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中华文化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2023-04-29李晓壮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贯穿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北京市通州区仇庄村立足“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文化应先行”定位,充分践行“两个结合”,以党建引领探索孝德文化赋能乡村治理为抓手,增加了乡村治理内生力,激发了乡村善治新动能,滋养了基层治理生态。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孝德文化; 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 K203;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10-0072-04
中国乡村治理史,其本质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乡村治理发展史。这个本质贯穿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乡村治理的实践活动之中,从而塑造“顺乎民情、水到渠成”的中国乡村治理特色,缔造乡村治理独特精神标识,是基层治理最为内在、最为持久的力量。新时代,在中国基层治理实践探索中,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仇庄村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结合”,1一以贯之地坚持传承孝德文化精髓的治村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动员力、创新力,从问题处着眼、矛盾处突破,以党建引领推进孝德文化赋能乡村治理,激发乡村治理强大内生力,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有效路径。
党建引领传承中华传统孝德文化底蕴,凝聚乡村治理力量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德之本也”。中华传统孝德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
传承的,已成为中华民族基因,植根国人内心,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仇庄村通过党建引领,以点带面一步一个脚印传承孝德文化,凝聚乡村治理力量。
突出基层党组织这个核心。实践表明,只有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坚强核心,才能保障乡村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1998年村“两委”换届,仇庄村党支部班子调整,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团结带领党支部班子下定决心彻底改变村庄面貌,以孝德文化作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密钥”,唤起村民内心深处的道德良俗。从1999年起,村“两委”发起设立每年腊月二十为“老人节”,通过孝老敬老打开村民和谐幸福之门;2014年,启动“追寻家训家规、呼唤良好家风”主题教育活动,成立孝德文化专家组,全村总动员、全员都参与,193户家庭家家有家训、家家有家规,守礼仪、懂规矩、重秩序成为每一个家庭的良好习俗。同时,专家组与村民共同研究形成仇庄村《家道》三字经,形成全村共同治家标准。2018年,仇庄村又为60户模范家庭编写了家风故事,“大树底下谈家道,农家院里话家风”场景蔚然成风。
突出领头雁、带头人这个主心骨。基层党支部书记是乡村治理的领头雁、带头人,是村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主心骨。1998年,新当选的仇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书信,注重党建引领靶向施策,一手抓生产促百姓物质生活富足,一手抓生活促百姓精神生活富裕。在促进百姓物质生活富足方面,王书信与时俱进地自觉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把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抓住政策机遇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21年仇庄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5万元,用王书信的话说:“民得实惠、党得民心。”在促进百姓精神生活富裕方面,富足口袋不能忘记富裕脑袋。在王书信带领下,仇庄村持续实施孝德文化铸魂,形成“用德管干部、用法管村庄,用孝管村民”治理模式,把过去看似一盘散沙的群体、七零八落的个体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干群关系更融洽,党风带民风、民风促村风。村民们称赞道:“选个好书记,村里就有了主心骨。”经过不断拼搏、实干和辛勤耕耘,让一个穷村、乱村、落后村,变成了让十里八村羡慕的全国文明村。
突出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这个方法。基层干部队伍作为直接联系群众的群体,承担着为民服务的“最后一棒”,其作风的强弱、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在鄉村治理实践中,必须学好用好领导带头、层层示范这一重要工作方法。强化“用德管干部”,落实“党员干部三牢记”道德规范,编写《党员家风故事集》《百名党员亮家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树家风、正党风、督政风、立民风,建立了“村干部百分制考核”制度,群众成为评价村干部工作好坏的考官。强化责任担当,自2006年按照“说得上话、连得上情、办得成事”的工作方法,持续实施“领导干部分包六个片区,党员、代表一包四或五户”的微治理体系,并推出24小时便民电话服务,确保“村民吹哨,支部报到”,努力把村民家门口的事办到大家心坎儿上,实现“小事不出片区、大事不出村”。强化廉洁公正,仇庄村严格执行“四议两审三公开制度”,充分落实党支部领导权、村民委员会执行权、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权及广大村民知情权,每季度为村民发放“明白卡”,村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例如,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工作中,仇庄村多名党员带头拆除自家违建,仅用4天时间,78户有私搭乱建情况的村民纷纷响应,主动拆除自家违建,用实际行动践行“明理、勤俭、孝德”的家风精神,凸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乘数效应”1。
乡村教育根植中华传统孝德文化血脉,塑造乡村治理精神
社会是个大课堂,乡村教育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久以来,“以土为生,聚村而居”基础上形成的乡土性孝德文化在整合乡村秩序中表现出强大韧性。仇庄村牢牢抓住这一乡土性特质,通过加强乡村教育,创建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加强孝德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孝德文化教育阵地建设是传承孝德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硬件方面,2012年仇庄村党支部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德、法、礼、孝、情融为一体的治村之道,将村庄主路打造成“法德文化街”;2015年先后建成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乡情村史陈列室和党建教育馆等,打造“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教育基地和村民学习精神家园;2017年成立仇庄书院,为村民搭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2019年建造十德文化公园,让村民在休闲娱乐中涵养孝德文化。在软件方面,将孝德文化内涵精髓融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以“小宪法”的形式促进孝德文化规范化,约束村民,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社会公德、村风民俗;以传统节日、“腊月二十老人节”“12·12家庭文明建设论坛”等载体丰富孝德文化常态活动;通过讲美德故事、展良好家风、评先进模范,开展孝德文化特色活动。如今,仇庄村正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注重突出孝德文化核心,以十德为主线,探索打造现代乡村生活旅游模式,推动孝德文化与现代乡村生活融合发展。
