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视角下表情包的立体化现象及其风险对策研究

2023-04-29姜超

北京文化创意 2023年2期
关键词:表情包公共艺术

摘要:表情包一直是互联网时代的热议话题,人们甚至一度认为这是文字回归图像的“返祖现象”。近年来表情包走出电子屏幕,在公共空间中产生了三维的变体。平面到立体形态转变的背后,是图像叙事向空间叙事的过渡,人们在视觉狂欢中消费表情包的拟像符号。立体化表情包的传播隐匿了大众审美体验转变的风险,以及狂欢后更大的空虚体现。对生产者、受众及传播内容加以正确引导可作为应对此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表情包 视觉狂欢 图像叙事 公共艺术

随着智能电子设备的发展与社交APP功能的完善,传统的颜文字与绘文字(emoji)已经满足不了大众的审美需求。网民朋友们按照自己的个性审美,将网络上的素材进行梳理,并创造出图片加文字形式的新型表情,也就是所谓的“表情包”。表情包自2010年出现,到2013年大量流行,仅仅只用了三年时间,自此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蘑菇头”“悲伤蛙”等图片表情。

近年来,表情包从电子屏幕上的二维形态衍生出“三维”的变体,以雕塑、装置、主题公园等形式出现在公共空间中,仅商场美陈的形式,网络上就有约60万条搜索结果。公共艺术可以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但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并不全是公共艺术。所谓公共艺术一定要具备公共性,即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必须与公众产生关联,公民的参与创作、欣赏点评、互动交流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要素。立体化的表情包属于公共艺术的一种类型,是平面表情包形态上的变体,主要表现形式是平面到立体的转换,传播媒介由互联网等新媒体转变为实体媒介,如雕塑、玻璃钢装置、剪影喷绘、表情包主题公园等。尤其是各大商业中心,以主题性购物节为噱头采购了大量表情包IP美陈。如此数量的立体表情包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使得大众沉浸在表情包的视觉狂欢中,而其中存在的某些风险,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表情包的立体化现象

表情包或颜文字最初起源于互联网,然而近几年它们走出类电子屏幕,开始以立体的形态出现在公共空间中,产生了立体化的现象。

(一)平面到立体形态转换的历史渊源

平面和立体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两个形态,按传统的艺术创作经验来说,平面作品往往由立体作品演化而来,例如传统绘画作品大都由写生而来。画家的工作,便是将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以平面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而立体作品又同样依赖平面形态被记载和传播,例如摄影技术的发明,将许多立体的事物进行详细的记录并推广。从中国古代的园林就可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造园时,造园师们根据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或意境造园;而在写生时,画家们以造好的园林为对象进行写生,似乎是一个往复的闭环。所以平面与立体形态的转变,有着极大的可行性与历史渊源,在艺术创作中,这种现象更屡见不鲜。

表情包在网络的流行,使其产生了大量的使用群体,几乎所有使用过互联网聊天的用户,都使用过表情包。这导致了部分群体对表情包立体化价值的肯定:对于雕塑工厂而言,可对表情包进行直接翻制,出售谋取利润;对于商业中心而言,具有影响力的表情包IP可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增加顾客流量;对于艺术家而言,表情包作为当下热点,是创作演绎的好原型……

(二)表情包立体形态的转换过程

1.表情包的形态演变

表情包最初的形态是二维的,以图片的形式存在。而随着用户的激增,影响力的扩大,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虚拟媒介中的呈现,转而希望能有物质化的实体出现在现实世界中。这种现象并非表情包所特有,毛绒玩具、卡通机器人、动漫手办等产品也都是基于这种心理与现象产生的。例如游戏王动画片,最初厂商制作卡牌进行销售以获得商业效益,后来,各种动漫IP参考这种形式,设计生产出各类动画衍生品进行销售。表情包由平面形态到立体形态的转换,并不是生产一个塑料玩具那么简单,一是它承载着受众在网络聊天时的一些回忆,能联想到使用这个表情包时的一些趣事;二是它使受众离自己喜欢的图像更进一步,从固定视角转换为全方位视角,从单一视觉体验转换为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甚至味觉的全知觉体验。

