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8课 同步练习

2023-04-29余建峰

关键词:佛教文化

余建峰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 唐玄宗时青城山道士刘知古的兄长研学儒家经典,弟弟奉佛且出家于武担山静乱寺。刘知古曾在成都太清观的静思院画了老子、孔子与释迦牟尼像,时任宰相张说评论:“三圣同在此堂,焕乎有意哉!达观之一致也”。这体现了当时()

A. 宗教信仰多元发展

B. 刘氏家族关系和谐

C. 信仰危机普遍出现

D. 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2. 唐中期,韩愈大力推崇孟子。认为孟子针对“杨(道家)墨(墨家)行,正道废”的乱局,“辞而辟(排斥)之”,开“辟异端”之先河,其功劳不在大禹之下。韩愈此举意在()

A. 排斥外来思想 B. 复兴传统儒学

C. 传播理学思想 D. 反对藩镇割据

3. 东晋时期,“二王” 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

A. 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

B. 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

C. 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

D. 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

4. 有人评论魏晋以来山水画:“或水不容泛(泛,波光粼粼的样子),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该评论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山水画()

A. 幼稚古朴的艺术风格

B. 豪迈进取的文化气度

C. 以形传神的创作理念

D. 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5.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其中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 以农为本 B. 重农抑商

C. 农商并重 D. 工商皆本

6. 7世纪中叶,因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存在种种不足及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A. 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

B. 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C. 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 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

7. 音乐中的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菩萨阿罗地舞曲、阿弥陀大师曲,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戴竿、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来的。其中有些是前代传来,而在唐代盛行。由此得出()

A. 对外交流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B. 佛教传入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 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D. 佛教依靠开展多类艺术活动外传

8. 作为唐朝最高学府的国子监,仅唐太宗时,就接收吐蕃地区和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派遣的入学子弟八千余人,后来的崔致远、金可记等甚至通过科举入仕。这一现象反映出唐朝()

A.文化政策较为开明

B.民族交融程度日趋加深

C.对外交流极为频繁

D.人才选拔基础不断扩大

进阶训练

9. 东晋时期,凉州僧人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中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这样的句子。但查阅《长阿含经》的巴利文原版,发现这些句子是译者自己添加的,这一现象说明()

A. 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 佛教已融入中国文化

C.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 三教合流的趋势出现

10. 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传诵于士庶、僧徒、孀妇、牛童、马夫之口,吟诵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乃至谱写成流行歌曲。这反映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之一是()

A. 崇尚诗歌的社会氛围

B. 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C. 科举制提升官员素质

D. 官方意识形态的提倡

11. 汉代,“书皆竹简,得之甚难”,以致“若不从师,无从写录”。五代以后,“学者无笔札之劳,(即可)获睹古人全书”,不仅“购买极易”,且可通过租借方式获得,“无汉以前耳受之艰,无唐以前手抄之勤”。这反映出()

A. 印刷术拓展了知识流传方式

B. 儒家思想传播渠道得以扩大

C. 书籍商业化推动了文化发展

D. 文化的大众化倾向不断增强

12. 在唐乾陵御道两旁耸立着两座高大华表,柱身刻有象征吉祥的海石榴纹,柱座和柱顶分别有佛教圣物覆盆莲、仰盆莲。这反映了唐代()

A.佛教已占据独尊地位

B.统治者严控外来宗教传播

C.文化具有开放性特质

D.民族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记载:“伪周革命之际,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这样庶族阶层地位的迅速上升,成为唐代文化不断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

新兴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微,或者有过艰难的奋斗经历,他们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许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动放弃仕途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授业解惑,宣传儒家讲求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规范,担负起教化百姓的重担。他们为文化向社会底层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

——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

材料二 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

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被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

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唐招提寺的建筑,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津津乐道唐人、唐乐、唐诗和唐代书法等。

——据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谁远谁近?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