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创意设计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3-04-29郑正真张萌
郑正真 张萌
摘要:创意设计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支撑,已成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本文以成都市创意设计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实例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根据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主要挑战,重点从产业生态、人才建设、市场主体、创新平台、品牌塑造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加快构建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合作、多领域协同的产业生态体系,提升创意设计质量水平,发挥重大项目和品牌活动的引领作用,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重塑行业核心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升、释放创意设计产业的创新驱动力和泛在赋能效应,推动创意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成都加快建设中国创意设计之都、国际创意设计高地。
关键词:成都市 创意设计产业 建圈强链 集聚效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部署,创意设计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细分领域,也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成都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围绕加快建设中国创意设计之都、国际创意设计高地,紧扣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用全球视野、战略思维重新定位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内部整合资源要素,外部融合实体经济,构建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合作、多领域协同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有效提高创意设计产业的质量水平,加快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取得系列显著成效。新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任务紧迫而艰巨,需加快探索创意设计发展新路径,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意设计产业平台,形成一批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竞争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品牌企业,孵化一批国际知名创意设计品牌,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实现新突破,助力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成都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成都市坚持在世界城市体系和国家战略全局中谋篇布局,以高水平规划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找准发展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做实产业项目、强化支撑保障等举措,在顶层设计方面,制定出台《成都市“十四五”世界文创名城建设规划》《成都市“十四五”新经济发展规划》《成都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支持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规划,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增长的新动能。其中,创意设计产业作为成都市“十四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明确了要重点发展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服务设计,加快构建核心领域带动、未来赛道启航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形成功能引导、场景驱动、优势互补的数字经济区域发展格局,加快营造规范有序、开放协同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推动建设中国创意设计之都、国际创意设计高地。从政策层面来看,成都市已逐渐构建形成创意设计产业“市级重点专项规划+行动方案+配套政策”的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实施支撑体系,建立起部门间产业数据共享机制,定期发布统计数据和产业发展报告,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二)强化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文化经济理论家凯夫斯认为,创意产业提供我们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玩具和游戏。①创意设计产业作为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八大重点领域之一,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2020—2021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805.96亿元和2073.84亿元,同比增长19.2%和12.9%,占GDP比重分别为10.19%和10.41%。其中,创意设计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277.27亿元和326.12亿元,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分别为15.35%和15.72%。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下,通过近两年的数据比较,从市场主体、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情况来看,成都市创意设计产业呈现持续增长的发展趋势,凸显出了该产业强大的韧性与潜能。2020年,全市创意设计产业共有标准以上(含规模以上)企业1054家,营业收入达1134.16亿元,利润总额达66.95亿元。2021年,全市创意设计产业共有标准以上(含规模以上)企业1122家,营业收入达1416.21亿元,利润总额达81.73亿元,实现了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②
(三)强化资源配置,区域发展成效明显
2021年,成都市提出构建“极核辐射、一圈环构、两翼齐飞”的全域文创发展新格局,呈现了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其中,“增长极”包含四川天府新区和成都高新区,该区域创意设计产业共有标准以上(含规模以上)企业54家,营业收入达152.60亿元,利润总额达10.19亿元;“动力核”包含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和成华区,该区域创意设计产业共有标准以上(含规模以上)企业737家,营业收入达1172.10亿元,利润总额达60.67亿元;“协作圈”包含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和新津区,该区域创意设计产业共有标准以上(含规模以上)企业253家,营业收入达77.54亿元,利润总额达9.62亿元;“龙门山文创生活示范区”包含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大邑县和蒲江县,该区域创意设计产业共有标准以上(含规模以上)企业53家,营业收入达11.32亿元,利润总额达0.68亿元;“龙泉山—沱江”先进文创智造区包含成都东部新区、简阳市和金堂县,该区域创意设计产业共有标准以上(含规模以上)企业25家,营业收入达2.58亿元,利润总额达0.57亿元。
(四)强化建圈强链,产业集聚加快形成
