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栽培常见病虫害与防治关键技术探讨
2023-04-29郭强
郭强
摘 要:枣树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果树品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种植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但是在实际栽培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病虫害问题,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对红枣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类型进行说明,并分析栽培时发生病虫害的原因,最后从病害防治以及虫害防治的角度阐述应对红枣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的具体措施,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红枣;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时期,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民众也越来越注重营养的补充,红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够补充气血和营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保障红枣的品质和产量,相关技术人员和农户在栽培红枣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引发红枣病虫害的因素,并且针对常见的病虫害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不断总结红枣栽培的经验。
1 红枣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类型
1.1 常见病害类型
1.1.1 枣疯病
枣疯病又称为枣丛枝病、扫帚病,作为红枣栽培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其具有广泛性和毁灭性的特点。枣疯病在发病初期,首先体现在个别树枝和树叶上,即主树枝和副树枝的萌芽同时发育,叶片黄化,向上卷曲,表面呈现暗黄色,失去光泽;其次,发展至枣树根部,患病的树根会长出大量新萌芽,且新萌芽呈现出一种无规律、无营养的疯长状态,导致枝叶丛生,甚至皮层也会出现腐烂现象;最后,枣树花器上的花瓣、雄雌蕊都会逐渐退化成小叶和小枝,进而生长成细密的小树枝丛。枣疯病的传播方式主要为嫁接、分根繁殖以及患病树木和叶蝉类媒介昆虫的带菌传播,患病的枣树其结果量会大幅度减少,果实的整体质量也会下降,通常在3~4年内便会整株死亡。
1.1.2 枣锈病
枣锈病又称为枣雾烟病、枣串叶病,其主要诱因是枣层锈菌。枣锈病在初期阶段,树叶的背面和叶脉的两侧会慢慢长出淡绿色小点,之后会逐渐变为浅灰褐色,表面无光泽,并且病斑内包裹着黄褐色孢子堆,这些孢子最初生长在表皮下,等到成熟之后便会冲破表皮,释放黄色粉状的孢子。在患病后期叶片朝着孢子堆的正面部分也出现较多不规则绿点,之后红枣的枝叶便会慢慢干枯、脱落,使得果实无法成熟,因失水而逐渐皱缩,最后便会提前脱落。通常情况下,患枣锈病的枣树会减产20%~60%,并且会伴随着果实不甜、整体品质差的特点,也会对次年枣树的长势造成不利影响。枣锈病多发生于地势低洼、行间郁闭的区域,而且雨季到来早、降水量大以及气温较高的年份,枣锈病的患病程度会加深。
1.1.3 枣黑腐病
枣黑腐病又称为红枣黑斑病、黑头病,一般多发生在每年8、9月份,此时正是果实即将成熟丰收的时候,枣黑腐病的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枣头和枣肚等地方,具体症状表现为初期一部分红枣的枣头开始出现一点圆形或者凹陷的问题,颜色也会由健康的红色逐渐变成黑色或者深褐色,而后慢慢侵入果肉的内核,由于其发生在8、9月份,此时降雨量逐渐增多,果实在被雨水冲刷过之后,患病部位便会慢慢裂开,在患病的位置也会有黑色的发霉状物质长出,产生一种植物腐烂后的气味,降低红枣的产量。
1.2 常见虫害类型
1.2.1 枣尺蠖
枣尺蠖又称为枣步曲,作为红枣栽培种植过程中比较严重的一类虫害,其发病周期通常为一年一次,以幼虫的侵害为主要方式,幼虫在大约30cm深的土壤中越冬,在翌年4月份上旬羽化成虫,此时大量的枣尺蠖蛾子从土壤深处飞出,将红枣的新芽、新叶以及花蕊全部吃光,不仅会造成本年的红枣绝产,而且患病的枣树枝叶来年也难以生长坐果。温度和湿度对于枣尺蠖的羽化具有直接影响,如果3~5月气候较干燥,这会对成虫羽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年的虫害危害也会相对减轻;反之,如果3~5月降水量较多,农田土壤的湿度会加大,疏松、潮湿的土壤会给成虫羽化提供便利的条件,加重当年的虫害危害。
1.2.2 食芽象甲
食芽象甲又称为枣飞象,其幼虫通常在红枣树下大约10~30cm深的土壤中越冬,于翌年4月份上旬开始化蛹,直到4月底,食芽象甲的成虫便会突破土层,蚕食红枣的枝叶,一般侵害早熟的幼叶,虫害严重时甚至能将整棵枣树的嫩芽全部吃光,患病的枣树嫩芽会变成灰色,叶片的尖端也会变得光秃,幼虫在落入土壤后,便会蚕食枣树的根系,而成虫会将幼叶啃食成半圆形。值得注意的是,食芽象甲若受到惊吓,便会落地呈现假死的状态,待静止一分钟后会重新起飞,通常在早晚进食,中午静止不动。