2.表情包立体化形态转换的类别与形式

表情包立体形态转换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制作生产的时候,由于生产成本与用途各不相同,转换的形式随之受到影响。尺寸的大小、材料的软硬、价格的高低都各不相同。以转换媒介分类,其转换形式有:硬质板材UV印刷,玻璃钢纤维复合材料翻模,真人着装扮演,集合型主题性景观雕塑群。以表情包原型分类,可分为:颜文字类立体表情包、网络图像类立体表情包、IP联名类立体表情包。

二、传播媒介与叙事方式的转变

文字中的表情最初是用一些标点符号的巧妙组合,形成拟图的符号,例如“@_@”代表晕头疑惑、“^_^”是开心、笑脸的意思。后发展出的系统表情,用绘图的方式预设若干种表情动态,黄色的圆脑袋图形是其经典形象。而身处图像时代的人们不满足于用固定的图形样式传递信息,以图像配上文字的表情包形式迅速得到大家的追捧。

(一)文字媒介到图像媒介的转变

法国作家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和视听时代。信息传播的文字时代持续了千年之久,直到视听时代来临。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早在约100年前就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从本质上来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①图像时代已经到来,图像的地位愈加凸显。数码媒介的发展给图像复制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手段,好似印刷术的发明对文字传播的推动一般,图像时代的视觉至上思想逐渐确立。

图像叙事并非是什么新鲜事,先祖们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也会画一些具象或抽象的图像来记录或传递某些信息,所以也有人戏称使用表情包交流是一种“返祖现象”。这种“返祖现象”的出现是由图像时代文字地位的消解所导致的,代表的是文字媒介到图像媒介的转变,其背后的原因是:

1.“传播渠道高效”,拥有更快的传播速度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忙碌于各种压力之间,可以说世界正处于一个高强度、快节奏的竞争关系中。这种快节奏的生活随之导致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很少可以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进行文字阅读,大家甚至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而图像这种信息传播载体,可承载的信息相比文字载体而言,更利于受众的高效理解,易读性正好契合了当下需求,数秒钟的时间便可以浏览完一张图片。

2.“内容生产丰富”,拥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图像的传播变得更为容易,受众在阅读信息时普遍“先看图,后读文”。在内容生产当中,图像生产已经成为主流,文字生产大部分都转为幕后。对于PGC(专业生产内容者)而言,视频等图像的生产可以获得更高的播放量,从而提升粉丝数,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对于UGC(用户生成内容)而言,图像生产基本无需文学功底,大大降低了门槛。反之,幕后工作的产出,相比图像幕后工作的烦杂与收获、曝光率,并不成正比,导致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内容生产者更愿意选择事半功倍的图像生产。

3.“世界通用语言”,拥有更强、共通的语义空间

“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语义空间”。②每一种传播符号都是传达意义的语言,他们所传达的意义构成了特定的语义空间。

人类一直希望拥有世界通用的交流方式,图像正好具备这种功能。索绪尔认为我们平时沟通所说的话是言语,而言语的规律被总结后形成了语言。言语的规律被大多数人认可,便形成了所谓的公共语意区间,因此语言交流得以实施。图像作为一种特殊符号,无须经过规律的总结即可被所有受众理解。

表情包或颜文字这类“语言”显然具备特殊性,语言学家们不必去编撰它的规则,它们野蛮生长、随机变异,随时可能有新的符号出现。但无论如何,图像的理解难度远小于语言文字的阅读、解码、破译,在某种意义上,文字向图像的回归,是人类实现世界通用语言这一目标的心理满足。

(二)图像叙事向空间叙事转换

所谓图像叙事就是用图像作为传播媒介来进行叙事。象形文字就是最早的叙事图像,而后来,其地位被文字叙事取代的主要原因与图像复制与传播的难度息息相关。文字可以使人在脑海中构筑图像,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使人脑想象出帆船与水面,图像也同样可以指代文字信息,从而实现叙事功能。表情包的立体化使平面形态表情包的图像叙事向空间叙事发生转变。

1.普通表情包的图像叙事——个性化表情包文本生产

图像最早的目的是再现事物,而后形成自己的象征意义,最后的目的是指代其他事物。由于图像互文的特性,一张图可以包含大量的信息,可谓是一图抵万字。图像叙事就是对视觉元素赋予了叙事的意义与功能,是通过图像来表达一件事情及意义。①帕诺夫斯基的图像解释学就是对图像意义的解读,图像既然可以被解读出意义,反向证实了图像的叙事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热衷于一种“铭图”(Emblem)的创作,是一种包含寓意的绘画徽章。铭图的设计使用了图像的叙事功能,例如柯西莫·美第奇用风帆和乌龟的图像组成了“欲速则不达”;沙雷诺则描绘了一只长着翅膀飞跃山野的乌龟,表达的是“爱情的力量”。②(图2)从几个世纪前的这些铭图中,现代人不仅能洞悉图像的叙事功能,并且还可以窥见现代表情包的雏形。

