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象派音乐

2023-04-29徐伟力

当代音乐 2023年12期
关键词:演奏分析拉威尔印象派

徐伟力

[摘 要] 《夜间飞蛾》是杰出法国作曲家、钢琴家拉威尔于1905年创作的钢琴组曲《镜子》其中的第1首。这首乐曲通过飞蛾的形象展现了光下飞舞的场景,并运用左右手节奏交错的手法来描绘飞蛾飞行的姿态。半音阶旋律营造出光怪陆离、丰富变幻的音响色彩效果。本文通过研究拉威尔作品中的和声、织体、旋律特点等解析,该作品的钢琴演奏风格及技巧。

[关键词] 印象派;拉威尔;《镜子》;《夜间飞蛾》;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3)12-0152-03

一、印象派与莫利斯·拉威尔

1874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年轻画家画展中,法国画家莫奈创作了一幅风景画—— 《日出印象》,当时人们对这种绘画风格并不理解,给这群画家取上不乏贬义的名号—— “印象主义”,但这些艺术家对此并不介意,因而这个含混不清的称谓得以保留并流传开来。受此影响,印象主义作曲家着重强调音响和音色,主张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变化来取代以往音乐创作中的传统音乐发展手段。

莫利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他曾迷恋上法国作曲家夏布里埃(Chabrier)和萨蒂(Satie)的音乐,精神气质受到象征派诗人马拉美(Mallarmé)等人的影响,对印象派的绘画作品情有独钟。这一切均潜移默化为拉威尔风格中印象主义的音乐创作思维。拉威尔充分挖掘并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烟火以及富于诗意的洪亮声响。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他以独创的手法从传统古典作曲技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二、《夜间飞蛾》作品分析

《夜间飞蛾》是拉威尔于1905年创作的钢琴组曲《镜子》其中的第1首。其中的钢琴技巧不但崭新而且完整,又充满了趣味性。法国著名钢琴家科托(A.Cortot)曾说过:“德彪西总是眺望对象而产生意象,而拉威尔则是直接地去描绘对象”。钢琴组曲《镜子》的标题,指的是从镜子里反映出的现实形象。这是一个富有象征色彩以及略带哲理意味的乐曲名称。拉威尔曾引用莎士比亚的一句台词来加以解释:“不,恺歇斯,因为眼睛不能瞧见它自己,必须借着反射,借着外物的力量。”

拉威尔在钢琴上采取了“绘声”的手法,将听觉的声响转为视觉的景象。比如,作品中有飞蛾翅膀扑扑的声响,有用ff力度上的震音表现飞蛾扑向黑夜灯火,随即跌入火中后又通过ppp的华彩音型表现翅膀有气无力的闪动。(见谱例1):

这首作品以动作为描绘对象,作品并不强调逻辑发展中的音乐情节,没有持续的时间叙述,是一首典型的印象派音乐。印象主义音乐将人们对于实际生活中多彩的图画所带来的感觉或印象通过音乐的描写来进行表现,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作品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6小节)。乐曲一开始描绘飞蛾扑闪着翅膀在光下飞舞。左右手节奏交错的主要动机,描写了飞蛾飞行的姿态。随后出现的富有表情的半音阶旋律在极弱的力度氛围内有限制地上行模进,营造出光怪陆离、丰富变幻的音响色彩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部分,演奏者需要强调织体当中的低声部,即左手三连音,以及每一组三连音当中的第一个,也是构成旋律乐句的关键音:降G降F降A(见谱例2)从而使得欣赏着有“主线”可循。

隐藏在快速音型中的内外声部线条包含着大量的半音和倚音。

作品中多次变换节拍(3/4, 3/8,6/8,2/4,5/8)小节与小节的界线由此淡化,变化音和速度的频繁更替也掩饰音型中明确的调性感觉,但调式、调性还是有迹可循。第一部分旋律A的左手声部是隐含着降D大调的主和弦,它的旋律也富有降D大调的调性。

