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的机制构建

2023-04-29阚昕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3年3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双减政策

阚昕

摘要:“双减”政策对家校社职责的规定与调整,引发了人们对协同育人的再认识。家校社的共育模式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但现实中我们发现家校社共育存在着共育意识不足、形式单一、指导能力不够以及评价体系缺乏等不足,针对这一系列不足,笔者引进“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这一概念,力争构建协同育人的完善机制,借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学生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 家校社共育 协同育人 对策

一、概念界定:“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了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三方相互配合,彼此协作,共促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过程。[1]在“双减”政策新形势的驱动下,学校要助力家校社协同共育,构建新型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的合作小组便应运而生。具体办法:成立“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协同打造“家校社共育”的多向通道。其中的成员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20~30人不等,其中家长代表占50%,教育专家、顾问和社区分管教育的干部25%,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代表25%,这其中家长代表的选择可以兼顾不同年级、不同职业,教师的代表可以兼顾老中青三代人,人员覆盖到刚入职的新教师和成熟有经验的老教师,兼顾成员构成的多样性,使其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

二、创建协作育人机制,寻找对策化解育人难题

家校社协同共育,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根本中心,发挥各自优势力量,形成最强的教育合力,需要我们携手同心,追本溯源,思考对策,积极应对,促使家校社协同育人发挥巨大功效。

(一)增强理解信任,强化协同共育意识

“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应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沟通与理解,寻找问题解决策略,逐步提升家校社三方的共育意识。

1. 打破单一模式。以往家校关系单一的模式必须被打破,“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要创建打造合作共育平台,通盘考虑学生主体的不同诉求,着力规避单一化的合作误区。

2.形成对话机制。“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搭建的平台要注重实效性,具体来说,要创建家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机制。“告知——反馈”,在合作中形成良好的沟通闭环机制,确保沟通的实效性。

3.增强沟通实效。一切合作共育应以实效为前提,师生沟通、家校沟通、社校沟通和家社沟通等都要齐头并进,有力解决学生成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加强三者之间的信任理解,增强沟通交流的实效性。

(二)明确育人边界,厘清共育三方权责

在家校社共育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思想能够始终统一在一个水平线上至关重要,“以学校为主导、家长为主体、学生为中心,社会做配合”进行家校社合作教育是前提。

1.拟定教育方案。“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由各方教育专家组成,应共同拟定一份“教育思想方案”,并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学习交流,目的是让学校、家长、社会三方都能秉持共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站在同一方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大化地发挥家校社的积极作用,实现“1+1+1>3”。

2.成立指导基地。由“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牵头,建立“家校社教育指导基地”,该基地承担调研、教育咨询以及创新开展家校培训等相关工作。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用专题讲座、集中授课、个别咨询、分类指导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经验和方法。

3.厘清三方权责。应避免因权责不清相互推诿,推卸责任的问题。可以构建新型“叠加关系”,即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区三方既承担其教育内涵与功能相对应的职责,又相互配合、补充。

(三)优化育人形式,充实协同共育内容

1.搭建指导平台,拓宽合作路径。“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要会同教育、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者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建设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父母成长中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达成减负共识,比如平台建立“父母学习宝典”微信公众账号,以文字、音频、视频的方式呈现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家长的需求。

2.建立协作制度,加强组织规范。由“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牵头,建立“4+X”家长沙龙工作制度,由“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定期开会研究,以此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氛围。“4”是让家长走进校园,体验学生“学得好、吃得好、喝得好、玩得好”的日常校园生活,“X”是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有机会走进孩子,走进教师,站在学校的层面正确看待学校的决策、监督管理以及评价。

3.加强课程建设,激发成长需求。可让“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积极鼓励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到教育学生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吸引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课程建设,请家长们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社会阅历、生活感悟等,为学校和教师教育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使教师能更好地创造可供学生发展的成长环境,让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断提升,让学生们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提高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能力

“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中的教育专家、顾问和学校的领导以及成熟教师要作为支持系统,开展专项的培训会,开发相应的课程,促进教师教育能力的发展,以此来支撑家校协同共育水平的持续提升。可从两个方面出发.

1.整合教育资源。把家庭教育指导、学生的发展指导等归入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体系之中,发展系列化的培训,由教育专家、顾问牵头上课,开讲座,或者由他们去对接社会上寻找优质教育资源,比如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研究所的专家,引进这些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为教师家庭指导能力的发展张本蓄势。

2.开展活动竞赛。开展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活动甚至可以是比赛,比如与家长沟通交流方面的比赛,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把此项纳入“基本功比赛”之中,用此任务驱动的方式驱使教师家校协同能力提升。

(五)构建科学有效的家校社共育评估体系

在现今数字化、信息化、多元化时代,家庭、学校与社会在沟通、交流、共育等方面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障碍,这就需要由“家校社协同共育小组”牵头,建立起科学的督导优化和效果评估的机制体系。将协同共育的成果作为督查评估育人效果的重要标准,从而构建以学校教育为评价主体,教育管理部门、相关社会人员和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的多元一体的评估体系。强化教育教学督导检查,细化优化各项评估考核的项目指标,构建以“教师教育教学成效、家庭教育服务质量、社会资源协同共享”等多维度的评估考核体系,发挥评估督导的诊断调控和改进反馈等功能,使家校社协同共育评估体系更为健全完善。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均需要秉承自身正确的立场和态度理解“双减”的内蕴,理性看待教育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以学生为中心,各施其长,合作共育,构建家校协同、校社协同、家社协同、家校社协同的综合育人模式,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咏梅.“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的策略性探讨[J].教师博览,2022.6.23.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