表情的叙事功能推动了它的大流行。因此,大批专业人员开始创作表情包图像,专业人员创作的表情包一般具备很强的审美性,有插画、美工、动漫等专业背景的人开发出各种系列表情包产品供受众下载使用。除了专业人员,个人用户也可便捷制作属于自己的表情包,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UGC)。网民自制的表情包往往是最流行的,影视作品中的明星截图、新闻中的公众人物、萌宠的照片等似乎都可以成为表情包的生产素材。例如综艺节目中的王境泽,就被截图做成了“真香”表情包,熟悉这段故事的人们便可以读取出其中的信息;篮球明星姚明在出席某次活动时被阿泰斯特逗笑,留下了一张照片,随后火爆全网成了搞笑大叔。图像处理软件愈加操作便捷,人人都可以成为生产者,拥有可以表达自己个性的表情包,成为用户的基础诉求。

通过图像叙事,表情包成为可视化的语言,在不取代文字地位的情况下与之相辅相成,给那类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带来福音,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表达方式,在传达真挚情感的前提下甚至产生了“斗图”的情感与内容的双重交流。

2.立体表情包的空间叙事——“拟像”中的虚拟叙事

与二维表情包图像叙事略有不同,有立体表情包的公共空间是一种“空间叙事”。空间叙事是多维度的叙事体验。立体表情包主题空间在进行设计时,不仅有表情包IP雕塑,还会设计相应的视觉标识系统,播放相应的音乐,甚至布置与其相关的气味。人们进入到布满立体表情包的主题空间中时,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味觉都同步进行体验。从而实现由普通表情包图像叙事中的视觉体验转向立体表情包空间叙事中的知觉体验,打造一种“拟像真实”。

这种“拟像真实”将拉近虚拟表情包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从而营造出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所说的“拟像”空间。“拟像”空间指的是被“拟像”所包围的空间,例如手机、互联网媒体等环境包围的空间,是虚假的、复制的。在这个空间中,由媒介生产的符号替代了真实的世界。“形象、照片、摄影的复制,机械性地复制以及商品的复制和大规模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类像。所以,我们的世界,起码从文化上来说是没有任何现实感的,因为我们无法确定现实从哪里开始或结束。”①立体表情包是将“拟像”的图像物质化,在本质上是把现实世界的空间“拟像”化了。

立体表情包是实体媒介打造的虚拟景观,使虚拟景象实体化,给受众更为真实的信息体验。

三、表情包立体化带来的视觉狂欢与符号消费

公共空间是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提出的哲学概念,在地理上指供大众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及室内空间,广义上指的是进入该空间的人以及人们互相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受众对公共空间立体化表情包产生极大兴趣,同时进行二次创作,例如拍照、摄影后发表到社交平台,并使得立体表情包再次扁平化,从而产生二次传播,获得视觉狂欢与符号消费等新的传播效果。

(一)立体化表情包的视觉狂欢

米哈伊尔·巴赫金(Bakhtin Michael)的狂欢理论认为,狂欢式世界感受的核心是国王加冕仪式和随后的脱冕。②究其本质,公共空间中的立体表情包生产是狂欢意识下的集体活动;受众对其的二次创作更是狂欢广场上的代表行为。由互联网媒介到公共空间实体媒介的转换,是视觉狂欢的产物。其表现包括:在视觉狂欢中,人们实现了自我认同,肆意生产想要的图像表情并传递。视觉冲击、追求快感、在共通的语义空间中创造更多的信息表达方式。此类狂欢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