近年来,设计产业与其他产业开始融合发展,设计创新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成都市重点实施“建圈强链”行动,聚焦“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创新链、价值链”五链融合,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数字文创、现代时尚等领域,逐渐形成以天府数字文创城、少城国际文创谷、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东郊记忆艺术区为主要承载地,成都影视城、中国博物馆小镇为协同发展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载体支撑。其中,以创意设计产业为主导产业之一的天府数字文创城,聚焦强化产业生态引领功能,带动产业资源要素加快集聚,已落地D+M国际设计港、中意家居艺术设计中心等重大项目,正推进意大利达涅利设计研发中心、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2021年,天府数字文创城引进了创梦天地、思美数字文创谷等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30余个,总投资400亿元,新增注册外资企业7家、亿元企业11家,培育规模以上企业16家,形成了以网络视听为核心、创意设计和文博旅游为特色的产业体系。以创意设计产业为主导产业之一的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家居设计等细分领域已具备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创意设计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约占规模以上文创企业总数的24%,已落地“世界建筑节·中国”组委会总部。2021年,该功能区被商务部等四部委评为“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是四川省唯一、全国16个行政区(功能区)之一,已聚集播影时代、武悦华鲲、广合文化传媒等一批重点企业,正加速推进网易数字文化创意中心等重点项目落地。
(五)强化交流合作,品牌影响持续扩大
成都市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着力增强重大品牌节会的产业带动能力和落地转化效应,不断提升品牌节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面向全球彰显成都城市的独特魅力。近年来,先后成功举办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全球大会、IGS全球数字文创发展大会、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成都数字版权交易博览会、成都工业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成都创意设计周、金犊创意节等高能级品牌活动,发挥传播城市文化、促进行业交流、推动项目合作的综合效应。其中,“金熊猫天府创意设计奖”作为成都创意设计周的重要内容,精心设立工业创意设计、时尚创意设计、文旅创意设计、数字创意设计、空间创意设计5大奖项,及“时尚东方·国风雅韵”“幸福天府·成都礼物”“消费新场景设计”3个特别奖,面向全球公开进行作品征集5400余件,邀请海内外创意设计行业精英关注赛事、参与赛事,最终共评选出200件获奖作品,持续为成都本土优质赛事打造、文化创意行业生态优化聚力赋能。金犊奖作为金犊创意节的重要内容,被行业称为“青年创意的奥斯卡”,是华人圈历史最悠久的青年创意奖项,已连续三年在成都举办。2021年,金犊奖共发布了“旺旺集团广告设计奖”等15个设计命题奖项,征集到来自全球1400所高校超过8万件作品,报名参赛的创作者超过70万人,最终评选出1个年度最佳金犊奖,以及15个金奖、16个银奖、16个铜奖、1个跨境特别奖、10个最佳新锐奖、技术类4项最佳,有效促进了海峡两岸广告教育和学生设计作品的交流与发展,集聚吸引一批创意设计人才来成都发展,加快推动实现由创意创新到创业孵化。
二、成都市创意设计产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主要挑战
(一)重大机遇
1.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当前,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健恢复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决定性胜利,国内市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创意设计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细分领域,也将成为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形式之一。从本质上来看,双循环的核心要素是要促进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循环,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涉及流量和流速两个方面。换言之,需求链的流量越大,产业链的流速越快,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创意设计产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越能起到全方位的推动作用。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从消费场景的培育,再到创造出新业态新模式,都能有效释放创意设计产业的潜能,促进市场提质增效,进一步增强产业高度集聚发展的韧劲和活力,拓宽行业发展新空间。
2.多重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在成都交汇叠加,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使命。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支持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从国家层面赋能成都高质量发展。在多重战略机遇的背景下,成都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共建经济圈为牵引、以建强都市圈为支撑、以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加快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不断增强极核功能、主干能级。对于创意产业而言,在各种政策利好的前提下,也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开辟产业发展新路径,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实现行业领域的突破。
3.“后疫情”时代带来的机遇。当前,线上消费、预约消费、虚拟消费、智能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推动创意设计行业应对疫情挑战和提升行业韧性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化消费需求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催生了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在线阅读等线上新型消费业态。在后疫情时代业态升级和消费迭代的背景下,公众所积累的文化消费需求,一经有序释放,必将形成巨大的产业牵引力和消费市场,促进创意产品结构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激发行业核心的增长力,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深度融合。
4.文化和科技融合带来的机遇。在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VR、AR等新兴技术的重磅加持下,创意设计产业的内容呈现、发展模式、经营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逐步形成以应用新科技、打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激发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融合发展新经济,增强创意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产业维度,推动基于文化创意、数字技术的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数字文化和旅游、网络文艺、数字娱乐等文旅新业态,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同时也满足大众对于参与性、体验性文化产品的需求。从企业维度,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技术、全息技术等为重要依托,催生出沉浸式体验消费、互动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形态,以消费倒逼产品供给,加大优质产品的研发,有助于推动创意设计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二)主要挑战