丰富孝德文化教育多样形式。孝德文化教育讲堂是传播孝德文化的重要平台。仇庄村以“大讲堂”“微课堂+”“新乡贤”等途径丰富孝德文化教育形式。“大讲堂”,通过聘请专家教授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风文化、孝亲敬老等讲座。“微课堂+”,一方面针对每个家庭的特点和需要,开展一对一的微辅导;另一方面,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孝德文化宣传视频、图片、文字等,利用村級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对村民全方位开展孝德文化知识普及教育,营造“共亮相、齐发声”的舆论氛围。“新乡贤”,仇庄村组建以老党员、“大支客”、退休老教师为主体的村民乡贤宣讲团,通过“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行”的自我教育模式,宣讲自家家风故事、自身学习体会,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评议身边优秀家风故事,学习身边模范,不断升华孝德文化新境界,发挥其在弘扬好家风、传播正能量方面的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人。2014年至今,大讲堂已陆续开展87次,“微课堂+”262次,“乡贤宣讲团”12人、宣讲100余场,受教育人数达6000余人次,仇庄村的孝德文化教育成效还影响和带动了周边22个村的孝德文化建设。
加强孝德文化教育校园建设。仇庄村孝德文化经验深深植入于家务回族乡中小学,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中小学生不仅习得知识,也获取孝德文化滋养,“知识+文化”双丰收。例如,在于家务回族乡中小学持续开展家风家训家规征集活动,并以孝德文化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队会,组织老师、学生、家长讲述对孝德文化的认识及各自的家风家训家规故事;把孝德文化活动和学雷锋志愿活动、青少年“六小”道德实践活动、社区文明小使者等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中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感悟古今孝德文化故事。1结合“祭孔”活动,开展集体朗诵、分享学习体会、展示家风家训等活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使青少年在良好孝德文化熏陶下健康成长。孝德文化教育在校园中落地生根,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为村庄善治文化土壤生成提供坚实基础。
家庭文明弘扬中华传统孝德文化精髓,筑牢乡村治理根基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好,往往家道兴盛、和顺美满。仇庄村在传承弘扬孝德文化过程中悟出这个理儿,有良好家风,才有淳朴民风,才能塑造文明乡风,筑牢乡村治理根基。
文化自觉寻家风。村“两委”认识到家风是孝德文化的核心,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基点。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村“两委”和邀请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组,开展“追寻家训家规,呼唤良好家风”活动,引导村民从关注自己家庭、家族中的良好家风入手,挖掘和总结能够代代相传的家训家规。专家组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活动,为村民开展辅导讲座、邀请村民围绕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研讨,为10户试点家庭提炼家风、家训和家规,探讨和编写通俗易懂的仇庄村《家道》三字经,包括8章384个字,让村民知晓立家之本、齐家之道。在试点基础上专家组帮助61户村民提炼家风家训家规,2015年相继完成全村193户家庭家风家训家规提炼工作,实现全员育人。每个家庭的家风家训家规不仅深化孝德文化内涵,而且提升了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
家庭自觉传家风。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在提炼家风家训家规过程中,77岁的老党员刘凤仕说:“我当支部书记9年,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要服务百姓、对党尽责,所以我把这层意思写进了家训中。”村民高慧军说:“寻家风阶段,我们天天开家庭会议,一家三代聚在一起,回忆老辈人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要求后人的。父亲总爱把正人先正己这句话挂口头,这就是我们的家训。”村民杜振国是村民们公认的“活雷锋”,他把乐于助人写进家风,“我在帮助别人中得到认可,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要求儿女也要把这条挂心上,嫁出去也得带着家风去!”他总结说:“留给子孙万贯,不如良言一句。”仇庄村让文明之风进村、入户,老人、父母、夫妻、子女行善事、做好事,使得夫妻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气、村风和谐。
妇女作用转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家庭工作,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仇庄村在深化孝德文化实践中,发挥了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例如,有村民与妯娌因为两家共用的一堵三七房山墙产生矛盾。王书信把该村民和妯娌领到孝道馆,让她们看墙上的“六尺巷”典故,耐心讲解说和,双方都主动退让,最终两家和解。事后王金颖说:“一个‘六尺巷典故就解决了困扰我们近一年的‘三七墙纠纷。”“古有六尺巷、今有三七墙”也成了村民口口相传的佳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孝德中的爱、敬、忠、顺、诚、义等为立人之本与天伦之本,是中华民族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应主动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基层治理生态,以夯实基层治理共同体价值基础,全面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
(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北京山区农村薄弱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KY2023A001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
[5]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北京日报,2020-12-07.
(作者简介:李晓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 / 王晓霞