第一,内容生产的狂欢化。立体表情包的生产与平面表情包的生产内容几乎一致,在生产原料上,生产原料有娱乐明星、古代经典形象、国际政治人物等形象。这种表现在艺术史中也很常见,例如波普艺术之父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在创作他的代表作《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时,将杂志中的现成形象剪贴下来进行拼贴,即,将现成的商业符号直接用于创作,打响了波普第一枪;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创作的名人系列更能表明狂欢性,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黛安娜王妃(Diana Frances Spencer)等名人都是他的创作对象;再如苏厄德·约翰逊(Seward Johnson)创作的玛丽莲·梦露雕塑,抛开艺术家本人的创作意旨,受众在体验猎奇感后,跑到雕塑下躲雨、遮阳、涂鸦,这些行为无疑是大众打破阶级、财富、身份、地位、年龄界限的视觉狂欢;又如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由于其经常在媒体上做出夸张诙谐的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所以被热心网友加工成系列恶搞表情包。

第二,受众二次创作的狂欢。受众接触到立体表情包后,其中一部分爱好者会与其合影拍照打卡,并作出如牵手、拥抱、揪耳朵、击掌、摸头等相应互动。拍摄完成后发表到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这种将二维表情包立体化,创造出实体表情包,又对其进行摄影等操作使之再次回到扁平化图像的过程,可对应中国古代园林的“可园之画与可画之园”现象:

生产商参照表情包图像进行立体创作——中国古代造园师参考绘画作品进行造园;

受众对立体表情包摄影打卡——画家到造好的园林中写生;

受众摄影的社交平台发布——园林写生绘画作品的流传。

除此之外,立体表情包还有一类互动品种,即空脸立牌拍照道具。这类立体表情包将受众熟知的表情包形象做成脸部镂空,观众可将身体躲藏在其背后,只将自己的脸部露出,与表情包的身体进行拼接,制作出属于自己的脸部立体表情包。而在平面表情包的创作中,“熊猫头”表情包的创作逻辑也与此类似:“熊猫头”表情包的生产以一只脸部空白的卡通熊猫为基本形象,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将真人面部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图像拼接,从而生产无数种属于自己的新表情包。

第三,信息传递的理性狂欢过渡到感性狂欢。在立体表情包的传播过程中,随着受众对其在互联网媒介的推广,吸引更多的受众前来加入此项狂欢活动,越来越多的受众也侧面体现出其传播效果。而受众、用户的增加,本质上是理想狂欢到感性狂欢的表现。

我们所处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以图像作为思维工具,把图像当作生活布景的时代。立体表情包的公共空间成了狂欢的广场,人们在视觉狂欢的活动中以颠覆、诙谐等文化对抗着严肃文化,并产生一系列的视觉狂欢行为。

首先,解构与重构图像的含义。解构是对现成事物结构的拆解,重构则是将拆解后的事物进行重新构成。视觉狂欢中,图像含义会经常被拆分,或单独挑选其中的某个含义进行放大,或将其中某些含义与其他含义拼贴。谁也没想到2022年爆火的第一个表情包是一只“金钱豹”,由于谐音梗,人们纷纷将微信头像换成这只豹子,并配上各种墨镜、头饰来装扮,凸显自身个性。

其次,身体拟像景观的构建。公共空间中的立体表情包是一种身体拟像景观。身体拟像景观,就是“身体+拟像景观”的组合,而拟像景观是拟像空间中的景观集合。鲍德里亚在《拟像与拟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s)中指出拟像景观与真实世界的四个阶段:(1)它是对某种基本真实的反映;(2)它掩盖和篡改某种基本真实;(3)它掩盖某种基本真实的缺场;(4)它与任何真实都没有关系,它纯粹是自身的仿像。①立体表情包几乎与任何真实都没有关系,它纯粹是自身的仿像,立体表情包构成的景观也就是拟像景观,受众的身体进入其中产生了身体拟像景观。

由此,身体拟像景观可定义为:后现代社会大量复制、极度真实而又没有所指、没有根基的图像或符号进行平面形态到立体形态的转变,物质化为实体后形成的景观被称为拟像景观,而受众的身体进入到拟像空间中成为景观的一部分,产生关系、发生互动,且身体还承担着感知拟像景观的知觉功能。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身体拟像景观”。

立体表情包是虚拟媒介中的表情包进入到日常生活后,物质化为实体的产物,但由于其原型的拟像性,究其本质还是拟像的景观。受众进入到景观之中成为拟像景观的一部分,这种身体拟像景观由受众本身与周围环境共同构建,从而使用户产生沉浸式体验。

