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错例的有效利用
2023-04-29夏洁
夏洁
前几天听了几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观摩课,讲的都是《混合运算》《减乘、加乘的混合运算》,有两位老师都直接出示了一个错例当做重点来讲,而且讲解这个错例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较长,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不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
在《减乘、加乘的混合运算》这节课中,第一次出现脱式计算,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根据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是:还剩几只篮子?教材完整地呈现了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分步计算;另一种是列综合算式。在解答完分步计算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你会列综合算式吗?此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运算顺序,并尝试解答。在列综合算式计算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一个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应先算乘法的”运算顺序。
在听课中,学生初步学会了运算顺序后,有两位老师接着出示了一个错例:也就是60-18×3 =42×3=126(只)。我认为现在出示这个错例不太合适,大部分孩子已经明白了运算顺序和算理,这个错例的直接出现,会误导一些学生,小学生注意力时间很短,很容易走神,所以此时出现一个错例,有可能没有记住对的东西,而把这个错误做法就记住了。所以不建议此时讲解这个错例,而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正确运算顺序。如果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出现此类错误,可以让学生自己展示错例、自己纠错、同学纠正,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们在以后做题的时候一定也会注意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我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组织时可以按照如下流程:分析数量关系——列式——确定运算顺序——计算——思考此类题型的运算顺序。因为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来进行的,所以教学时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数量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分析,也就是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必须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讲出来,而且还要强化训练。学生依据数量关系列出分步计算算式:18×3=54(只)60-54=6(只),然后引导他们尝试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在列出算式60-18×3后,再次强调这道题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逐渐让学生养成“动手之前先动脑”的好习惯。引导他们分析出:无论是分步计算,还是综合算式,都要先算已经分了多少只篮子,并体会乘减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的合理性。教师强调意义的同时,可以直接说出,以后遇到乘法和加减在一起的时候,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这样把这种计算规则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明白以后遇到这样的题也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