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的主体化、序列化、课程化研究

2023-04-29王莹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王莹

摘要:社会正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科技进步也突飞猛进,网络新媒体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生活和成长的需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法

教育部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议:“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魂与根,有丰厚的营养与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其中不仅仅蕴含了丰富的知识,更包含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作为中国人脊梁的民族精神,是促进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很好的教学素材。道德与法治要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就必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必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本次课题是通过研究结合传统文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提高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一、研究内容

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六年级教材“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为例,进行“传统文化”内容的梳理与补充,用课堂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找到适合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文化底蕴的课堂;培养持续成长的少年,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课程体系。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

第一课 中学时代

第一框 中学序曲

第一目 新的起点(第3页)

【补充】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先秦·荀子《劝学》

惟进取也,故日新。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天下事当于大处著眼,小处下手。——清·曾国藩《致吴竹书》

第二目:成长的礼物

正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第6页)

【补充】出自朱熹的《礼记·大学》

释义: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美。

探究与分享:课外阅读书单(第7页)

正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8页)

【补充】最早出自春秋末期《老子》。释义: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

第二框   少年有梦

第一目   有梦就有希望(第9页)

【补充】 在民族内忧外患、人民水深火热时,因为坚信一个民族崛起的梦想而内心充满了希望,进而坚持了百折不挠的战斗!我们不愿再被奴役,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

第二目 努力就有改变

探究与分享:明朝万户的“飞天”实验。(第11页)

【补充】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国务院批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目的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相关链接: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格言联璧》(第12页)

正文: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第13页)

【补充】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

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尚书》

正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第13页)

【补充】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词的朗诵)

方法与技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13页)

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第一框 学习伴成长

第一目  打开学习之窗

正文:《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 (第15页)

【补充】全句:凉风始至,蟋蟀居奥,鹰乃学习……

释义:这个时候,暖风开始吹了,蟋蟀还只是躲在墙罅里,雏鹰开始学习并练习飞翔(“习”也有“反复、多次”“练习、复习”的意思)……

第二目  学习点亮生命 (第18页)

阅读感悟:毛泽东熟读《论语》《孟子》《大学》等,为他后来“古为今用”奠定基础,他尤其喜爱《三国演义》《水浒传》。

第二框 享受学习

第一目 体味学习(第21页)

正文: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节选自《增广贤文》

第二目 学会学习

正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22页)

【补充】释义: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出处:《论语》

正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23页)

【补充】释义: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非常重要。要想学习有好的效果,好的学习方法很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

正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第23页)

【补充】释义: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你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出处:《礼记·学记》

第三课 发现自己

第一框 认识自己

第一目 人贵自知

正文:老子说:“自知者明。”(第26页)

【补充】释义: 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聪明的,指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出处:《道德经》

第二目 多把尺子量自己

【补充】《欹器满覆》出处:《荀子》(第28页)

孔子到鲁庙参观,看见有个器皿设计得十分巧妙,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皿?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漆器,是置于座右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皿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接着,他回头让子路把水灌进去试试看。

于是子路舀水往里灌,果然是这样。孔子感慨道:“唉,没有满而不倾覆的啊!”

引导学生:既要注意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也要注意不要矫枉过正。

第二框   做更好的自己

第一目   接纳与欣赏自己

【补充】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第32页)

出自李白《乐府·将进酒》。释义:上天生下我,一定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需要我去完成。金钱用尽了,这些散失去的东西以后依然会归来。

第二目   我要飞得更高

正文:古人云:“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 (第34页)

【补充】语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务正》

正文: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第36页)

【补充】释义:路途漫长遥远,只要心志所向,即使距离遥远,也不要阻挡,寓意要坚定信念,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二、研究结论

(一)经过教师访谈,了解教学现状,教师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很重要,但由于课程进度时间安排少和教学过程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中教学应用很少。根据存在问题,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进行教学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

(二)挖掘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基于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设计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进行教学,设计利用《科学·技术·社会》中的例子进行解释或者拓展相关对应内容的教学,设计利用教材正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案例进行教学,从三个方面进行授课,为之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三)课堂教学实验后,从两个方面检测教学效果:1.课堂表现分析,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能更好地理解生物相关概念和现象,能更好地理解生命观念;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提高了讨论交流能力,在好奇心的合作中,提高了思维和探究的能力。2.阶段性测试水平分析,实验班平均成绩和及格数要高于对照班;试卷中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所得分数存在差异,实验班平均水平要高于对照班。

(四)灵活掌握教学策略,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有大量的丰富的素材,要根据学情筛选和整合,选取合适的表现形式和学习方法,以情境问题为驱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同一内容采用不同教学策略,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根据学情、科学史内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找到不同阶段适合的学生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实践,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及问卷访谈,得出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主要问题

本次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比较短,特别是所教班级时间较短,可能造成在较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调查的学生样本数量比较少,范围也小,同时没有太多的阶段性能力水平测试进行比较,评价方式单一,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由于本人的自身理论教学水平限制,对科学史开发、教学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对研究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今后的设想

当今道德与法治课堂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之后我将继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扩大实践范围,增加调查的样本数量,增加授课内容,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进一步修改完善道德与法治中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思考更加适合初中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