在这个狂欢广场中,感受视觉的冲击使得人们短暂忘记自我,亲身参与此项狂欢活动,产生的是聚集性、群体性行为,以某种仪式行为表达自我。

(二)立体化表情包的符号消费

立体表情包是符号化的视觉图像,图像是具有符号性的,陈怀恩认为“符号具有指涉作用,而象征则通向诠释”。②图像的符号性与文字不同,它象征的含义更为广泛,但相同的是,使用它的群体必须具备知识基础,否则无法对符号进行解码翻译。正如当你看到王境泽的“真香”表情包时,如果你不了解综艺节目中的前因后果而造成反差,可能会误读其含义为“饭比较好吃”而已。立体表情包同样是象征符号,并且是不在场的,它所指代的含义就像互联网链接一样,通过无形的知识网链接到象征的含义。由于叙事性和象征性的存在,表情包被认为是一种指涉性符号,这种符号超越语言、国别的限制,共同使用它的受众群体具备共通的语义空间。德波在景观社会理论中提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都是建立在各种图像之上的,足以见得图像时代视觉文化的主导地位,且其具备被消费的可能性。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理论中提到,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③表情包作为符号化文本的生产与消费品拥有相同的特征。④立体表情包也具备此特征,主要体现在:

首先,具备商品性。立体表情包是具备商业价值的,公共空间中的立体表情包本身就作为美陈商品销售给商业中心,但此商品的生命周期异常短暂,同期时尚的商品一样经过爆火后迅速过时。因此,为保持其商品性的长期性,新的热“梗”和新的爆款“表情包IP”必须层出不穷。

其次,喜欢立体表情包的受众形成了符号消费的团体。这些立体表情包的消费团体对其长期热衷,产生了一种新的身份识别方式。来到这里的受众就像漫展的观众一样,大家的身份被同类群体迅速读取。立体表情包的粉丝受众从某种程度看与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相同,后者购买的是品牌符号,为了凸显自己的“阶层”,前者同样彰显了自己亚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形成一种识别特定群体的标志。

第三,促进受众的消费心理认同。立体表情包促进受众在消费时的心理认同。例如:2017年杭州远洋乐堤港在启幕式上,8米高的巨型立体兔斯基表情包揭幕。该巨型立体化表情包还邀请了当代艺术家合作,在表面涂上绚丽的色彩,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来观赏。“消费认同的本质内涵是指消费者通过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构建、维系和强化自己所认同的某种特定社会身份,旨在使自己呈现出目标社会身份拥有者所具备的各种特征。”①这些变体表情包被包装成健身房的“迎宾先生”、餐饮店的“吉祥物”、游乐场的主题等符号形态,使消费者为其买单并且维持自己的某些特定身份。

综上所述,立体表情包在现实生活中消费的内容是符号,符号代表的是精神。这也印证了在当下社会,消费者所消费的不再是产品,而是产品的符号。受众奔着立体兔斯基表情包而来,跑到杭州远洋乐堤港购物、逛街,本质上是寻求一种身份认同。

四、立体化表情包传播的风险

立体表情包由表情包变化而来,除了形态属性的不同,其他属性基本与原型表情包一致。在立体转化的过程中,艺术的空间形态产生了变化,保留了图像的叙事,立体表情包的产生机制主要是受原型表情包大流行的推动,立体表情包的视觉狂欢,可以给亚文化群体带来放松、解压的体验,并吸引路人驻足,唤起其他群体加入他们的兴趣。全民狂欢的背后,我们要弄清它的风险及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审丑的风险:审美体验特征的改变

在立体表情包的“耳濡目染”下,人们的审美特征发生了转变:1.实体的仿像消解虚拟的图像;2.审美的全民参与代替权威审美;3.审美手段的游戏化。具体阐释如下:

第一,表情包在公共艺术中的立体化,使我们的处境由虚拟世界的表情包包围,走向现实与虚拟双重包围的环境。德波的“景观社会”中提出,景观是由少数人制造的一种遮蔽真实的存在并将人们带入一种美好而又甜蜜的幻象中。而投射出来的景观接受者是被动、一无所知、无所应答的“大多数”的观者。②虚拟表情包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传播门槛,其传递范围限制在特定群体或部分受众中,在其立体化的过程中虚拟表情包获得实体化,并得以在公共空间中展示,引发的“网红效应”很大程度上会消解其在虚拟空间中的信息内涵,最终消解虚拟表情包的本意。

