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的演奏与分析
2023-04-29聂文佳
[摘 要] 《六月——船歌》是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中最为经典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首。《六月——船歌》旋律迷人,带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六月——船歌》是在19世纪60年代创作而成,共有九十九小节。从《六月——船歌》这首作品中能够了解柴科夫斯基对于祖国自然景观的热爱。本文将简要分析《六月——船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奏风格。
[关键词] 《六月——船歌》;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艺术特色;演奏风格
[中图分类号] J6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3) 09-0022-03
柴科夫斯基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六月——船歌》来源于《四季》,《四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一种标题性的音乐代表作[1]。在《六月——船歌》这部作品中,柴科夫斯基向世人展示出俄罗斯的自然风貌,还向世人传递了俄罗斯的文化特点和民族意志,因此在弹奏《六月——船歌》时具有较高难度。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弹奏《六月——船歌》,需深入了解《六月——船歌》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演奏风格。
一、柴科夫斯基简介
柴科夫斯基是伟大的民族音乐家,具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情怀,热爱俄罗斯这片土地。柴科夫斯基将浪漫主义音乐与俄罗斯民族音乐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一种民族音乐[2]。柴科夫斯基曾说:“我生长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从很小的时候就体会到民间俄罗斯歌曲的艺术魅力之处,我热爱我的国家,热爱我周围的一切事物”。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具有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典型特征,为俄罗斯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诸多令人回味的作品[3]。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集中于19世纪80-90年代,此时期是俄国沙皇实施暴政时期,俄罗斯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频发,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因此使得柴科夫斯基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富有强烈的压抑、困惑以及彷徨等色彩[4]。从整体来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60-70年代,此阶段俄国农奴制被废除,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使得每一位俄罗斯人民无与伦比的愉悦,此时柴科夫斯基结识了诸多有名的作曲家,如斯塔索夫,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四季》;第二阶段为19世纪70-80年代,此阶段柴科夫斯基得到了梅克夫人的资助,经济上不再拮据,因此可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之中。梅克夫人的善举给柴科夫斯基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灵感,进入音乐创作的高峰时期,创作了《胡桃夹子》《黑桃皇后》等经典音乐作品;第三阶段为19世纪80-90年代,此阶段柴科夫斯基恢复音乐公众生活,频繁在国内外演出且担任俄罗斯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主席,经济上比较富裕,从此走上创作巅峰,但是也因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之处,看清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创作了《第六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重视主观情感的表达,也广泛吸收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技巧,表达了自己的家国情怀,根据时代背景批判现实主义。柴科夫斯基的多愁善感结合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和创作技巧,继而形成特色[5]。
二、《六月——船歌》创作背景及内容简介
