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7课 同步练习

2023-04-29杨艳

关键词:中书科举制三省

杨艳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 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

A. 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 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

C. 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D. 旨在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2.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3. 唐初,科举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诏令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中举及第的士人还要参加由吏部主持的以身、言、书、判为内容的铨选考核,铨选合格后才有资格被授官。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前期()

A. 中枢权力机构的相互制衡

B. 士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

C. 君主专制制度正发生变化

D. 官员的行政能力受到重视

4. “(曹)魏以中书、尚书为主;两晋中书地位更加重要,门下逐渐崛起、与中书分权;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把皇帝下面的最高政务核心(以丞相为首的三公)分割成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职能比较明确的系统。”三省制的形成,其目的是()

A. 推进民主决策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强化君主专制

5. 《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A.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B. 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

C. 削弱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D. 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

6. 唐太宗往往让一些职位稍低的官员以“参预朝政”的名义,加入最高决策集团。该做法旨在()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强调监察谏议 D. 提高行政效率

7. 唐初某税制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施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该税制()

A. 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B. 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

C. 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

D. 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8. 《资治通鉴》记载“炎建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文中赋税制度的实施旨在()

A. 恢复均田制

B. 增加财政收入

C. 减轻民众负担

D. 促进商业发展

进阶训练

9. 唐代科举主考官取人常取众望所归者,以示“得人之盛”。于是应试以前,士子们往往漫游天下,交结豪俊名流,激昂身价,从而形成一股漫游之风。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A. 扩大了官员来源 B. 保证了平民利益

C. 提高了官员素质 D. 抑制了士族势力

10. 有学者认为,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代“民主”的因素。 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下列制度中可以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三公九卿制、察举制

B.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C. 三公九卿制、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察举制

11. 唐朝施行两税法后,有人评论说“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白居易诗云“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

A. 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

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D. 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12. 唐代税制规定,“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缌麻以上亲,内命妇一品以上亲,郡王及五品以上祖父兄弟,职事、勋官三品以上”,“皆免课役”。由此可见,唐代()

A. 皇亲国戚和高官享有经济特权

B. 特权阶层垄断国家经济命脉

C. 国家税收政策未惠及平民阶层

D. 政府赋税制度一直比较稳定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材料三 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性质发生的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见下期)

猜你喜欢

中书科举制三省
费孝通题名“三省井”
赞大别山三省五市新田园诗大赛
归纳总结“摸透”科举制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学前德育教育的创新研究
古代的考试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科举”
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书门下——从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选择题说起
北宋前期的宰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