第二,全民参与的审美背后是对权威审美的挑战,这导致“审美”在一些契机的催化下转变为“审丑”。为了博人眼球,标新立异,一些人甚至认为“丑陋”所带来的关注远大于传统美。明星、网红等公众人物被做成丑陋无比的表情包,还珠格格中的“尔康”形象就是早期的典型,2018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就将一组明星表情包做成变体雕塑,“咧嘴大笑”的姚明、表情夸张的张学友都被做成了石膏雕塑,放置在公共空间中,作者的意图也同样是引起受众关注,警示一些表情包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很多相对低俗的表情包肆意传播,对没有成熟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可能会带来学习模仿不当行为与表情,错误地以丑为美的后果。

第三,审美体验二次重复以及受众体验感的消磨殆尽。绝大多数的立体表情包都只是将平面表情包原样复制,没有任何创新,这是对艺术的原创性、独特性的一种限制。商家在制作时也可能为了谋取更多利益而偷工减料,制作出比平面图像更为劣质的立体表情包。由于很多网络表情包版权归属模糊,导致很多生产商铤而走险,抄袭生产,例如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被恶搞成各种动态的立体表情包,对这些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形象进行表情的随意改写,背后其实隐藏着法律风险。受众在体验立体表情包时,在视觉感受上与图像表情包审美体验重复,容易触发受众的麻木心理,审美兴趣消磨殆尽。

2018年初,广州凯德广场布置了蘑菇头表情包主题展,将蘑菇头表情包制作成立体形态,布置成主题展览空间。整个商业中心充斥着蘑菇头表情包的符号,各种能和环境产生互动的立体表情包安置在商铺、杂货店、中央休息区等地方。在姿态方面,众多“蘑菇头”打着麻将、“讲着”广州话、吹着乐器,非常俏皮地吸引着受众。仅仅三天就霸占了广州的社交平台。虽给商业中心带来了开业以来的客流峰值,但立体的蘑菇头表情包与平面的蘑菇头并无两样,内涵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形态上的改变,受众的审美在短暂的刺激后回归了审美重复的旋涡中。更有甚者把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恶搞,这对文化传承形成了阻碍,并且没有专门的法律对这种行为进行约束。

(二)群体化的陷阱:去个性化对理性的消解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在《乌合之众》中提到:“所有刺激因素都对群体有支配作用,并且它的反应会不停地发生变化/群体不会深思熟虑/受种族的影响。”①群体是容易被一些刺激所支配的,群体中的个体思考能力下降,容易不断产生道德和情感上的波动。贾斯廷格提出了去个性化的概念,认为个人在群体作用下,由于匿名性和责任意识分散,更容易做出冒险行为。

由于符号消费,立体表情所在空间的受众往往不是个人,而是广泛的各类群体。立体表情包主题空间同样是群体聚集地,尤其是商业中心的表情包主题购物公园。广州凯德广场·云尚在2018年拥有亿级流量的表情包“蘑菇头”主题展落户,在35天的展览中,“蘑菇头”表情包在广州地区创出下载量的新高,“展”出了惊人的客流量,一众消费者也在这种沉浸式狂欢中“随大流”,进行了大量、盲目的消费。由于受到群体感染,受众在狂欢过程中容易丧失理性,掉入消费陷阱。而表情包往往与网络“热梗”、网络流行语挂钩,体验者更有思考能力下降、产生非自主性行为的不良后果,这本质上是对理性的消解。

(三)狂欢后的空虚:身体的“在场”和意义的缺席

这场狂欢中,身体是一种中介,因此只有身体“在场”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意义的完整性。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A.身体不在场

身体不在场,整个身体拟像景观就是不完整的,身体是该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另外身体在充当组成要素的同时,还需完成它的体验功能,只有让身体充当媒介,受众才能感知世界。故可知,如果身体不“在场”,则意义缺席。

B.身体在场

1.物质图像无法转换为精神图像导致的无意义

在立体表情包的公共空间中进行视觉狂欢,带给人短暂的冲击。立体表情包是一种物质图像,所谓物质图像,是指构成立体表情包图像本身的物理媒介,如玻璃钢纤维、颜料、油漆等物质。而精神图像则是一种具备精神内涵的图像,冰冷的物理媒介需要人的身体作为中介,使其具备精神意义。“人们通过身体生成、感知和理解图像;身体承载着精神图像(记忆、梦境、想象等);身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断赋予图像以意义。”②受众在立体表情包的视觉狂欢中,由于身体的文化信息没有与物理图像产生交融,所以并没有赋予其新的意义,此时意义仍然缺失。

