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技法之立意深刻
2023-04-29杨加宾刘补明
杨加宾 刘补明
什么是“立意”?“立”指确立,“意”则指文章的主题即中心思想,“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主题。“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立意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它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在确保思想内容健康、符合作文要求的基础上,考生须在立意的深刻性上下功夫,尽可能地挖掘其思想深度。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作文只有富含一定的生活哲理,才能给予读者更深刻的人生启迪。
所谓深刻,即要求考生能从社会生活和材料中发现别人未见或未曾注意到的东西,而不是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说一些空泛肤浅的话。中学生,由于人生阅历限制,看问题容易停留在浅表,不易把握深层次的东西,从而导致作文立意肤浅。作文题目中的“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给你怎样的启示”“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等写作要求,都指向作文立意隐含的要求——深刻。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立意深刻呢?
1. 明确重点,抓住关键。考生需全面把握材料寓意,找出关键词句,即命题者或材料中的评议性语句,进而探索其蕴含的主旨。深刻的立意必须超越自身局限,追求更高的人文价值和情感,把现实生活融入作文,不就事论事,尽量用长远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
2. 由果溯因,追根溯源。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的结果推究出本质原因,聚焦生活热点,揭示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及时代性的社会问题,由浅入深地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现象出发,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或结果,这样往往能使作文主题突出,意蕴深厚。
3. 联系现实,浅入深出。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均体现出鲜明的“立德树人”的导向,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热点,思考自己与时代、国家的关系,认识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激励青年为时代发展贡献力量。如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题“可为与有为”,引导考生铭记、思考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良好的导向意义。在立意时,注意联系社会现实,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就可避免空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是《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菌草最初被用于食用菌、药用菌的培养基地,经过多年选育创新,其功能也从最初的“以草代木”种菇,拓展到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领域。为解决“种植食用菌就必须砍树”的世界级难题,他经过无数次试验,最终发明出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他不以闽宁为限,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为了科研事业,他的亲弟弟倒在了菌草栽培的一线,林占熺也在常年奔波中差点遭遇意外……如今,“菌草”已走出国门,为全世界脱贫致富提供了中国方案。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科研与致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整体来看,考生应通过林占熺教授的经历,着重思考科研与致富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语“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表明此作文属于启示类作文,即要求考生从材料阐述的事例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智慧,来解决自己在人生及成长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
材料意在让考生阐释“科研與致富”之间的关系,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科研与致富”互为因果,考生不能单独从一个概念来谈,必须两者结合,辨明其中的内在联系。此题立意不难,但唯有树立整体观、辩证观和角色观,文章才能更加出彩。具体可立意为:科研带动致富,致富促进科研;栽培“科研”之根,养育“致富”之树等。
“科研与致富”这一话题,限定了选材的内容和范围,考生需有丰富的素材积累,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科研”主要的对象是科学家,类似的素材可选自教材,比如袁隆平、钟扬、屠呦呦等,也可选自课外,比如钱学森、顾方舟、程开甲、南仁东、黄大年等,注重挖掘他们的科研精神,联系他们为国家进步,为人民幸福,无私奉献的相关事件。
写作时要深刻领悟“科研”与“致富”的逻辑关系,围绕“科研与致富是什么”“为什么需要科研与致富”“怎么才能做到科研与致富双赢”等核心问题展开思考。文体上没有限制,但无论选择哪种文体,都要做到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