1.2.3 绿盲蝽
绿盲蝽的卵是在枣树的断枝残条中过冬的,翌年3月下旬至4月初,幼虫开始孵化,幼虫和成虫会刺吸红枣树的幼芽、嫩枝花器以及幼果的汁液,其主要症状为嫩叶会出现斑点,表面失去绿色,随着叶片的伸展,会变成不规则的小洞,造成新长出的枝头下面没有叶片,患病后的枣树花蕾也会慢慢停止生长,直至枯死脱落;而果实被侵害后,表面会出现黑色的坏死性斑点,造成果肉变质坏死,果实掉落。
1.2.4 桃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即桃蛀果蛾,其虫卵通常会在枣树的树干附近结茧越冬,于翌年的6、7月份出土化蛹,在羽化后迅速产卵,桃小食心虫的幼虫会在果实生长的时候蛀进其中,以枣核为中心蚕食果肉,而后再将粪便排入果肉中。在其蛀蚀的过程中,果实从表面来看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是前期在果实上会出现比较小的褐色蛀孔,患病后期果实上会呈现片红的状态,并且也会出现皱缩和凹陷的情况,最终一部分的果实会脱落。
1.2.5 红蜘蛛
红蜘蛛是红枣栽培种植过程中最具侵蚀性的一类虫害,对于果实和枣树都有极强的破坏性。红蜘蛛自身的繁殖速度和移动速度都非常快,并且农户很难通过肉眼分辨出红蜘蛛和其他的蜘蛛。红蜘蛛在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处于冬眠状态,随着温度一点点的回升,红蜘蛛也会慢慢恢复行动。每年的3月份是红蜘蛛的活动初期,在这一时期内,其虫卵也会逐渐成长发育起来,而每年的7月份则是红蜘蛛迅速繁殖的时间段,并且其扩散范围也比较广。由于红蜘蛛的个头小,且经常躲藏在阴凉背阴处,也有一些红蜘蛛会附着在红枣树的树干上,用相近的颜色来“蒙混过关”,因此等到农户发现红蜘蛛的时候,其数量已经在成倍增长了,此时的控制难度也会非常大。
2 红枣栽培过程中发生病虫害的原因
从气候条件的角度来看,结合以往的病虫害预防和治理的经验,绝大多数的扩散范围广、具有暴发性和毁灭性特点的大型病虫害问题,通常情况下都和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有着直接、紧密的关联,亦或重大的病虫害与一些气象灾害问题相伴出现。当所处地区的自然气候状况出现异常现象的时候,往往便会发生较大规模的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所谓影响红枣病虫害问题的自然气候因素,主要是指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降水量以及风力等。具体而言,一个地区光照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害虫的周期性活动,即害虫的觅食、栖息、交配以及产卵等活动;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降水量条件下,病害和虫害的繁殖和扩散速度也会大幅加快;风力条件也会给虫害的蔓延扩散起到推动作用,较强的风力能够为害虫的起飞提供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某一害虫并不具备较强的抗风能力的话,那么所处地区较强的风力能够对红枣虫害的蔓延和扩散起到控制作用。
从栽培种植管理工作的角度来看,一部分地区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科学栽培管理模式,农户仍然使用粗放式的思维对红枣树进行管理,这导致红枣的总体产量和品质不高,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具体而言,一方面,一部分枣农没有对农田开展全面、彻底的清洁消毒工作,将患有病虫害的枣树树枝、树叶修剪下来之后便随手扔到农田的各个地方,没有第一时间将这些病枝、病叶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给了红枣病害和虫害的滋生和蔓延以可乘之机,使得虫口的基数大幅度增加,不仅严重影响当年红枣的整体收成。另一方面,一部分枣农没有贯彻落实好药剂防治方面的相关工作,比起一般化的农业生态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红枣在栽培种植过程中更多地会使用药剂防治的措施,但是由于枣农没有掌握好施药的科学方法,往往习惯于只使用一种药剂,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害虫出现抗药性,从而大大减弱了药剂防治的实际效果。
3 红枣栽培过程中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技术分析
3.1 病害防治关键技术
3.1.1 枣疯病的防治
由于当前没有研发出能够根治枣疯病的特效药物,所以陕西省佳县林业工作中心的技术人员通过加大对枣疯病的调查和监测力度的方式,动态实时地关注传播枣疯病的媒介昆虫——叶蝉的生长状况和分布变化等信息,如果发现异常情况,便能够第一时间向枣农精准发布红枣生产的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预防和控制枣疯病的有效措施。例如,佳县的相关农业技术人员可以指导当地枣农科学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红枣苗木,而且也可以鼓励和引导当地枣农及时对枣树的枝叶进行修剪,结合枣树的实际生长状况适当地增施有机肥,以此来进一步促进红枣树的长势和抗病能力,贯彻落实好“疯小枝去大枝”的枣疯病治理原则,对于患病比较严重的红枣植株必须做到铲除全株并科学销毁,尽可能地避免枣疯病的蔓延与扩散。
