):88-91.
[10] 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6.
作者简介 郭宇佳,讲师,研究方向:国际政治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