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花神”芍药
2023-04-29常小仙
常小仙
春末夏初,正是芍药盛放的季节。作为中国六大名花之一、五月“花神”,清新脱俗、芳香怡人的芍药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自古就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芍药美丽芬芳,是文人墨客钟爱的对象,还是美味的食材、有效的药材,可以说集诗意和实用于一身。
芍药有很多有趣的名字——“将离”“可离”“红药”“婪尾春”“辛夷”“没骨花”,等等。其中,“将离”“可离”是最富诗意、最耐人寻味的名字。芍药为何有此美名?这与先秦时期郑国民间的风俗有关。
《诗经·郑风·溱洧》描写了农历三月,在郑国溱水、洧水边春游的青年男女沐浴、修禊、相亲、约会的生动场景。青年男女找到意中人后,会和恋人谈天说地、言笑晏晏,一起在河边游玩。而在即将分别时,为了表达对彼此的情意,寄托相思,他们会“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开开玩笑,互相赠朵绚丽多姿的芍药。芍药,“芍”和“约”古时谐音,暗含示爱、结良约之意,又因是情人分别之际互相赠送的花,故得名“将离”“可离”。
因此,芍药在先秦时期,代表爱情、相思、别离,意义相当于“折柳相送”。当然,随着上古三月修禊不固定的日期后来被官方定为三月初三,此时芍药尚未开放,且男女互赠芍药的风俗仅局限于郑国一带,并随着郑国的没落渐渐消亡,于是,后世便只能通过《诗经》的描写来了解这个浪漫的习俗了。
很多人对牡丹和芍药“傻傻分不清楚”,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牡丹和芍药本来就是“姊妹花”。不过它们的花期不一样,牡丹盛放在三月份,而芍药的繁花期却在五月春末夏初,因此,民间有句俗语,叫“谷雨看牡丹,立夏看芍药”。
宋朝经历靖康之难南迁后,宋人多有一分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别名“将离”的芍药往往成为他们抒发离愁别绪、寄托伤怀的常用意象。陈德武在《望海潮》里写:“陵山载酒,泗河扬柁,尊前折尽将离。”即用采摘芍药送行的画面,表达与亲人依依惜别之意。词人姜夔在著名的《扬州慢》里写:“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也是借“寂寞开无主”的芍药,抒发对战争的谴责之情,倾吐对家国的绵绵忧思。
芍药品种繁多,其中不乏名贵佳品,如“玉盘盂”“金带围”“冠群芳”“御衣黄”“宝妆成”等。其中,“玉盘盂”之名得之于宋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时,当地盛行以一种重瓣的芍药供佛。这种芍药圆如倒扣的盂(一种宽口容器),其下有十来片叶子托着花,如同玉盘一般。此花原有旧名,但苏轼嫌太俗,给它更名为“玉盘盂”,于是这个品种很快名扬天下。
“金带围”也是名品。唐宋人有簪花的雅好,不仅女子盛行簪花,男子对簪花也情有独钟。唐代男子考中进士后,会头簪名花游街夸耀,而芍药就是他们钟爱的花种之一。北宋名相韩琦曾有一次请四位同僚来赏芍药,在每人头上插了一朵芍药花,后来,这四个人全都做了宰相。这段佳话因此被称为“四相簪花”,而他们所戴的品种,据说就是“金带围”——一种一枝上盛开四朵花的名贵芍药。
宋人、明人还喜欢插花。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就曾写过一本插花专著《瓶史》,在书中明确指出,插花要插名贵品种,要有精品意识,比如,插芍药应以“冠群芳”“御衣黄”“宝妆成”等为上乘,若插些平平无奇的品种,又有什么乐趣呢?
当然,袁宏道是小资文青,有所挑剔毫不稀奇。而在提倡“真名士,自风流”的曹雪芹看来,玩味芍药之美,当然不必拘泥于品种、品相,不然,他也不会让史湘云喝醉了就酣眠于落红阵阵的芍药裀。而正是湘云这坦荡潇洒的一醉,不仅成就了《红楼梦》的伟大,而且成就了文学史上与芍药有关的最美、最自由的意境!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