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兰亭:黄公望自题《富春山居图》
2023-05-01孙文韬
□孙文韬
黄公望自题
元代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重要转折时期。“斯文难续,世风不古”,成为文人阶层的咏叹;“儒丐同称,举业废止”,更是圣人门徒的悲情。这使得个体的人生思量,被凝聚激发为群体的文化思索。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便是黄公望。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黄公望是早慧的;从人生命运的角度来看,他却是凄楚的。他年少丧失双亲,成为黄家继子,一句“黄公望子久矣”,成就了黄公望的姓、名、字。这就像一种隐喻,将多重厚望与希冀赋予这位灵透的孩童。青年的才华与俊朗,中年的坎坷与煎熬,积成了晚年的通透与超脱。黄公望的一生,好似墨花九段,年岁越长,愈能笔墨高华!不断感动着后世学人。
有元一代,文人失意,反推艺术百态。如果说钱选对形线、色彩的俊逸控制若春泉汩汩的溪水,那么赵孟渴笔重色的古意追求就像平沙柳岸的湖水,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则让我们体会到山水相依、变化若龙的气度与风范。
传说《富春山居图》伪作“子明卷”先入清宫,经乾隆皇帝一跋再跋,以致于跋文长篇累牍、充天塞地。而黄公望跋文自题,才是对富春山居图的珍贵解释。跋文曰:“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wěi)布置如许,逐旋填,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黄公望于卷尾所题的这篇跋文,给后世留下了可考的宝贵历史信息:一是至正七年(1347年),黄公望79岁,在师弟无用师(郑樗)的陪同下,从松江上溯至浙江富阳;二是黄公望为师弟所画《富春山居图》,既是旷世之作,又旷日持久,一直画到至正十年(1350年),黄氏身背行囊来到松江,在云间夏氏知止堂取出这幅《富春山居图》,此时已可观画面全貌,有江山在望之感。故而得见卷尾题款。因师弟无用师担心日后有巧取豪夺者,为排解无用师的顾虑,黄公望便在卷尾对创作此图的来龙去脉和耗时之久的艰辛程度作了叮嘱,有劝勉之意。同时,还题记了所书年月、署名和地点。画面空间的联缀,与题跋所示的空间变换,相得益彰!
文如其人,画亦随之。点画间的率真与随性,彰显着黄公望历尽沧桑的达观。题跋文字将画卷创作的因缘娓娓道来,如同苍颜长者对孩童诉说一般,极其感人。大痴学人,将作者身份点出,有亦儒亦道的倾向。不管江山多么辽阔迷茫,大痴学人的笔墨诉说却是真纯的,这来源于他通透的人生感悟。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不朽的人格,蕴藏在渴笔淡墨之间,留与后世学人解读。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黄公望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