1.创意设计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从2021年的数据中(表1)可以看出,现有创意设计产业的结构发展较为不均衡,优势领域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业,创意设计要素的优化流动有待加强。其中,建筑设计业规模以上(标准以上)企业860家,占创意设计产业规模以上(标准以上)企业数比重为76.6%,营业收入达到1328.4亿元,占全市创意设计产业营业收入比重为93.8%。科学与技术设计规模以上(标准以上)企业数和营业收入占创意设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1.3%和3.14%,位居该行业第二。其他设计规模以上(标准以上)企业数和营业收入占创意设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0.5%和2.62%,位居该行业第三。工业产品设计规模以上(标准以上)企业数和营业收入占创意设计产业的比重较少,分别为1.6%和0.43%。因此,在做大做强建筑设计业的同时,也要支持工业产品设计、科学与技术设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引导创意设计产业合理布局,发挥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互动机制的作用,强化创意设计产业集聚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创意设计产业资源优化、整合和开发有待推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传统创意设计项目运作形式较为单一、创新性不强,通常只是按照制造企业或施工方的设想完成设计的全过程,业务形式大多数仍停留在项目委托上,与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距离。当前,成都市虽拥有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图山鼎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中泰联合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高实力、高成长性、高创新的创意设计企业,但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阶段,创意设计服务机构、营销机构,产品研发企业、产品分销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未能实现有效整合,导致企业在新产品研发设计中处于被动地位,在设计创新度、产品融合度、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加大资源优化、整合和开发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创意设计企业在研发、人才、品牌、市场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着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推动产业链、要素链的共享式发展。
3.创意设计产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育有待加强。目前,成都市共有50余所高校,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有利于经济转型和城市竞争力提升,引领城市现代文明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从本质上而言,创意设计产业是基于人才的一种产业,而该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还是来自高校。从现有专业设定的情况来看,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部分高校的艺术学院或艺术设计学院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建筑室内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设计专业。截至目前,成都市拥有各类创意设计企业41224家,占全市文创企业总数的21%,对人才的需求量必将持续增加。再加之,既懂管理和策划又懂创意和设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因此,成都市不仅要从政策层面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蓉高校更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资本、市场有机结合,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之间的通道,为成都市创意设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创意设计产业专业化智能化服务平台有待建设。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文创+金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构建以“债权融资+股权投资+路演孵化+金融科技”四大路径为支撑的文创金融生态体系,打造全要素蓬勃发展的天府文创金融生态圈,为企业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创意设计产业作为以知识为主要推动力的产业,有效促进了知识产业化、产业知识化。当前,成都现有的创意设计产业服务平台定位还不够精准明晰、集聚效应尚未显现、大企业和引擎性项目较为缺乏,各类平台的创新创造和策划运营等方面能力有待提高、工作推进视野不够宽,采取的举措前瞻性、全局性和针对性不强。比如,在设计信息获取、设计图纸绘制、设计成果测评等关键设计环节缺乏高能级的专业平台。因此,提高创意设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科学指引,更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加快建立、充实和完善一批产业服务综合平台,提升服务质量及企业满意度,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便捷性、多样性和可靠性。
三、成都市创意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产业生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创意产业就其本质来说可以认为是新经济的重要元素。①聚焦创意设计产业,围绕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延伸“设计+”产业链,重点发展建筑设计、艺术设计、时尚设计等,重点打造一批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优质、优良的产业生态环境。在发展建筑设计业方面,围绕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室内设计、概念设计、智慧生活设计等领域,深度融入绿色、人文、智能、时尚等理念,注重城市特色风貌的保护与管控,优化城市建筑文化形态,提升建筑设计文化品位和内涵,释放创意活力,发展概念设计、方案设计等高价值环节,加快推动建筑设计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在发展艺术设计业方面,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VR、AR等新技术,提升平面视觉设计、空间展示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应用能力,不断丰富视觉表达和数字传播方式,加快提高短视频、动漫、影视、景观等领域创意设计水平,扩大优质创意设计产品服务供给。在发展时尚设计业方面,紧紧把握国际时尚流行趋势,倡导全产业链时尚设计理念,重点围绕“衣、食、住、行、用”,以创意、创新、创造为核心,综合运用文化、科技、艺术等要素,加快推动时尚文化与产品设计、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等深度融合发展,营造时尚消费新场景,打造一批彰显成都生活美学的时尚品牌,全力推进优势传统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升级。
(二)聚焦人才建设,提供多元要素保障
人才作为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组建创意设计人才服务专员队伍,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方面,充分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有所为”的柔性引才理念,大力吸引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通过顾问指导、兼职服务、联合攻关、技术合作等方式为成都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提供服务,鼓励其创办企业、开设工作室。在加大人才的培育力度方面,加快提升成都市现有高校设计类学科专业教育水平,积极引导高校根据需要调整或者增设设计相关专业,创新探索“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工程教育模式。加强与国际国内一流教育学科合作,支持国内外知名设计高校院所来成都市合作办学。推动创意设计进校园,把创意设计作为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贯穿到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在加强产教联动方面,推进创意设计机构与高校合作建立创意设计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支持高校加强设计类学科专业建设,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面向产业需求和未来发展,培育复合型、高水平设计人才。加快推动创意设计与“双创”活动深度融合,强化创意设计成果转化的产业配套支撑,鼓励引导高校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在成都创新创业,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政策保障,努力营造重视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社会氛围。