第二部分是由26个小节组成的中间段(第37至93小节),是静态心理的描写。飞蛾突然跌入火中,像钟声一般的断断续续的持续音仿佛是对飞蛾命运的悲叹,是一支歇息片刻的,短暂的歌。平行、密集的叠置和弦造成特殊的空寂效果。这一部分建立在F调的基础上,主持续音始终作为背景而衬托出夜蛾凄凉的心境。持续不断强调的低音,突出了降b小调,即第一部分关系调上的属音F与主音降B。这种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在后来被大量运用。这个如钟声般的音响,随后逐渐减弱,最终只剩下微弱的振动。

5/4拍子的节奏律动在这里需要精确计算。特别是在以切分音为主要背景的八度音程在演奏中要求节拍一定要严格。手指几乎是贴在琴键上依靠手臂自身重量自然沉下去从而得到柔和连续的持续低音F,以营造沉闷、悲伤的音乐氛围。

第三部分(第94至132小节)。在经过第二部分的对比之后,有一段展开并逐渐形成高潮的段落。它是由第一部分的材料变形发展扩大而成的,华丽的上行音型体现出钢琴特有音响的丰富与复杂。完全再现的是第一部分后半部的音乐(21小节至36小节),只是由g小调变成了c小调(105小节至120小节)。在最后的尾声中(121小节)回顾了前面的素材,又出现飞蛾的形象,最后音乐在原速和pp的音量中画上句号。

拉威尔曾经被斯特拉文斯基称之为“瑞士钟表匠”,旨在比喻拉威尔在创作中极其地精雕细琢。他创作的理想模式为“技术的尽善尽美,技术复杂却不混乱”。这种极度细腻充分地反映在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要求方面。

(一)节奏要求

作品中拉威尔改变了节拍的固定重音,重音时常出现在第一拍以后的其他位置上,突显了夜蛾犹豫不定的性格特点。音乐遮掩着节奏律动,从一个小节很自然地滑向下一小节,以细腻的表情取代了传统棱角分明的节奏感;不规则节奏与不规则重音的混合,乐谱拍号的频繁更换,5拍子与各种板式、速度交替使用,以及主题动机中交错不安的三对四、六对三、三对二等节奏若隐若现,节奏与节拍的频繁改变创造出自由随意的律动,这一切都是为模仿夜蛾翅膀振拍与徘徊飞旋律动效果而采取的手段。对于演奏者来说,保持高度严谨的读谱显得尤为重要,不规则节拍与重音和节奏的配合更需要极其精确,这样才能在看似随意的写意绘画与音乐内在韵律中获得平衡。

(二)半音阶演奏技巧

拉威尔对全音音阶这种大二度音程构成的音阶并不太感兴趣,相反由小二度音程构成的半音音阶在他的作品中使用得更为广泛。与德彪西(Debussy)不同的一点在于,德彪西习惯用全音音阶,它将一个八度等分为六个全音,避免了音与音之间的倾向性,从而更好地模糊调性。然而,拉威尔使用半音化的和声手法增强了声部进行的倾向性,使得和声的色彩与表现力更加丰富。由此,不难发现半音阶在拉威尔的笔下可以比喻为是一种颜料。在本首作品当中拉威尔用全音阶、半音阶来描绘飞蛾在夜空下拍打翅膀时光与色的变换。快速弹奏音阶时,技巧的关键是指触在疾速中适应并配合音色的多种变化。而不是一种机械、单调和纯粹的技术。

(三)弱音踏板与延音踏板的使用技巧

演奏印象派钢琴作品,往往在音色这个课题就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研究,这也是区别于古典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的一大标志性特点。其中,弱音踏板与延音踏板的合理使用对音色的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使声音得到润饰,音乐的表现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该作品的音乐性格,笔者通过比较,整理了此曲当中的板式与表情术语:

Tres leger: 很轻巧的

Pas trop lent/ presque lent:不太慢的

Expressif:富有表情的

Poco rubato:有点儿自由的

Movement:活跃的,生气勃勃的

En dehors:强调、突出

Lointain:远处传来的,遥远的

作品中“expressif (富有表情地)”出现频率最多,其暗示着“弱而富于表情”是本组曲的音乐特征。

据以上所述,此曲中多以弱奏为主。对演奏者而言,把握好适当的力度比例显得格外重要。弱音踏板的使用必不可少,尤其是在三角钢琴上演奏此曲,通过踩踏弱音踏板带来的琴键横向移动,使得一个琴槌原本敲三根琴弦,改变为敲击两根琴弦,从而削弱了琴弦的振动与琴身的整体共鸣。同时,由于琴槌的位移,榔头本身的敲击点发生改变,曾经使用频率最高、相对结实的敲击点经过位移更改为使用频率较低、相对蓬松的敲击点,音色也随之由明亮变为柔和。由此,根据位移程度的不同,声音色彩的变化也是十分明显的。在该部作品当中,ppp处可用弱音踏板,配合不同的踩踏深度也将使音色变化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如全踏板或1/2深度踏板等,以此可以获得“飘浮”的音色。