立体表情包空间是语言或文字表达障碍者的福音,他们在狂欢中体验社交表达的快乐,但是却可能使他们过分依赖这种狂欢,导致其更加不善言语表达。言语表达的缺失,不仅会造成社恐群体的社交恐惧的加剧,还会造成“社恐社会”的形成。视觉狂欢后空虚的落差,还会使本就空虚的群体产生更加孤独的反差。

2.审美上的无意义

由于立体表情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对平面图像进行照搬,几乎不会加入新的创意和改编,这种创作过程只有二维到三维的形态变化,导致在审美上没有新意。不过,身体在场的受众在欣赏立体表情包时,会进行拍照、摄影、互动并传播的二次创作。例如2017年上海静安大悦城引入了“懒懒蛋”(蛋黄哥)表情包的立体化主题展览,一夜之间“霸占”了上海年轻人的社交圈,“懒懒蛋”表情包形象是蠢萌的代表,它永远都是懒趴趴的状态,很多受众摆出一份“葛优躺”等慵懒姿势模仿“懒懒蛋”躺平动作并合影,而后发布在各个社交媒体上。这个过程称之为再创作过程,但受众的再创作随机性强,审美水平参差不齐,很难保证审美水准。综上所述,即使受众的身体在场,也无法避免立体表情包狂欢审美上的无意义。

五、规避立体化表情包传播风险的策略

(一)立体表情包的制作者:在物质化过程中要考虑具体的环境贴合,先于受众进行再创作

由于立体表情包发展历史很短,从业者不多,导致立体表情包的制作者多为小作坊,造成了质量的参差。尤其在创作方面,小作坊缺乏有能力的设计师或艺术家,往往对立体表情包的生产不再进行加工设计,生产出来的产品与二维表情包没有两样,甚至容易生产出不具美感的低俗产品。这些不具美感的立体表情包对处于公共空间中的受众产生错误的审美导向,或使受众审美麻木,缺乏新鲜感。

立体表情包的流行,需要一些具备创作能力的生产商的加入,在源头上解决再创作问题。没有专门艺术家的加工厂可以用设计外包的形式,柔性引进技术,吸引一些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对表情包进行二次创作,改写、改编或演绎,使立体表情包拥有新鲜血液。在视觉上,变色、变形、联名都是较为容易实现的再创作方式,材料的选择要贴合主题,不可一味使用万金油式的廉价材料制作所有产品;在交互方面,增加互动设计,融入声光电甚至动态机构,都是较为深远的创作方向。

除此以外,大量的立体表情包在生产时完全不考虑环境要素。作为公共艺术,与环境的联系或契合是必不可少的,这要求表情包在物质化、立体化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具体的环境,不可一味生搬硬套,放置在所有区域中。

(二)媒介:加强受众引导,打通虚拟图像对于立体图像的意义映射

受众在狂欢中容易迷失自我,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正确引导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宣传媒介在引导方面是最为有效且可行的。广州凯德广场的兔斯基主题展,就是利用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媒介宣传,吸引了开业以来最多的消费者受众。宣传媒介的效果显而易见,通过宣传媒介对受众进行宣传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目前需要迈出的重要一步。

针对身体“在场”但意义缺失的传播风险,打通虚拟图像对于立体图像的意义映射是关键点。二维表情包是有意义的,立体化后的表情包至少具备了二维图像的叙事性。关于意义这个词,在移译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一般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被需要的功能性;二是英文“meaning”的意思。本文所指的立体表情包意义指的是第二种含义。

1.设定意义,引导受众正确的联觉

表情包在平面到立体的形态转化过程中可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这要求设计师或生产商在表情包立体化的过程中严谨以待,在对二维表情包进行筛选时就提前审视其意义,在表情包立体化的过程中,对其色彩、动态、材质进行合适的搭配与改进。立体表情包是一种公共艺术作品,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往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品本身具有的或艺术家设定的,受众在感知它时,首先会产生联觉反应,例如看到关于开心的立体表情包,受众的联觉反应大多是感到喜悦;联觉是受众与生俱来的生物功能,例如在色彩的联觉方面,不同的色彩会使受众联想到不同的主观感受:蓝色、青色等颜色使受众联觉到静谧、平静情绪;红色、黄色等颜色使受众联觉到温暖、活泼等情绪。媒介在艺术家进行意义设定后,即可发挥阐释作用,对受众的联觉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