(三)聚焦市场主体,培育壮大产业能级
坚持扶优扶强,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创意设计企业协同发展。在企业兼并重组方面,推动有实力的本土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创意设计企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国有大型创意设计企业集团。支持创意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着力打造中小微创意设计企业集群。在创新创业方面,鼓励科研人员、高校教师、设计师以及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积极创办创意设计企业或设计工作室。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将设计相关业务分离出来,适时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创意设计服务企业,为相关行业和社会提供优质高端服务。在招商引资方面,聚焦产业链薄弱领域、关键环节,采取上门招商、以商招商、展会招商等方式,加大国际国内一流设计企业、设计团队的引进力度,主动对接国际项目,吸引国内外各类创意设计机构到成都市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对行业头部企业可采取“一企一策”的原则予以重点扶持,不断汇聚各类优势资源要素,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聚焦平台建设,畅通交流合作渠道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和各类要素聚集,发挥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行业协会等组织力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行业信息、设计标准、产业化对接、人才实训等良好的服务保障和配套支持。充分发挥在线新经济平台作用,着力构建打通设计创新、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的生态链闭环,孵化设计驱动型品牌,支持设计引领型企业发展。在建设创意设计工具平台方面,支持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完善仪器设施使用和共享机制,面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和测试平台。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重大设计共享平台,为创意设计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设计工具、标准、测试等方面市场化服务。探索建设智能设计共享云平台,面向细分行业全面提供研发设计、系统优化、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云服务。在建设创意设计数据平台方面,落实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部署,推进文化遗产标本库等建设,鼓励相关单位建立行业数据资源库、商业渠道数据库、材料数据库等,建立分布式设计资源共享网络,面向社会提供市场化专业咨询服务,为创意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在建设创意设计交易平台方面,汇聚设计公司资源、设计需求资源和加工制造商资源,加快建立创意设计成果展示与交易的价值链,开拓专利数据查询、成果转化服务、设计外包中介等设计交易服务,提升市场交易规范化水平,促进创意设计成果交流、转化、产业化,着力推动产业集聚成链。
(五)聚焦品牌塑造,提升国内外影响力
品牌是品质优异的重要体现,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契机,以“诚信为本、科技创新、品质保证、消费引领、情感维护”品牌经济五要素为核心,构筑多层次品牌经济发展体系,培育一批“成都设计”“成都制造”“成都服务”创意设计品牌。深度挖掘大熊猫文化、三国文化、古蜀文化、诗歌文化等成都特色文化元素,积极推动“成都设计”的品牌研究、文化标志管理和品牌衍生品开发。组织邀请专业机构和相关专家,围绕创意设计产业的细分领域,紧扣产品的功能、包装、品牌、标识、服务等开展研究,综合运用文化、科技等创新要素,加强和改进功能设计、包装设计、服务设计,引导企业建立好市场分析数据库和资源库,做好品牌推广工作,着力解决产品同质化、包装低端化、营销传统化问题,推动成都特色产品提档升级,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强化区域交流协作,联动开展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城市联盟创意设计大赛,持续扩大“金熊猫天府创意设计奖”影响力,充分利用成都创意周等品牌文化活动,为产业深度开展合作提供载体。将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意设计产业建设成为充满文化创造活力、文化生活品质优良、文化生态环境和谐、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迅猛的国家级产业集群,进一步释放行业发展活力。
作者:
郑正真,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干部,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发展
张萌,中共成都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研究
(责任编辑:陈泽玺)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creative design industry is a strong support for promot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which becomes a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realistic basi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by use of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examples and data by taking the creative design industry of Chengd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 of industrial ecology, talent building, market subjects, innovation platforms and brand building based on the major opportunities and major challenges, Chengdu should speed up the building of an industrial ecosystem featuring multi-element linkages, multi-agent cooperation and multi-sector collaboration, raise the quality of creative design, leverage the leading role of major projects and brand activities,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new driving force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shape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industries, which further releases the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and ubiquitous enabling effect of the creative design industry, promot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ve design industry, and helps Chengdu accelerate its development into China's creative design capital and an international creative design hub.
Keywords: Chengdu, Creative Design Industry, Establish Industrial Ecosystem and Strengthen Industrial Chain, Cluster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