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同步诊断
2023-04-29白文新
白文新
1. 孟子称:“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规律。下列作品中,同样体现了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A. 《兰亭集序》 B. 《齐民要术》
C. 《伤寒杂病论》 D. 《女史箴图》
2. 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提到中原汉人已经将食用胡饼、胡椒酒、胡饭、胡羹等作为自己的饮食习惯,并逐步烧烤兽肉、以奶酪为饮料。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民族隔阂已经彻底消除
B. 内迁各族学习农业技艺
C. 民族交融影响生活习俗
D.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汇
3.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的中国科学家是()
A. 华佗 B. 蔡伦
C. 贾思勰 D. 祖冲之
4. 下图为纪念祖冲之及其计算出的圆周率的邮票。图中圆及其内的正多边形代表了祖冲之借鉴自三国时期刘徽的计算方法“割圆术”,下侧的横竖短棍代表了其借助的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以上邮票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A. 祖冲之的机械制造成就
B. 祖冲之的成就传入日本
C.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D. 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5. 某班同学研究学习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关键词:锺繇、楷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魏碑等,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A. 书法艺术 B. 绘画艺术
C. 雕刻艺术 D. 舞蹈艺术
6.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光彩。东晋时有位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他是()
A. 胡昭 B. 王羲之
C. 郦道元 D. 顾恺之
7. 下图是中国古典名画中的艺术瑰宝,其原创作者是()
A. 锺繇 B. 王羲之
C. 胡昭 D. 顾恺之
8. 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改变的装饰图案。这反映了()
A. 大河文明,曙光初现
B. 雕塑艺术,绵绵流长
C. 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D.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
9. 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这体现了我们民族()
A. 自强不息 B. 爱好和平
C. 勤劳勇敢 D. 团结统一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并未迅速推广开来。目前,公元二三世纪的纸张出土极少,出土的书写材料还是大批的竹简。造纸技术的改进没有停止。古籍记载,用左伯纸书写表达,“妙物远矣,邈不可追”。王羲之用坚如蚕茧的纸张作《兰亭集序》,字体遒美,成传世珍品。唐代《北堂书钞》记载,东晋余杭令范宁规定写公文时不许用竹简和粗糙的纸,引发仿效。宋代《太平御览》记载,东晋桓玄掌握朝政后,曾下令宫中文书废除竹简,一律改用黄纸书写。四五世纪以后,竹简、木牍不再多见,主要是植物纤维纸了。
材料二 两晋南北朝时期,著述之风日盛,著作的范围和数量远远超过前朝。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许多专著问世。在书法、绘画艺术上,出现了很多书画大家。他们所以能在书法、绘画艺术的天地里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纸的大量生产和普遍应用。佛教在两汉之间(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时,由于纸张充足,使译经事业盛观空前。为了对抗佛教,道教师徒便发奋著书。
——摘编自路甬祥主编《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
(1)材料一的历史叙述参考了哪些类型的史料,结合材料一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纸术得到推广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推广带来的社会变化,列举具体史实说明。(至少答出两个变化)
范例:社会变化:出现了很多书画大家;举例:王羲之。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如果从艺术风格来说,云冈石窟的造型反映北魏前期的生活写真,其雕像的线条粗犷洗练,胡人的味道很重……后来北魏从大同南迁洛阳,北魏政权为了更好地统治和减少民族冲突,全面汉化……这时候龙门石窟的雕像造型开始圆滑细致,呈现汉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观。
(1)根据材料一,石窟艺术的修建反映了哪一宗教的盛行?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雕像造型风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石窟艺术是珍贵的历史“活化石”,请你为保护石窟艺术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见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