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价值引领 考查思维品质
——兼论2023 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第43 题和湖北卷历史第19 题

2023-04-30吴玉霞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新课标考查

吴玉霞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文明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明有多种分类方法,例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草原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和儒家文明;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明确要求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具有民族自信心;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2023 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第43 题和湖北卷历史第19 题不约而同地以“文明”为主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认识。新课标卷第43 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的典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入题,考查地域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关系。湖北卷第19 题以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的观点“文明涵化”为主题,考查各国文明之间、各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这两道试题聚焦文明主题,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又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两道试题分别如下:

(2023·新课标卷·第43 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2023·湖北卷·第19 题)[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12 分)

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

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一、聚焦价值引领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到,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体现了国家对高中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要求。中华民族由多民族组成,是世界上最具共同意识的民族。中华五千年文明,虽历经沧桑但绵延不绝,各民族共同缔造、交融汇聚,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历史,凝聚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巍巍秦汉、泱泱盛唐、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课标卷第43 题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地域文明与中华文明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华文明由涓涓细流的地域文明融合而来,内涵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地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明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是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反过来中华文明对地域文明的发展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课程标准》要求“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以平等与包容的胸怀、以文化尊重、文明交融为基础,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互学互鉴,美美与共。湖北卷第19 题以文明涵化为主题,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不论是今日所谓“西方文明”,还是东亚文明都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要求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结合史实论证这一结论,认识到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各文明都是“涵化”的结果。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融合,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是涵化的结果。与此同时,中华文明也通过丝绸之路不断向外传播,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例如盛唐时期,官制、户籍、税收、文教制度等几乎被日本大化改新全盘复制,汉字、中国化佛教、儒学、典章制度被朝鲜半岛、越南北部、日本仿效和传承,形成“中华文化圈”的东亚文化秩序。通过考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意识与自觉自主的创造意识,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理解并认同新时代的文明观。习总书记关于文明有一系列的论述,形成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时代文明观。两道试题均考查了考生对新时代文明观的理解和认识。新课标卷第43 题材料“中华文明在五千年不间断的发展进程中”表明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点,由涓涓细流的地域文明汇聚而来并且内涵不断丰富,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说明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特点。湖北卷第19 题材料“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的观点与新时代文明观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是契合的,渗透着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观点。

二、考查思维品质

《课程标准》多处提到要通过历史学习,拓宽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强调历史思维的重要性,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强调“‘养成了历史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时序思维、因果思维、联系思维、发展思维以及以史为鉴等思维方式。

新课标卷第43 题和湖北卷第19 题两题均为开放性试题,都属论证题,都要求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结合具体史实论证材料的观点。学生解答试题,可按照如下步骤:第一步,阅读材料,概括提取材料观点,准确把握论点;第二步,调动所学知识,选取典型事例论证该观点,也就是找论据;最后,按照历史逻辑,展开论述,论述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科表达能力的考查。能否厘清论证的层次、层层深入,从现象到本质是区分学生得分的关键所在。

新课标卷第43 题考查学生的时空思维,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地域,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地域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地域文明带有该地方的鲜明特色。选择地域时,可以以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为标准选择某一地域,例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还可以从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中选择某一地区,或者选择某一省域如陕西、河南、湖北。学生还可以按照地域文化分类选取某一地域,如中原文明、岭南文明、巴蜀文明、吴越文明、荆楚文明、齐鲁文明、西域文明、湖湘文明等作为例证进行论述,也可以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切入。总之,地域范围可大可小,弹性较大。不论选择哪一地域,回答这一试题,学生需要正确认识各地域文明和中华民族文明之间的关系。中华各地域文明,既有中华文明的共性,又有自身地域特色。各地域文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组成和创造了中华文明。论述地域文明的形成时,要阐述地理环境与地域文明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因果思维;论述地域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时,考查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湖北卷第19题要求学生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涵化”意指“当与一个更强大的社会频繁而直接地接触的时候,某个群体原有的文化内部发生极大的变化,这就叫作涵化”。涵化作为文化变迁的一种主要形式,具有双向性,“在文化涵化过程中,两个文化群体之间存在着互惠关系,彼此之间互相给予又互相吸收。”论证“文明涵化”观点,学生至少要选取两个以上的示例来进行论证,这本身就是一种发散思维;文化涵化的结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了对文明优越论的一种超越,考查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对文明史教学的建议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学习中华文明时,要结合具体的文明成就,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突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征。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也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信仰的多元并存格局、对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都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是我们的民族基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我们一贯的处世之道。学习世界文明时,要认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认识到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实现美美与共、和谐共生。

2.融通纲要和选必内容。文明史是高中历史的重点内容,在纲要和选必中着墨都较多。纲要(上)古代史部分主要叙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成就,突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纲要(下)主要叙述了世界古代文明从产生到建立区域性联系再到建立全球联系的过程,重点了解世界文明,理解和尊重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选择性必修1 第11 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叙述了从秦汉到明清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要认识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选择性必修3 整本书以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主题,第一单元主要叙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价值,突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二单元主要叙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第三、四、五单元主要叙述了人类文明交流的方式,人口迁移、商路和贸易往来、战争与文化交锋推动了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重构;第六单元主要叙述了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意义。学习过程中,应对这些内容加以整合,开展主题式、项目式、探究式学习。例如以“中外文明的起源”为主题,可以将必修纲要(上)(下)中“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世界文明的起源”整合在一起,探讨文明的含义、标志、成就、特点等。以“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为主题,可将纲要下第2 课与选必2、3 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探讨世界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表现和意义。

3.借助地图强化时空观念。教材在叙述文明起源和交流互鉴相关内容时,提供了大量的地图资料。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借助地图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例如学习纲要(上)第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对中国早期人类地理分布特点进行概括,结合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了解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遗存的显著特征,并将这些文明成就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对这些文化遗存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作出合理的论述,理解长江、黄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学习纲要(下)世界文明的起源时,可以借助“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时空条件对这些特点的影响。借助“罗马帝国与汉朝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总之,在学习文明史内容时,要点、线、面结合,重点突出中华和世界各文明的成就与特性,以及与地理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知道世界各文明之间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典型事例,坚持交流、互鉴、共存的观点,认识到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观点的错误所在,以新时代文明观引领教学。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新课标考查
配合物的常见考查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