2.媒介发挥教育功能,引导受众树立正确审美

作品意义产生的第二方面是受众在欣赏作品时的联想不同,同样还是开心的立体表情包,有的受众可能联想到金榜题名的喜悦,有的受众联想到的是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类比物理图像与精神图像,受众在感知物理图像时,赋予它的不同联想,产生的精神图像,才是使立体表情包意义在场的解决方式,通过这种在场赋予它新的灵魂。

基于此,媒介要承担教育引导工作,在表情包的平面阶段就应当介入,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媒体具备教育功能,通过正确价值观的宣传,可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使受众在看到物理图像(立体表情包)时可联想到正确的精神图像(意义)。受众不能以丑为美,即便是偶尔审丑,也不可过度追求猎奇,尤其从优秀文化的传播角度出发,是不容曲解狂欢的。例如前两年很火爆的“马保国”闹剧,他本人被制作出的表情包“带红”,成为负面典型。《人民日报》等官媒,立刻对这种负面现象进行了批评,提出“马保国”闹剧是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伤害,并进一步发出“审丑狂欢,不能无底线”的倡议,获得了良好的舆论反响。由于官媒的及时出手,这种歪风邪气无所遁形,而“马保国”表情包,也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下,销声匿迹,始终未被立体化。

(三)传播内容:商业价值走向艺术价值的升级

近年来,艺术审美在商业产品占有式消费的挤压下,逐渐式微,部分精神产品被消费后并没有完全发挥其本身的价值。消除此类异化的关键,则在于更优化的消费方式的构建,所谓更优化的消费就是一种健康的符合人本身需求的消费行为,即将对于物质实体的消费转移到对精神与思想认同的消费中来。就立体表情包而言,应当实现传播内容中意义的转化,从单纯的消费行为中延伸出更为丰富的精神内容,变单一商业宣传中的“炫耀”“网红”“热门”等不具备丰富思想性、深远传承性的浅层内容为具备审美意义、艺术价值、艺术传承的优质内容。

与此同时,立体表情包从工业品走向艺术品的路径不仅仅是传播内容的升级,也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受众审美与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艺术品及其审美价值在广大受众当中获得认可,新的大众艺术不再依赖于工业产品的流水线仿制,也不再追逐于商业狂欢中“审美观念”的营造,而是真正源自于立体表情包这种公共艺术形态本身以及受众对其自发性、自主性的内涵解读。以此带来的传播内容,将有着较高的价值与深刻的内涵,无论是对立体表情包本身还是其与受众共同构建的公共艺术空间,都会形成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六、结语

公共空间中立体表情包的流行,推动表情包图像叙事到空间叙事的过渡。由于技术门槛的降低,现在人们更热衷于创作个性化的表情包。这是一种大众对传播话语权的“争夺”。这种意义是双向的。但审丑亚文化对主流审美的挑战却越来越严重,以各种网红热“梗”被加工成表情包为代表,它们在网络上肆意传播,且无营养的内容日益增加。

立体表情包的传播场域是图像时代视觉狂欢的舞台,符号的消费使群体身份被辨识,背后隐匿的风险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相关部门要加强落实相关监管,不能使其落于网络与现实监管的漏洞之中。主流媒体要起到规范、引导作用,表情包主题空间设计师要提高站位,积极推动政策的落地实施,引导新形态表情包健康地在我国传播。

作者:

姜超,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公共艺术

(责任编辑:谷儒楠)

Abstract:Memes have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Internet age, and people even thought it was an "atavistic phenomenon" of text returning to images. In recent years, memes have gone out of electronic screens,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variants in public spaces. Behind the transition from plane to three-dimensional form is the transition from image narrative to space narrative, and people consume the simulacra symbols of memes in visual carnival. Three-dimensional memes hides the risk of changing the public'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the greater emptiness after the carnival.Properly channeling producers, audiences and content can be a strategy to address this risk.

KeyWords: Memes, Visual Carnival, Image Narrative, Public Art

猜你喜欢

表情包公共艺术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我的“表情包”里没有难过
我的“表情包”里没有发怒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黄子韬:一个“表情包”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