柴科夫斯基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其音乐创作热情不降反增。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中期是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的成熟期,柴科夫斯基受贝纳德编辑的邀约创作与俄罗斯著名诗人相对应的钢琴曲[6]。《六月——船歌》就是在此时所创作完成。《六月——船歌》是一首抒情作品,富有忧郁感伤特点。据说当时柴科夫斯基工作繁忙,为了实现自己对贝纳德编辑每月编写一首钢琴曲的承诺,因此特意叮嘱仆人提醒自己按时编写钢琴曲[7]。在六月份的时候,柴科夫斯基突然没有了创作灵感,因此便将自己手头已经写好的《船歌》进行代替。难以置信的是,《六月——船歌》居然成为广泛流传的一首钢琴曲。《六月——船歌》主要描绘的是夏日的夜晚人们坐在船上悠闲玩耍的情景。《六月——船歌》的节拍并不活跃且采取朴实无华的写作手法,可媲美雅致的诗歌,刻画出俄罗斯优美的风景以及民族生活习俗等,表现出俄罗斯人民亲切而又朴实的性格特点[8]。如果想要演奏好《六月——船歌》,笔者看来在了解《六月——船歌》的创作背景之外,还需掌握特定的演奏技术,如连奏的演奏技术。《六月——船歌》不是炫技类的作品,演奏者需深入分析《六月——船歌》,感受柴科夫斯基对于音乐的感悟,充分揭示柴科夫斯基的内心情感,引起听众共鸣。
柴科夫斯基在创作《六月——船歌》时,节奏为:三拍子的摇曳形式。节奏中的强弱拍子生动展现出小船摇曳的特点,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能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体现船歌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船歌中特色的音乐形象以及音乐艺术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具有美感。在传唱歌曲过程中,充分展现出船歌音乐特色。柴科夫斯基在创作《六月——船歌》的整个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描述秋天的景色,将音乐欣赏的重点放在秋天感情的表达,展现出柴科夫斯基对于夏日景色逝去的惋惜,体现出柴科夫斯基的多愁善感[9]。
三、《六月——船歌》的曲式结构分析
《六月——船歌》中共有九十九小节,是一种复三部曲式结构:A段(单三部曲式结构且带再现)a+b+a,B段(单二部曲式结构且没有再现)c+d,A段(简单再现A段),尾声。见下图,A段采用g小调单一调性,B段为展开性中段,A段从G大调转入g和声小调。
第一节至第六小节的引子曲式结构使用的是旋律小调音阶,第七节至第十二小节的旋律走向为平行大调离调,第十三小节音乐转为B大调,再转回主调,属和旋结束在第二十二小节。首部中的再现部使用和声浸入式方式终止,可将音乐进入到同名大调G大调上,也就是第三十一小节和第三十二小节。中间部C段和声饱满且丰富,音乐形象比较活泼。在第四十节以及第五十一小节时,迎来高潮,节奏从4/4拍转为4/3拍。第五十六小节作者采用对位化和声织体。第九十二小节进入尾声,交替出现主和弦、属和弦,音乐逐渐安静。第九十九小节,结束全曲。
四、《六月——船歌》的音乐特征分析
《六月——船歌》的引子部分包含两个小引,整个曲子的构成具有较大跨度,速度比较缓和[10]。引子从容的节奏使得音乐深入听众的心底,仿佛远处船桨经微风拂过所荡起的涟漪。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够进入悠然的环境之中,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当地的风情。通过欣赏引子能够想象出整个画面,从而过渡至第一个部分的作品[11]。第一部分作品主要包括第三小节至第三十一小节,通过简单循环创作使得音乐的整体旋律与其保持一致,与此同时呈现出抒情之风,让听众感受到作者忧伤的心境。第二部分的作品为中段,即第三十二小节至第五十三小节,主调速度略快,转到G大调之后能够充分展示出乐段的价值。在欣赏中段作品时,听众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第三十二小节以及第三十九小节时充分运用大调的创作方式,打破静止、和弦的音乐基调,充分体现出乐曲情绪化的特点,为接下来的曲目再现埋下伏笔。第三部分的作品为音乐再现,即第五十三小节至第八十三小节,是一种略带修饰的音乐再现过程,与前段作品内容互为呼应,让听众能够感受到音乐一开始的孤单感和彷徨感。第四部分的作品为尾声部位,即第八十四小节至第九十九小节,主要通过确定全部基调对情感进行修饰,继而总结整个曲目。结尾的部分以低音为主体,结合创作手法实现对音乐元素的合理利用,最终为听众营造一个遐想的空间。听众听过《六月——船歌》这部作品之后会在作者的引导下感叹时光飞逝,美好的时光总是比较短暂[12]。
五、《六月——船歌》的演奏分析
在演奏第五小节至第六小节时,需合理应用踏板,不要破坏乐句的完整性,适当的交换踏板,交换踏板期间不要发出任何声音[13]。演奏第一小节时需注意第二个音和第三个音的连贯性,左手三个音中的音乐需要落在第三个和弦音上。右手自然地演奏出整个主题。手指指肚贴着钢琴键跟着旋律移动。在第七小节以及第十小节的演奏过程中,右手需逐渐跟着旋律拉开,随着声部增多音乐也逐渐明朗。第十一小节共有四个声部,弹奏时需注意保持每一个声部的旋律趋势,感觉到三拍和声以及第四拍和声的紧张感。中声部的半音阶下表现出哀伤的情感。A段第二乐段b的第十二小节和第二十二小节要求音乐的表达比较明朗,左手伴奏音乐旋律的流动包含着简短的呼应,随着音乐的旋律此起彼伏,就像小船随风飘荡。第二十二小节以及第三十一小节的演奏时,左手旋律需要连贯性地将主题音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左手的强音需逐渐减弱,右手的弱音需及时流出。双手的衔接需顺畅,从而升华a段音乐,让听众沉醉其中。演奏第三十二小节和三十九小节时,会表现出民谣风格的旋律,在左手和弦连续切分下,伴奏显得异常激动。与船桨的律动保持高度一致,充分表现出戏水时的欢愉之感[14]。