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2023-04-30柴小君
柴小君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给予特殊关心关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号召。边疆民族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研究边疆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战略定位、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边疆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也是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制定和实施卓有成效的支持政策,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同步迈入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各民族共创美好未来、共享复兴荣光。
(一)边疆民族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和实施以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制度和政策基础,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64年西藏建成中小型工厂50多座,可以批量生产农牧工具、建筑材料等,填补了西藏工业生产空白,现代工业获得迅速发展;(1)《民主改革以后现代工业获得迅速发展西藏第一代工人阶级成长起来建成中小型工厂五十多座》,《人民日报》1964年1月25日,第2版。1963年新疆已能生产机床等1000多种工业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达到50%,初步建起现代化工业基础。(2)《汉族工人和各族人民一道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新疆建起初步现代工业基础》,《人民日报》1963年10月14日,第2版。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将工作重点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边疆民族地区得到进一步快速发展。党中央先后在1992年、1999年两次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党和国家千方百计为边疆民族地区提供各类特殊政策支持、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推动各族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边疆民族地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交通更加畅通便利,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信息通信网络基本覆盖,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各族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富足,“五个认同”不断加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基础不断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二)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边疆民族地区已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仍然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地区,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经济增长面临着较大压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这些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亟须解决的问题。
1.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有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2亿多人且分布不均衡,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间、民族地区内部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种大规模、大范围的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我国具有地理意义的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人口稠密,以西地区人口稀疏,人口分布存在较大的地区和城乡差异。据相关学者研究,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东密西疏的格局在较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群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东南半壁的格局在较长时期内也不会发生变化。(3)陈明星、李扬、龚颖华等:《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地理学报》2016年第2期,第179页。受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少数民族总人口有3500多万,居住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0%,而且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4)《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其人口和分布情况怎样?》,《人民日报》1956年9月5日,第4版。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分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迁入城市居住,迁入非民族地区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逐年增多,但人口城镇化和人口迁移并没有改变胡焕庸线确定的人口分布格局,少数民族仍多居住于边疆民族地区。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将在解决人口分布不平衡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8页。高质量发展需要下大力气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措并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产业基础依然相对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优势产业集群化程度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城镇化率低,低收入群体占比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繁重;社会建设还存在较多短板,公共服务不均衡,人才总量不足且外流严重,相比其他地区更需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有后发优势,在能源保障、矿产供应、生态和国家安全保护等方面也有显著优势,是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
3.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有助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现代化不仅是工业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需要培育现代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边疆民族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在引导各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营造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都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毛泽东曾指出:“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问题这两件事。”(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民委编:《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30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力量,它有着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7)陈红星、田悦阳:《努力做好新世纪初的福建宗教工作——访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中国宗教》2002年第4期,第18页。边疆民族地区信教群众较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育引导信教群众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淡化消除宗教消极影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以人的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4.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有助于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国家安全屏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多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藏自治区的主要区域就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5%。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指示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8)《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人民日报》2020年8月30日,第1版。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备条件。边疆民族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的时空特征,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从外部看是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保障,从内部看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坚持统筹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才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二、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特征,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边疆民族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其使命任务、比较优势、特殊责任和区域特征,只有找准战略定位才能做到方向明确、措施得力。
(一)定位使命任务,主动做出边疆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边疆民族地区虽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但与全国同步、整体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困难性、复杂性前所未有,推进方式也具有自身特点。边疆民族地区需要更主动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巩固深化稳定发展成果;统筹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建设具有边疆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释放潜力优势;统筹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推进高水平开放,更好地将区位优势转换为开放优势;统筹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准确把握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赋予经济社会发展更多民生和政治意义,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定位比较优势,抓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实施兴边富民等行动,给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注入了政策优势。边疆民族地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需要立足中央赋予的政策优势和本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资源禀赋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打好“政策+资源”组合拳。西藏在用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等优惠政策基础上,打好高原牌、绿色牌、特色牌,盘活特色资源,以特色资源引进优势项目,培育优势产业,全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疆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中,用好政策优势,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内蒙古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政策引领下,应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好大宗工农产品对全国发展的兜底作用、对经济大省发展的支撑作用,利用好在能源、资源、地缘、幅员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三)定位特殊责任,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生态功能强的地区要得到有效保护,创造更多生态产品。要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支撑,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71页。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赋予了特殊责任。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是青藏高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国之大者”;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农业大省,2022年油气、工业硅、多晶硅产量位居全国首位,粮食种植面积高达3650.85万亩,在我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边疆民族地区要在国家整体布局和战略体系中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有效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自身价值。
(四)定位区域特征,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
已有学者指出,“现代化进程是经济社会结构急剧变迁的过程,也是一个重大利益频繁变动和调整的过程,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乃至利益诉求必然不断涌现出来,有些矛盾与问题往往涉及民族因素、宗教因素或者民族与宗教因素,有些直接表现为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或者民族宗教问题。由于民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敏感性,一旦处理不好往往酿成大的矛盾与问题。”(10)王延中、管彦波:《云南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与和谐民族关系的基本经验及启示》,《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第7页。边疆民族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见微知著,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战略思维,畅通各民族干部群众的联系沟通,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有效化解和防范民族工作领域的各种风险隐患、统筹好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11)《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85页。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是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肩负的时代使命。
三、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着重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等方面的工作,努力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成效性。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最大程度凝聚人心,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边疆民族地区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众,通过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有力推动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理念;通过树立和打造共享的文化符号,创作和传播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构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结构和人居环境,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夯实边疆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根基。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1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96页。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1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第133页。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边疆民族地区需要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牧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农牧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利用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引领各民族走向开放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努力推动形成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
(三)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边疆民族地区要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首先,边疆民族地区要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和着眼点。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均衡,确保承担安全、生态等战略功能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其次,边疆民族地区地处开放前沿,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可以进一步建立健全面向国外的贸易和交往平台,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外资,通过扩大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利用外资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再次,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需要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边疆民族地区可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基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找准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边疆民族地区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不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加强产业振兴,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宗教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综合施策,做好信教群众工作,巩固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五)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边疆民族地区在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实现“双碳”目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有可为,大可作为。首先,细化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精准分类施策,形成科学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其次,加强修复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再次,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推动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加大对森林、草原、湿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抓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最终,构建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