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课堂提问,启迪学生思维

2023-04-29李冬冬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3年25期
关键词:平方根根式陷阱

李冬冬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跟随教师教学的脚步,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理好提问环节,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经验的分享,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巧设“现实性”的问题,激活学生主动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特点,通过谈话、设问、提问、实验等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去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例如我在教学《勾股定理的应用》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由于疫情,成都市实行了静默管理,为了生活的需要,政府储存了充足的防疫物品。某物品运输车在运输过程中需要经过某单行隧道,隧道下面是长方形,上面部分是半圆形,并告诉了隧道下半部分宽和高,上半部分半圆的半径,运输车辆外形的高和宽,请问这辆车能顺利通过隧道吗?

这时可以让学生在作业本上模拟车辆通过的情况,画出草图,并逐步引导,求出隧道能通过车辆的最高高度或者车辆通过时需要的最低高度,从而解决问题。当学生解决问题之后,进一步提问,如果这辆车是在双行道隧道行驶,如果是你,打算采取怎么样的方式通过?并想办法求出最终结果。

通过现实生活问题设疑提问,学生的探索思考从被动变为主动,轻松掌握了勾股定理,通过问题的解决办法,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来源于生活,且运用于生活,使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

二、巧设“渐进式”问题,激发学生逻辑思维

孔子曰:“循循然,善诱人。”课堂提问也需循序渐进。而渐进式提问指的就是针对教学目标设计连续性的问题,每个问题间环环相扣,教师结合问题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合理采用渐进式的提问方式,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二次根式》时,设计并提出了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

问题一:单项式和单项式一定能相加吗?能合并的单项式要满足什么要求?

问题二:那二次根式与二次根式一定能合并吗?能合并的二次根式要满足什么要求?

问题三:那么如何判定二次根式是否时同类二次根式呢?需要在什么情况下判定?

问题四: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你能说说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法则吗?

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问题一、二回顾了旧知,问题三为二次根式加减计算法则的探究设置了引导,问题四引导总结出了加减计算法则。

通过如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渐进式提问法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通过自己探索与思考,加上教师层层诱导而获得的,促进了学生的有序思考,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串串的问题,赋予了学生思考的激情,慢慢拨开云雾见月明,步步解开谜团见真知。

三、巧设“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深层思维

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发散思维能力、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数学开放性问题作为教学过重中重要形式和手段,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打破常规,解题策略不受局限。既能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又能让他们体会到问题获解后的欣喜,充满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我在教学《线段的计算》时,出示例题:已知线段AB=1Ocm.C是____AB上一点,且BC=4cm,M是线段AC的中点,求AM的长。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全,并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在空格处填写的题干逐步分析,通过这种开放性提问,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通过转化条件,发散思维,优化解题方案和过程,找到多种解题方法。

四、巧设“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讲授中运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提问,适时地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使他们从单纯听教的被动学习,移步到“思而有获”的主动学习中,把学生引入新的求知境界。在整个启发式提问过程之中,教师不要催促紧张语塞的学生,应留有余地给他们思考或适当提示启发,答对者要鼓励。学生回答完了要请他坐下,给课堂营造一种文明气氛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使得教学成为一种良性循环,教师轻松地教,学生愉快地学。

五、巧设“陷阱性”问题,激发学生高阶思维

生活中有陷阱,数学中的“陷阱”更是无处不在。在数学中,由于部分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往往使分情况讨论等题型成为易错题型。学生之所以会掉进陷阱,一方面是由于“双基”掌握不牢靠、不扎实,另一方面是思维缺乏严谨性、深刻性。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巧设陷阱问题,则可以让学生在“落入”与“走出”陷阱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在不断错误中积累经验,及时反思,完善认知结构,继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理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平方根》时,探究一个正数平方根性质时,出示例题:已知3m-1和-2m-2是某正数a的平方根,求a的值。先让学生自我完成,部分学生会觉得3m-1和-2m-2互为相反数,而忽略两个相等的情况。讲评后,进一步让学生分析以下说法的区别:已知3m-1和-2m-2是某正数a的两个平方根,求a的值;正数a的平方根是3m-1和-2m-2,求a的值。在评讲时,先让学生走入“陷阱”,再由其他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从“陷阱”中走出来;同时为了加深印象,通过陷阱问题,让学生能在以后面对陷阱题时,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思考。

教师在“生疑于不疑处”设置“陷阱”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上当受骗”,而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上当受骗”后,能够自觉反思错误的成因,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发展能力。当然,教师要注重“陷阱”问题呈现的时机与频率,使得“陷阱”在数学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总之,“双减”政策对数学教师课堂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问题是思考的前提,是智慧闪光的前奏。发现问题很简单,但解决问题很复杂,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教师应该更据实际情况,掌握好提问技巧,善于设问、巧于设问,才能使问题如和风细雨,适时适量,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平方根根式陷阱
如何比较二次根式的大小
“平方根”学习法升级版
平方根易错点警示
帮你学习平方根
如何学好平方根
1.2 整式与二次根式
阅卷手记——二次根式
挖掘隐含,确定正负
陷阱
陷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