3.1.2 枣锈病的防治
针对枣锈病,陕西省佳县林业工作中心的农业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枣农的栽培种植知识的培训,使广大的枣农具有科学的栽培管理意识。例如,在红枣栽培的时候,不仅切忌栽种密度过大,而且枣农也需要定期给红枣的枝叶进行整形修剪,在降水量较多的雨季需要加强果园中的日常排水工作,并且在晚秋和冬季的时候将落叶全部清除干净,避免患病的红枣枝叶残留在土壤中,使得病菌深入土层。例如,在治理枣锈病较严重的枣园时,佳县的农业技术人员可以指导枣农在7月上中旬开始喷洒30%绿得保胶悬剂400~500倍液,或者使用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当遇到6~8月降雨量较少的情况时,枣农也可以只使用波尔多液,等到降雨量恢复正常,开始多天连续降雨之后,便可以改用三唑酮和敌力脱等高强度的杀菌剂。
3.1.3 枣黑腐病的防治
由于枣黑腐病的传染速度较快,所以陕西省佳县林业工作中心的农业技术人员和枣农不仅需要每天观察枣树是否出现病虫树枝等情况,也需要重点关注以往有关枣黑腐病患病史的红枣树木,对其提前进行药物喷洒,提早增强其抗病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选择喷洒药物还是涂抹药物,都应该在枣树发育的初期完成相关工作,杜绝一次性喷洒过量的药物,应该少量多次地进行喷施。另外,对于每年都会复发枣黑腐病的红枣树,枣农需要在6月便提前对出现病害症状的枝叶喷洒波尔多液,并要注意降低枣树的湿度,降低扩散的可能性,于7月份进行第二次喷药,于8、9月份喷洒第三次药剂,药剂可使用68%易保1500倍药水,或者其他种类的链霉素,以7天为一个喷洒周期,连续喷洒3~5次,便能够得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2 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3.2.1 枣尺蠖的防治
陕西省佳县林业工作中心的农业技术人员在指导枣农对枣尺蠖进行防治的时候,需要保证将枣尺蠖的幼虫在3龄之前全部消灭。例如,不仅可以利用枣尺蠖雌蛾没有翅膀无法飞行的生物特点,可以将粘虫胶或者防虫树裙设置在红枣树的树干上,有效防止枣尺蠖雌蛾上树产卵,对于已经在枣树上产完卵的情况,枣农可以对这些在树上进行孵化的幼虫开展生物层面的农药防治办法,其具体的防治时间需要控制在4月下旬至5月中上旬这一时间段内,此时是红枣树的发芽展叶时期,并且绝大多数的枣尺蠖幼虫已经进入1~3龄,枣农便可以使用25%溴氰菊酯7000~10000倍液、2.5%灭幼脲Ⅲ号4000倍液或者阿维菌素等药剂,如果枣尺蠖的虫口密度较大,虫害程度较重,便需要在第一次用药结束后的15天左右进行第二次用药,以此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2.2 食芽象甲的防治
枣农需要每年4月底至6月上旬这个时期防治食芽象甲。例如,可以在枣树底部1m之内挖掘大约30cm深的土层,将越冬的幼虫全部消灭,也可以5月下旬食芽象甲的老熟幼虫准备下树入土的时候,提前在枣树树干上涂抹一圈约20cm宽的机油,防止其下树;同时也可以巧妙利用食芽象甲会假死的特点,事先在枣树下铺设一张塑料布,在早晚的时候振动树冠,待成虫假死落到地面的塑料布之后,予以集中消灭。另外,也可以使用50%杀螟松1000倍液、20%速灭杀丁2000~2500倍液,在成虫中午上树之后进行喷洒防治。
3.3.3 绿盲蝽的防治
枣农需要把握好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这一绿盲蝽的最佳防治阶段,不仅可以在晚上六点后使用10%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或者2.5%灭幼脲Ⅲ号4000倍液,对枣树的枝叶树干以及树下的杂草等进行集中喷洒,尽量选在晴天、风力较小的天气进行配药,保持最佳的药物防治效果,而且针对有间作习惯的枣园。
3.3.4 桃小食心虫的防治
枣农可以在幼虫出土化蛹的时候,提前拔除地面上的杂草,往地面上均匀喷洒25%对硫磷微胶囊或者25%辛硫磷微胶囊剂,在喷药结束之后对土壤进行中耕,并且在20天后采取同样的措施开展二次喷药。同时,也可以在枣树上悬挂专门防治桃小食心虫的性信息素,有效阻止成虫交配产卵,从源头处开展迷向法的虫害防治措施。
3.3.5 红蜘蛛的防治
由于红蜘蛛虫害在初期不易被发现,所以佳县的农业技术人员和枣农需要每天勤于检查枣树叶片背面和树干表面是否存在红蜘蛛,是否利用其生长习性,从3月中旬开始定期清除枣树树干上的翘皮,可以适当配合石硫合剂进行防治,同时需要在3月末着手进行束膜的任务,在红蜘蛛活动频繁时集中消灭。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需要在实际栽培的过程中,正确分析发生红枣病虫害的原因和规律,根据病害和虫害种类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防治的措施来有效提升红枣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水平,以此来尽可能地降低红枣树发生病虫害的概率,提升红枣的质量和产量,更好地满足当前市场日益增多的红枣需求量,为当地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从而增加农户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