左手的落与提演奏仿佛在模仿船夫的加油打气声,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律动感。第四十小节的音乐风格有一定程度的转变,演奏时需注意把握节奏,从之前的委婉过渡为活泼。每一小节的和弦跳音需保持轻松,就像人们在舞池中肆意地舞蹈一般。在演奏时,需注意把握音乐的律动。演奏第四十二小节至第四十七小节时,左右手需连贯,双手中声部二分音符需保持足够的时长。此节段的音比较多,每一个音需演奏得清楚而连贯,多交换踏板,速度也需越来越快,情绪达到顶点。演奏第四十九小节至第五十小节时,需弹奏清楚每一个连续的和弦琶音,就像是热情似火的小姑娘突然一盆冷水,其热情的情绪逐渐散开。此时的演奏需特别讲究,尤其最后一个和弦需使用小指表达出意犹未尽的感觉。演奏第五十三小节时,需从三个半连音进行逐一过渡,演奏出厚实但又力度不大的感觉[15]。演奏期间需控制指尖力度,弹出有深度却不浮躁的音。演奏第五十四节至第八十三小节时,右手把握主旋律,如果四个声部的音比较多,需合理掌握左手的指法。演奏第八十四节至第九十小节时,右手需演奏出像铃铛一样悦耳的和弦声,还需控制虚实,呈现出水波荡漾的情景。演奏第九十一至第九十九小节时,右手先进行断奏,左手配合切分节奏,就像小船在水面上慢慢行驶的感觉,一旦水面停止流动,小船也停止行驶,此时右手高音和弦保持低音旋律,直至旋律完全消失,此时踏板可以保持较长时间。余音缭绕,令人无限遐想。
六、《六月——船歌》鉴赏
《六月——船歌》是《四季》中一部比较经典的作品,充分表达出柴科夫斯基的内心想法。柴科夫斯基在创作成熟期创作了《六月——船歌》这部作品,充分反映出俄罗斯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与此同时合理融入浪漫主义技巧。《六月——船歌》这部作品承载着柴科夫斯基的深厚情感,与此同时也表现出柴科夫斯基对大好青春年华逐渐逝去的惋惜和感叹。柴科夫斯基将船歌作为音乐载体,主要来自威尼斯水城。柴科夫斯基通过小船在水中摇曳的情景表达出一种轻松且愉悦的生活环境。《六月——船歌》的跨度比较大且旋律深沉,能够激发人们对于音乐文化的深思。
结 语
综上所述,钢琴作品《六月——船歌》使得我们更加了解柴科夫斯基的创作风格,学习柴科夫斯基的和声,学习柴科夫斯基的家国情怀,学习柴科夫斯基对爱的委婉表达以及对音乐的享受。掌握《六月——船歌》的演奏风格和技巧能够让听众更为深刻地理解这首钢琴作品,从而实现对音乐的合理诠释,增添了音乐的魅力,为音乐艺术的创新提供创造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旭颖,于青.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音乐特点分析[J].北方音乐,2019(07):19-20.
[2]尹雪芳.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分析[J].当代音乐,2018(01):77-78+82.
[3]庞璐.论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J].北方音乐,2018(06):87-88.
[4]李松珀.论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风格——以《四季》中的《六月——船歌》为例[J].北方音乐,2016(02):39.
[5]朱丹.形式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赏析[J].大众文艺,2014(12):159-160.
[6]董攀攀.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中的斯拉夫情结——以钢琴套曲《四季》為例[J].齐鲁艺苑,2017(02):55-57.
[7]刘瑞.柴科夫斯基的悲情主义——以钢琴作品《四季》之《十月——秋之歌》为例[J].音乐大观,2014(02):39-41.
[8]李蕾.释与钢琴有关的两部作品——《降B小调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及钢琴三重奏《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J].华章,2012(11):59.
[9]陈青.柴科夫斯基《四季》的风格特征和主要触键技巧分析[J].音乐生活,2022(07):36-38.
[10]孙赫阳.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J].艺术评鉴,2022(13):57-60.
[11]王瑞.音乐诗学视野下的俄罗斯民俗文化——兼评《曼声弦歌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04):81-85.
[12]王辉.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音乐主题的分析[J]. 中文信息,2015(10):381.
[13]印慧媛.音型练习与音组练习——对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的练习解析[J].乐府新声,2015(03):206-212. [14]盛聪.浅析柴科夫斯基钢琴小品《四季》之“十二月”的音乐形象[J].群文天地,2013(10):137-138.
[15]牛媛媛.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音乐分析[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04):58-60.
(责任编辑:韩莹莹)
[收稿日期] 2023-05-17
[作者简介] 聂文佳(1993— ),女,博士,常州大学讲师。
(常州 2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