延音踏板的使用对音色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控制手段。在此曲乃至于接下来的四首曲子当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即以听觉判断,服从音乐色彩层次需要,配合“聪明”的手指触键,使主动的指触与理性的踏板控制紧密结合使得钢琴的音色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充分挖掘、表现。具体的踏板使用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1.连接和弦与旋律

考虑到音乐的横向线条进行,旋律与和弦连接往往最离不开延音踏板的使用。在这个方面,对于大跨度的音程,和弦以及乐句的完整表现最为有效。恰当地使用能够使它们的连贯没有间隙。另外,根据和声进行与旋律音的变化,演奏者也可以给每个和弦换一次踏板。特别是此曲第二部分中的旋律需要优美迂回而连贯的歌唱,在保持手指连奏的同时,应合理使用延音踏板。

2.踏板的深浅

踏板浅——产生的泛音较少,则钢琴发声的共鸣相对较小;

踏板深——产生的泛音较多,则钢琴发声的共鸣相对较大。

为了追求并制造飘逸朦胧的效果,在拉威尔大多数的作品演奏当中不需要完全踩满,踏板使用的深与浅全在演奏者的灵活掌握。就如同画家手中的调色盘,需要怎样的色彩,调入水分的多少都很有讲究。《夜蛾》中第6小节的渐弱,就应从踏板深处逐渐放松至浅处,踏板逐渐放松的同时,乐器的共鸣也在逐渐减少。

3.抖动的踏板

抖动的踏板又叫作“颤音踏板”。在诸如半音阶等快速跑动的句子当中,它的使用可以使音乐滋润而不显浑浊。例如,《夜蛾》中的快速半音阶跑句,应同时兼用“踏板抖动法”与“不同深度(由浅至深)踏板法”。

结 语

关于拉威尔的作品,笔者通过具体学习实践做如下总结:首先,所有的力度、速度、表情记号都要严格地按照作曲家的标记做出,“决不能滥用弹性节拍,不能随便地忽快忽慢,不能像演奏浪漫派作品那样频繁地加快或减慢。应当忠实地按乐谱上所注明的时值演奏。”其次,拉威尔常常使用“不协和”和声创造出新的钢琴音响,特别是当和弦音多于3或4个的时候,往往使和声内部音与音之间的力度达到了充满张力的状态。基于这种声音织体的基本色调与每个音之间的和声关系,演奏时要充分将和弦(和声)根音奏响,因为只有听见了根音才能更好地依靠听觉来辨别那些不稳定的缺乏逻辑性的和声运动及其变化。最后,合理使用踏板。演奏者的耳朵就好比画家的双眼,特别是对声音色彩的控制,要以听觉进行判断来确定使用踏板的时机,从而获得最佳的演奏效果。笔者希望通过对此曲的整体剖析来更好地了解拉威尔的创作风格,也为演奏拉威尔钢琴作品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演奏心得与收获。

参考文献:

[1]林贝柔.拉威尔《夜间飞蛾》演奏分析[J].河北画报,2023(1):128-130.

[2]王艺桥.印象主义钢琴音乐风格的演奏技巧研究[J].艺术评鉴,2022(5):87-89.

(责任编辑:李 瑶)

猜你喜欢

演奏分析拉威尔印象派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形象表现主义画家——大卫·拉威尔作品欣赏
「印象派画家」金农
寂静中的斑斓——拉威尔《鹅妈妈组曲》之《睡美人的帕凡舞曲》配器分析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印象派大师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dumka》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司鼓在潮剧舞台的作用
斯克里亚宾b小调练习曲Op.8,No.3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